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如松,中小学高级教师。1967年7月生于王店镇建南村,1986年毕业于湖州师范,在王店镇第一小学、王店镇中心小学、梅里小学任教。后任区内三所小学校长、区研训中心副主任。先后荣获“市名师”“省优秀教师”“省首批名师培养人选”等称号。发表教学论文上百篇,主持省市教科研课题10个,专著《咬文嚼课》获嘉兴市第19届社科成果三等奖。业余喜爱阅读与散文创作。
杨晓升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小说家。他早年供职于《中国青年》杂志,后转任《北京文学》杂志,又担任执行主编直至退休。或许出于工作经历的要求,也或许出于个人偏爱的追求,他早期的报告文学和十多年来的小说创作,都格外直面现实、直面社会、直面人生,敏锐捕捉问题,引发深层深思。他着力于无奈人生的审美追寻,在给读者呈现世态百相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愉悦。
我手头这本《龙头香》,是杨晓升继《身不由己》《日出日落》《寻找叶丽雅》之后出版的第四本小说集,共收入《买房记》《无奈人生》等10个中短篇,不少篇目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选载。上述四本书都先后购读了,我发现杨晓升的小说集有一个难能可贵的特点,那就是坚持“不重复”,既为读者负责,也为自己负责,不滥竽充数追求出书的数量。
书中选编的十篇小说,最有分量的首推《龙头香》。小说以京城社科院研究员王兴赴老家崀山替父烧香为线索,以王兴的亲历与背景叙述为视角展开故事。身为离休王副部长公子的王兴乘国庆长假“荣归故里”三五天所经历的乡党接风、烧香亡人、事件摆平、请托收礼、小姐勒索,直至贿选被查,拔出萝卜带出泥,王副部长和王兴的命运可想而知。
围绕烧“龙头香”这个故事,作家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王兴既是叙述者又是主人公,作为社科院研究员,在自命清高的同时根本经不住诱惑的旁敲侧击。其父虽已离休,但官至副部的权利仍然渗透到方方面面。乡党陈总在地方上呼风唤雨,违规安排山珍海味与小姐陪宿属小菜一碟,就是出现了烧香替身坠崖的人命事件也能迅速抹平。其他如王兴母亲、陪宿小姐、山民清洁工、机场来回路上的两个的哥等人物,虽然都惜墨如金,但个个鲜明,与主要人物共同组成了这个时代的群像图。
这篇小说除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桥段入胜之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民俗风情的叙写。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烧香的确是中国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普遍性。”小说实写的当然是王兴国庆回老家崀山龙头崖替父烧香,完成家族文化传统夙愿,但读完这件事,读者分明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际之间的“烧香”,真可谓“想办事,先烧香”,这就增强了小说的典型性与直面社会的批判力。
《过程》和《我的朋友刘秘书》是两篇异曲同工的佳作。《过程》借助即将退休某文学杂志资深编审、副主编老秦腾退办公室视角,通过整理名片、照片、书报,回顾了老秦的为人处世与工作经历,可谓书香人生、波澜不惊。相较而言,《我的朋友刘秘书》则像坐过山车似的上演了“戏剧人生”。我的同学刘秘书师专毕业进了县府大院,兢兢业业服务县长十年,正值仕途上升之际,县长东窗事发,刘秘书配合调查。他虽然没有受到牵连,但最终申请调到党校当了老师,可谓复归于教书之途。从中不难领悟,捏住自己命运的喉咙尽管不易,但“爱我所爱”“平淡是真”的人生值得珍惜。
《无奈人生》《项链》两篇聚焦于家庭生活,但都达到了以小见大、鞭辟入里的效果。最后想提的是《背景》,小说讲述了新中国诞生至改革开放初期黄河南岸某村的故事。阅读这篇小说,我情不自禁联想到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芙蓉镇》和《平凡的世界》,尽管故事的发生地远在潇湘大地和黄土高原,但不同的历史都定格成了相同的永恒。
读完这本小说集,完成了一次无奈人生的审美追寻。正如封面所写,相比于其他小说家、杨晓升的小说每每以小见大,视野更加开阔,可读性、现实感和人文关怀色彩更加强烈,作品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同时也更加亲和、厚重。您信与不信,都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来印证。
(《龙头香》,杨晓升著,作家出版社2024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