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大选,不仅是四年一度的盛事,更是国家历史的转折点。每一场选举背后,都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些历史性的选举中,有的改变了美国的命运,有的则撕开了社会的裂痕。无论是林肯在内战前夕的坚定立场,还是特朗普引发的选举风波,甚至是1990年代的“悬而未决”的佛罗里达选举,这些决定性的时刻,塑造了今天我们所见的美国,也造就了美国大选的独特魅力与传奇。
01
华盛顿胜出
1788年:美国迎来了第一届总统选举,也是美国历史上最毫无悬念的一次大选。
46岁的乔治·华盛顿,作为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陆军总司令,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声望赢得了广泛支持。他的参选让这场选举几乎成了一场例行公事的仪式。最终,华盛顿获得了全部69张选举人票,毫无争议地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
相比之下,副总统的选举结果更具悬念。华盛顿的亲密盟友、曾在独立战争期间为美国外交事务做出重大贡献的约翰·亚当斯,最终以34张选举人票成功当选为副总统。
尽管首届美国总统大选的操作过程相对粗糙,投票率也仅有1.8%,但毫无疑问,这场选举对美国未来的历史进程和国家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林肯VS道格拉斯等人
在这届总统大选开始前,美国社会已经弥漫着令人不安的紧张气氛。
对美国选民而言,这次大选的意义远超选出下一任总统,而是在选择国家的未来方向:废除奴隶制,还是继续允许奴隶制度存在?
北方坚定地支持废除奴隶制。
当时,美国北方以18.8亿美元的工业总产值位居全球第四。北方各州不仅希望清除奴隶制这一道德污点,更渴望解放劳动者,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他们推出的总统候选人是51岁的亚伯拉罕·林肯,他背后是成立仅四年的共和党。
南方则坚决反对废除奴隶制。
南方的经济依赖种植园和奴隶劳动力,当时南方奴隶人口已达400万。如果奴隶制被废除,南方经济将遭到毁灭性打击,因此他们不能接受这样的变革。
南方由民主党主导,但在候选人选择上表现出分裂,最终推出了三位竞选人:首先是参议员斯蒂芬·道格拉斯,他曾在国会竞选中击败过林肯,但对废除奴隶制的立场模棱两可,未能赢得南方信任。其次是副总统约翰·布雷金里奇,他是南方在冒着党内分裂风险下推出来的“双保险”候选人。第三位是参议员约翰·贝尔,他虽属联邦宪法党,但该党的主张与民主党接近,算作“泛民主党”阵营。
于是,1860年的总统大选形成了“三英战吕布”的局面。
然而,南方的分裂选票反而让林肯从中受益。最终,布雷金里奇获得72张选举人票,贝尔39票,道格拉斯12票,三人总票数也仅123票,远不及林肯获得的180票——由于北方人口本来就远超南方,林肯的胜利似乎不可避免。
但这场选举,却让美国国家濒临崩溃。林肯所获选票中没有一张来自南方。人们意识到,一场风暴即将到来。
大选结果公布后3个月,林肯尚未宣誓就职,包括南卡罗来纳州、密西西比州在内的六个南方州就在里士满宣布脱离联邦,组成“美利坚联盟国”。随后,包括得克萨斯州在内的五个州陆续加入,最终11个州脱离美利坚合众国。
一场无法避免的战争随即爆发。这场内战被称为“南北战争”,持续四年,约330万士兵参战,75万人阵亡,40万人负伤,成为美国历史上一道不可抹去的伤痕。
因此,1860年的总统大选被以独特的方式载入史册。它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场引发内战的总统选举。
03
罗斯福VS胡佛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1932年第37届美国总统选举都是一场压倒性的胜利。
50岁的纽约州州长富兰克林·罗斯福赢得了超过2282万张选票和472张选举人票,获得42个州的支持。而他的竞选对手、时任总统赫伯特·胡佛则只赢得了1500万张选票,支持他的州仅有6个,他只获得了59张选举人票。
胡佛的失败虽显惨烈,但在当时的美国民众眼中,这或许是必然的结果。在1928至1932年任期内,美国正深陷经济大萧条的泥淖,大量中产阶级跌入贫困。美国人甚至将“胡佛”这个名字和贫困联系在一起:无家可归者搭建的简陋棚户区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盖的旧报纸被称作“胡佛毯”;废品袋叫“胡佛袋”;被牵着走的廉价汽车称为“胡佛车”;翻空的口袋叫“胡佛旗”;甚至野兔都被戏称为“胡佛猪”。
然而,经济大萧条的问题并非完全由胡佛引起,他在任期间,也曾推行过一些政策和改革,其中部分政策甚至被罗斯福沿用,但大萧条的深重压力让胡佛的努力难见成效。
1932年的选举的深远影响,还在于它对美国政治格局的塑造。
从国内来看,这是自南北战争后民主党首次取得压倒性胜利。自林肯当选以来,民主党仅赢得过4届总统选举,且都是以微弱优势获胜。罗斯福不仅为民主党赢得总统宝座,还掌控了参众两院,成为民主党近70年来首次“赢麻了”的一刻。而共和党在这次大选中的惨败标志着它的声望严重受挫,“共和党光环”从此逐渐黯淡。
从国际上看,罗斯福的当选也深远地影响了未来的世界格局,尽管他本人当时未曾料到。在任期间,他不仅通过新政带领美国摆脱经济大萧条的阴影,更在接踵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美国扮演了关键角色。他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是民众对他信任的最好体现。
04
肯尼迪VS尼克松
相比之下,1960年的第44届美国总统大选可谓是一场胜负悬于一线的激烈对决。
代表共和党出战的是年仅47岁的理查德·尼克松。尽管他年龄不算太大,但在担任了两届艾森豪威尔总统任期内的副总统后,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堪称“年轻的老干部”。
然而,尼克松的运气并不太好,他的对手比他更加年轻且富有魅力——代表民主党竞选的约翰·肯尼迪,时年仅43岁,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候选人。
肯尼迪出生于美国的政治名门——肯尼迪家族,毕业于哈佛大学,二战期间曾在美国海军服役,且在战后通过各类公共服务树立了个人形象。他不仅英俊潇洒,且口才卓越,风度翩翩,给尼克松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
两位候选人各具优势,且都拥有庞大的支持者群体,因此民意调查的结果始终显示双方旗鼓相当,竞争非常激烈。
到了选举年9月,肯尼迪提出了一个建议:两人进行一场电视直播辩论。尽管艾森豪威尔力劝尼克松不要接受这个提议,但尼克松认为自己有丰富的副总统经验,而肯尼迪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众议员。他认为,凭借自己多年的政治经验和辩论技巧,面对面辩论能轻松压倒对方。
然而,这场美国历史上首次由电视直播的总统辩论,最终极大地影响了选情。尼克松虽然自信满满,却因为刚刚接受膝盖手术,面色苍白,身体虚弱,显得颇为憔悴,屏幕前的他给人留下了消极印象。而年轻的肯尼迪则精神焕发,气色红润,言辞锋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
如果选民仅通过广播收听辩论,二人的表现可能旗鼓相当;然而,电视直播让肯尼迪的形象完胜尼克松。当时,约6500万美国人观看了这场直播,肯尼迪的支持度迅速攀升。专注总统辩论研究的新闻学教授阿兰·施罗德评论道:“肯尼迪在第一次辩论中确立了压倒性优势,尼克松想要翻盘难度极大。”
尽管如此,肯尼迪最终的胜利依然充满悬念:虽然他最终以303比219的选举人票战胜尼克松,但在普选票上,肯尼迪仅比尼克松多赢了11.2万张选票。而在两个关键州的选票中,肯尼迪仅以46000票领先于得克萨斯州,以9000票领先于伊利诺伊州——如果失去了这两个州,尼克松本可以凭借2张选举人票逆袭获胜。
选举结束后,肯尼迪曾坦言,如果没有那场电视辩论,他或许无法成功入主白宫。
值得一提的是,尼克松在此后的1968年和1972年总统选举中,始终拒绝参加电视辩论。
1960年的选举,最终迎来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而肯尼迪上任后,也做出了不少影响世界格局的决策,比如在他任内启动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与苏联展开了空前激烈的太空竞赛。然而,肯尼迪给世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依旧是他在1963年被刺杀时年仅46岁,令人痛惜不已。
05
卡特VS里根
198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实际上是一场极为悬殊且令人惊讶的竞选。
按理说,民主党56岁的现任总统吉米·卡特在任期内完成了一系列外交成就,包括签订《巴拿马条约》,与苏联签订双边限制战略武器条约。更为重要的是,在卡特总统的领导下,美国与中国正式建交。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伊朗人质危机”瞬间将卡特的所有外交成果击得粉碎,他在处理这一危机时的无力表现遭到了广泛的批评。
更为糟糕的是,卡特总统任期内美国经济也遭遇滑铁卢,失业人数突破800万,通货膨胀率飙升至两位数,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民怨四起。
于是,给了70岁的共和党候选人,同时也是好莱坞的三流演员,罗纳德·里根发挥的空间。
不过,那时候的里根仍被认为是“政治门外汉”。再加上其欠妥的专业表现,比如说话言辞直率,经常不拘小节地开玩笑,且由于经验不足,时常读错稿子,使得人们对他的质疑声不断。
然而,选举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里根不仅获胜,且胜得异常悬殊:他赢得了44个州、489张选举人票,而卡特仅赢得6个州和49张选举人票,堪称惨败。许多专家曾预言美国人可能会因选出一位好莱坞演员担任总统而付出代价,但里根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一预言。
在里根的领导下,美国不仅成功地将苏联拖入了“星球大战”计划的军事陷阱,还推动了国内经济的迅速复苏,形成了“里根经济学”这一专有名词。而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里根在竞选期间将“反华”作为一大议题,但他上任后对中国保持了友好的政策。
里根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堪称空前。1984年,里根竞选连任时,他的对手蒙戴尔仅获得了13张选举人票,而里根则以525张选举人票创下美国总统大选历史上最悬殊的选举人票差距,打破了1972年尼克松(523票)和1936年罗斯福(520票)创造的纪录。
在里根卸任时,他的支持率高达65%,超过了当时的罗斯福,成为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总统之一。2005年,数百万美国民众参与的“最伟大美国人”评选中,里根荣登榜首,超越了华盛顿、林肯和马丁·路德·金,成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06
小布什VS戈尔
回顾美国总统大选历史,如果要列出最具争议的选举,2000年的总统选举无疑名列其中。
这场选举让佛罗里达州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事情的起因是:那一年,共和党派出了前总统乔治·布什的长子小布什,而民主党则由艾尔·戈尔代表参选。
这是一场竞争极其激烈的选举。最终,尽管小布什的选票落后于戈尔约54万张,但美国总统大选采用的是“赢者通吃”制度,即以各州的选举人票为决定胜负的标准。根据当时的选举人票结果,戈尔获得了267票,而小布什获得了246票,明显落后23票。
按照普选票和选举人票的统计,戈尔似乎是应该成为下一任总统。但这些选票中并不包括佛罗里达州的结果。作为美国人口第四大州,佛罗里达州的25张选举人票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谁赢得了佛州,谁就有可能成为总统。
当时,佛罗里达州的选票情况是这样:2000年11月8日下午,佛州完成了全州67个县的计票工作。在大约600万张有效选票中,小布什以290万9135票领先戈尔290万7351票,差距仅为1784票,占总选票的0.0299%。考虑到600万票的基数,这个差距完全有可能受到计票误差的影响。
根据佛罗里达州的选举法规定,如果候选人之间的选票差距在0.5%以内,各选区必须重新进行机器计票。这为争议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戈尔的竞选团队坚持要求重新计票,而小布什的团队则认为佛罗里达州的计票法是违宪的,坚决反对重新计票。
这一裁决使得选举结果直到一个多月后才得以公布,媒体每天都根据法院的裁决进程调整头版标题。
这一事件不仅在美国国内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开始意识到,即使是最严肃、最神圣的总统选举,也可能在每个环节出现难以置信的纰漏,从而影响最终的选举结果。更有不少人认为,背后或许存在一股可以左右选举结果的“无形力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戈尔在最后的声明中展现出了难得的宽容与理性,他表示:“为了美国的团结与稳定,我宣布接受这个结果。”他选择了尊重美国的制度,并承认失败。
07
特朗普VS拜登
最近一次极具影响力,同时也饱受争议的选举,当属4年前,特朗普与拜登的这场对决。但事情的起因,应当追溯至2016年的那次选举。
当时,一位毫无政治经验的商人,唐纳德·特朗普,竟然击败了被美国精英阶层看好的希拉里·克林顿,成功当选美国总统。虽然许多人将特朗普与曾任加州州长的好莱坞演员里根相比,但里根至少有两届州长的执政经验。希拉里心中虽有不服,但还是大度的承认了自己选举的失利,同时,向对手特朗普表达了祝贺。
然而,2020年大选的结果公布后,2021年1月6日,特朗普并未像四年前的希拉里那样接受结果并祝贺对手。相反,他在白宫发表讲话,坚决不承认败选。紧接着,特朗普的部分支持者暴力冲击国会大厦,导致6人死亡,并迫使当天的大选结果认证程序暂停。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一事件的照片和视频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令许多人震惊并深感遗憾。美国,曾被视为全球民主的灯塔,居然发生了如此不尊重选举结果的骚乱,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本文编辑:飞晨
内从参考网络
【推荐阅读】
2024.11 总 第17期《美华》杂志
【推荐收听】
美华文化生活 播客
打开 小宇宙、苹果Podcast 或 Spotify
搜索“美华文化生活”
进入栏目收听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A DREAM COMES 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