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窑变,指器物在窑炉内烧制过程中,表面覆盖含有多重呈色剂元素,氧化或还原气氛中发生激烈反应,最终呈现奇异的釉色现象。最初的“窑变”因釉汁成分、装烧方式等不成熟拜大自然偶尔赐予,笔者在南北朝时期的浙江婺州窑等个别器物发现了窑变。唐代时北方鲁山段店窑已有规模量产“花釉瓷”,说明最初不可控的“窑变”技术,已被当年的窑工熟练掌握。窑工先抓起稳定成熟的坯体蘸上底釉(不同金属氧化物呈色剂釉料),再以含有铜、锰、钛、磷酸钙元素的釉汁装饰、覆盖其上,可能还要再次施釉;窑炉高温烧制完成后,两种釉料熔融、浸润,黑、酱色底釉之上神奇出现蓝、白、灰、紫等混合一体的亮丽,呈现绚烂斑斓色彩,可谓开天辟地,打破了之前单一黑釉、青釉、白釉的制瓷局面,开启了中国古陶瓷炫彩世界的大门。誉之“钧之源,汝之母,瓷之祖”,在其之后漫长数千年岁月,花釉瓷延续扩展,出现了长沙窑、钧窑、吉州窑、西坝窑、广元窑、涂山窑、石湾窑、华宁窑等等。
西坝窑,位于今四川省乐山市西溶镇一带,因西溶镇古名“西坝”,得名“西坝窑”。据考古发掘验证,约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辉煌期在北宋至南宋,明代末期衰落停烧。窑址三十万平方米,绵延于岷江支流沫溪河右岸的瓦片山、窑头、谢家山、曾家山、圆通寺等地,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古窑址群。蓝色窑变釉大花瓶等器物是西坝窑最典型代表,与吉州窑相得益彰,又有所不同,笔者研究持有的西坝窑,认为更豪放与随意,粗旷中带着秀丽。
这只玳瑁釉花瓶应为西坝窑鼎盛期产品,整体造型敦实豪气,“神”则是一种挥洒自由、不受约束的趣味。瓶上口部大半残而修,满施釉到底足内。窑工先蘸底釉,稳定后,再使用扫帚类工具蘸另一种釉料,甩击于坯体底釉之上。烧制完成后,底釉呈茶叶末色,覆盖之上的釉则显示出暗金黄玳瑁斑。
西坝窑玳瑁斑花瓶
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
上径6cm,底径5.5cm,最高18cm
四川乐山西坝窑
私人珍藏
- 版权声明 -
■内容来源:撰文、图片、校对、排版均为古峽、版权归公众号创建认证者所有。其他媒介如需转载,请留言获得授权,并注明“影光瓷色”版权信息。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