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不错过任何精彩↓
河北博物院的西汉长信宫灯,有着“中华第一灯”之称,或可谓最美丽、最迷人的现存中国早期文物之一。
01
典雅恬静
1968年,长信宫灯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因其身刻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名长信宫灯。汉代的铜灯多是动物造型,长信宫灯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汉代人形铜灯。宫灯高48厘米,宽24厘米,重15.85千克,灯体为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此灯设计十分巧妙,神态恬静优雅的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颇为美观,其环保理念更是体现了古代人的智慧,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赴华访问时曾参观过长信宫灯,并感慨道:“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了环保,真了不起。”
在中国,长信宫灯更被视为汉代辉煌历史的象征。其为青铜所铸并鎏金,高近半米,宫娥左手擎灯盘(可放一支脂烛),右手扶稳灯罩。她身着厚厚的曲裾深衣,系以腰带,领口衬巾,内着丝袍,宽大飘逸的袖管垂覆在灯室顶部,形成灯罩。她束发成髻,大部分以方巾包裹,方巾一角略微垂至左肩,从人物刻画的神态与衣纹雕刻的手法来看,这件作品精美、细腻、大气。
除了造型精美,这座宫灯另一特色在于精妙绝伦的装置。灯盘边带有手柄,那里曾插接着一根更长的木柄(因年代久远,木柄今已不存),用来旋动灯盘底座,以使光线照向房间的不同区域。灯座上安装两瓣可滑动的半柱形遮光片,它们可以开合,以调节光的亮度,设计极为巧妙。
精巧的构思之外,这盏灯真正摄人心魄之处在于外观和心理方面的细节表达。宫娥的脸庞流露出复杂多样的神情,乍看之下,她通体散发静谧的美态,神姿端凝,眉目略微低垂,双唇微启,沉静,安详,恭敬。她的身姿同样展现了非凡的平衡和张力。特别是背面,可见她脊背挺直地坐在脚后跟上,但双肩仿佛因疲惫不堪而略为下垂,足弓紧绷,承载落在脚掌上的大部分体重……这一设计巧妙、真实、细腻、传神,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工匠的纤细敏感,通过对宫娥的神情与姿态刻画,隐约间生动地展现了宫廷仆役的凄苦命运。
它不仅是国之瑰宝,更是历次中国古代文物精品国际巡展中令人瞩目的展品,参加过包括1980年至1981年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地举行的“中国伟大的青铜时代”展览,以及1999年至2000年在美国巡展的“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特展。西方历史学家与艺术评论家一致认为,长信宫灯精美绝伦,是人类巧思和艺术表现的杰作。“中国伟大的青铜时代”展览图录中关于长信宫灯的条目写道:“它是早期中国最精巧的雕塑,妙绝所有青铜、陶制和木质塑像”,彰显着“一种(在早期秦俑中)完全没有的自然舒展之姿和熨帖心灵的真实感”。而为特展“黄金时代”撰写图录的学者杰西卡·罗森,则盛赞这盏灯“典雅而恬静”。
02
巅峰之作
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据考证,不同的工匠和官员至少在三种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下,在长信宫灯上留下了九处铭文。这些文字能让我们洞悉它的铸造和流传的历史,这九处铭文,共计65个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以及所有者。宫女所持油灯的底部周边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仔细观察,其字迹稍嫌潦草,据推断是后来刻上去的。可见,虽叫“长信宫灯”,但“长信”并不是最初的所有者。除此之外,在宫灯上的其他位置还发现了“阳信家”的铭文,一共有六处,字迹都比较工整,因此,考古学家断定“阳信家”才应该是此灯的第一位主人。
对于谁是“阳信家”,各方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类认为是阳信侯刘揭父子;第二类认为是汉武帝姐姐阳信公主;第三类则认为是属于皇太后所居住的长信宫。在这些推论中,由于第一种观点支持的人数较多,论据也相对充分,因此一般以此为证。
据史籍记载,长信宫是西汉时期长乐宫建筑群中一座著名的宫殿,为汉景帝母亲窦太后所居住的地方。之所以这件宫灯出现在窦太后本族裔亲窦绾墓中,很有可能源于窦太后相赠。就这样,宫灯转换了主人,从京城长安辗转到了中山侯的封地,窦绾于公元前118年至113年间去世,宫灯遂被放入她的主墓室,长埋地下,直至1968年被挖掘出土……由此可见,这件精美的物品虽几度易手,但始终被皇家视为珍宝。它先是点亮皇后的浴室,最后烛照窦绾的“永生殿”。作为一盏随葬灯,它可能还有祭祀用途,为往生者的灵魂照亮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
1993年,长信宫灯被确定为中国国宝级保护文物,收藏于河北博物院,供世人参观欣赏。它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代表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精髓。
03
关于“鎏金”
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鎏”原意为美丽的金属,铜、银器用鎏金技术装饰美化其表面的,即称鎏金器。从历代发掘的钟鼎器、兵器、车器、钱币与玺印等文物看,鎏金工艺始于春秋战国,到了汉代已能熟练应用,在青铜器上先铸制或雕刻花纹,再交错鎏以金、银,成为当时铜器加工的特征。隋、唐时鎏金技艺精益求精,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塔台及佛像等的装饰上。宋代造诣更深,并且将其传至日本。明、清以后仍然普遍运用。
推荐阅读
2024.10 总 第16期《美华》杂志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A DREAM COMES 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