在银川市金凤区亲水北大街北段尽头,阅海公园东门东北三百米处,数平方公里内,残存着一大片荒废的建筑群,即银川国营西湖农场的旧址,土地面积3.02万亩,大多数建筑主体尚存。当笔者扛着胶片相机踏入时,立即有一老人围了上来,他有些兴奋地叹息到:这个被人忘了的地方看来还有些价值。那个残存的语录塔就在不远处。一些土坯房倒塌了,也有一些被现代改造后仍在使用,语录塔西南方,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西湖农场邮电所被简单粉刷改造成了今天的邮政农垦服务站。东面区域笔者看到非常完整的仓库式建筑,一座老式的砖砌水塔。沿路向北3公里,是西湖农场的园林队遗址。
据住在此处五十多年的马师傅讲,最早就是劳改农场,张贤亮曾在此劳教过3年,平反发达后,每年他都带相机来这里走走看看,追思拍照记录,直至2014年9月因病辞世。1957年7月“反右运动”期间,张因创作发表诗歌《大风歌》在人民日报,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开启了长达22年之久的农场“劳动改造”历程。据访谈文《一个文人半世传奇两座城堡》,张贤亮回忆说:我劳改的农场名叫“西湖农场”,在银川市北郊。“西湖”是个美丽的名字,作为劳改营的“西湖”也同样有美丽的景色,这在我的小说《我的菩提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景物描写中都有所反映。1956年,这里被设置为甘肃省公安厅宁夏银川专业区劳教农场。随之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在那个“农业学大寨”时期,银川市与全国各地一样展开了“开山造田”、“围海造田”、“围湖造田”运动,原有的“七十二连湖”中有不少被人为填平,古城墙、城门、城门楼基本被拆除殆尽,今天银川市中山公园西仅残余的一段,应该是唯一一块墙体了。据马师傅说,三年困难时期(1959年至1961年)这里劳教农场有不少人被饿死,无文献记录可查。上世纪七十年代时,语录塔是东西各一个的,近年西侧的那个被拆了建房占用。
据原自治区公安厅五七干校学员证实,1968年,劳教农场移交给宁夏政法委成为“五七干校”,语录塔片区是六营所在位置,北面的西湖农场园林队是干校三连,当年自治区公安厅厅长、处长与一般干部等千余名学员在此“培训”。一个房间内住10人,屋内是通铺土炕,条件艰苦。白天劳动种枸杞,晚上进行“斗、批、改”运动学习。“斗批改”是斗争、批判、改革的简称,是毛泽东在“文革”早期提出的,直至1971年9月,林彪事件发生后,“斗、批、改”运动销声匿迹,无人提及,“五七干校”随之土崩瓦解。1972年,被移交甘肃农林局管理,1974年,移交宁夏局管理,并命名为宁夏国营西湖农场,宁夏设置成立的十四个农场之一。2008年5月,整体移交银川市。
据了解,这一区域已达成了拆迁赔偿协议,可能随时被一拆而无,消失在那些痛彻交集的记忆里。
注:使用Mamiya C330 相机及Sekor55mm f/4.5镜头黑白胶片拍摄,自冲底片直扫为电子文字,图片仅作无损调整
- 版权声明 -
■内容来源:所有图文版权归公众号原创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转载盗用,转载请征得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