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青花之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中国考古陶瓷研究并不知晓唐代青花器物的存在。在扬州的唐城、文化宫等唐代遗址考古发掘到了一片青花瓷枕碎标本,后经过化学分析发现与唐三彩蓝釉器成分完全一致,同样存在钴料,并未引起重视,随后在十余年间又发现了十四片类似标本。同时,在河南巩义的白河岸及黄冶发现了烧制唐代青花瓷器物的窑炉,也出土了大量青花器物标本,实证了其烧造地点就在河南巩义境内,唐代青花瓷器物的存在,再次刷新了认知。据已知考古发掘结论:在中国唐代中晚时期,河南巩义窑(巩县窑)开始制作青花瓷器物,制作技术源于其唐三彩中蓝彩陶及白釉器物的传承改进,这也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唐青花产地,是当时科技文明的实力体现。
上世纪末,在“黑石号”沉船中发现有三件完整的唐代青花瓷盘,盘心均以菱形开光,绘各式花叶纹饰,同为河南巩义窑生产,足见当时的海上贸易之繁荣,有力地证实了中国的青花瓷器早在唐代规模化生产与出口销售,中西文化的融合交流。
现存的完整唐代巩义窑青花器物极为有限,数量远低于汝窑百件之数,能够见到的真品瓷片标本也是凤毛麟角,足见其珍贵。一片标本动辄数千元。这件唐三彩折腰碗,1960年出土于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中宗李显第七女)墓。白釉底,在腹部外侧凸起一周棱线,陶瓷界称之为折腰,一种仿造波斯萨珊朝金银器之型。十二道蓝色内外垂条纹,如西瓜纹理,颇具西域风格装饰意味。笔者所持有的唐代青花瓷巩义窑标本,推测完整器应为同类型物,但现存的全美品器,则未见。
唐三彩折腰碗 口径17.2cm 高7.4cm 足径9.7cm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青花巩义窑折腰碗标本
唐代(公元618—907年)
最长9cm,厚1.1cm,宽6cm
河南郑州巩义白河
私人珍藏
- 版权声明 -
■内容来源:撰文、图片、校对、排版均为古峽、版权归公众号创建认证者所有。其他媒介如需转载,请留言获取授权,并注明“影光瓷色”版权信息。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