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朱培坤,浙江嘉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会员,嘉兴市书法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秀洲区文联第三届委员会名誉委员,秀洲区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王店镇第三届文联名誉顾问。2021年荣获嘉兴市“最美文艺志愿者”称号。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因此,书法是最具特性的传统艺术。林语堂说:“在书法上,也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书法更是被誉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我国历来重视书法艺术,从西汉起就建立了录用吏员的考试制度。考试分为两大科目:即文化知识和书写能力。两千多年来,朝代相继更替,唯这一科举制度始终没有改变,大凡做官者一定为书法高手,直到近代这一制度才被取消。
一、启蒙与获奖
家父从小就练毛笔字,常坐在厢屋间的八仙桌上写字,一坐就是半天。看到父亲在写字,我便扒在桌子边上看他写。看多了我就觉得好奇:很多字父亲总是重复地写,就问父亲:“为什么一个字要写那么多?”父亲回答说:“写不好的字要多写几遍,这样才会写好。”
稍大一点,父亲就叫我也写字。一开始我不会写,也不会握笔,父亲就手把手地教我写,他说这叫“把笔”。说是把笔,其实也就是父亲在写,小孩子的手在父亲的掌心中完全没有了书写的余地,只是感觉上我也在写。后来,父亲把写好的字上面罩一张透明的纸,要我照着他的字描。
作者童年的老屋(默写)
父亲在教我写字时总是不停地在说字要怎么写?怎么写?父亲说,初学毛笔字一定要先写正楷,正楷是基础,正楷写好了再慢慢草起来。他说,这就像小孩子一样,先学走路,路走稳了再慢慢快起来,并开始跑步,如果路还走不稳就跑步容易跌倒。父亲还说,如果没有打好楷书基础今后就写不好草书,写出来的也不叫“草书”,称为“潦草字”。父亲又说“草书”是有法度的,而“潦”是随意的。潦草潦草,一字之差区别就在这里。
父亲在教我写正楷时说,每一笔的起笔都要“回头”,特别是横笔与竖笔。写横笔的话笔锋先向左入笔,然后再慢慢向右移。中间要细一点。末端先按下去,然后再回头。按照父亲的要领我便开始一笔一划地写。父亲看了我写的字后就说,叫你末端回头你怎么把头回在外面去了?下面形成了一只倒勾,你要把头回在里面,把笔锋藏起来。
在字的章法上父亲也说了许多。比如说,第一个字笔划要写得粗一点,也要略为大一点,厚重一点。写名字的话,中间这个字要小一点,这样就好看。
父亲还给我讲了许多古人学书法的故事。比如说某某人夜间在老婆肚子上用手指在比划,老婆问他干什么?他说是在学王羲之的字。老婆说:“人各有体,你应该写你自己的字。”父亲说的这个某某人其实就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夫人管道升是元代第一才女,字写得非常好,他俩是“一世情缘,书法为伴”。当然,父亲说的这个名字小孩子也没能记住,也是后来知道这件事后才记起来的。
到了上小学时,父亲也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本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字帖,让我照着帖子上的字临摹,这也是我临摹的第一本书法字帖。后来,父亲又拿出一本柳公权的《神速帖》让我临。父亲说,这两本帖子是最适合初学者临写的帖子,称为“颜精柳骨”。我就问父亲,“颜精柳骨”是啥意思?父亲解释说:这是指颜真卿的字写得丰满、端正,有精神;柳公权的字笔画清晰、硬朗,有骨子。你只要照着这两本帖子临摹,就一定能把字写好。
作者临摹的第一本字帖——颜真卿《多宝塔碑》
小学高年级时有了毛笔字课,而因我已跟着父亲学了好几年,也临过帖,所以字写得明显比其他同学好。到了上初中时我的毛笔字总是受到老师的表扬。那时,教我们语文的是一位陈老师,他也是毛笔字课的老师,父亲认为他的字不好,不让我学他,一再告诫我要照着帖子上的字写。
上高中时,我的毛笔字写得就更好了,同学们也都说我写得好,作业本上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多的字老师都用红笔在上面画上圈圈,因此在校园内小有名气。高一年级时学校举办了一次毛笔字比赛,命题抄写一段毛主席诗词。我按照学过的柳体笔法和结构写了三幅作品,最后挑选出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幅交上去。作品交了以后,很多同学都说这次我会得第一名,但我心里是紧张的,毕竟还有两个班级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因此也没有十分的把握。评选结果出来后,果然我获得了高一年级第一名。能获年级第一名,我心里自然很高兴,尽管奖品只有两支毛笔和一张奖状。奖品价值虽不高,但意义远比价值大,这大概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拿到比赛奖品。
回乡务农期间,我参加了繁忙的生产队劳动。空余时间以画画为主,也很少写字,所以书法进步不快。一天,晚上村里要放映电影,电影队要我帮助写一张电影海报。电影海报写好后贴在了村里的小店墙上,不少人都在看,绝大多数人当然在看内容,但也有人关注我写的字。父亲看到我写的这张海报后,回到家里很不高兴地对我说:你过去练习正楷,基础打好了就要慢慢地草起来,还是这样既不像楷书,又不像行书的字,看起来“硬极咕落”,很别扭。我还记得父亲还特别举出了一个相约的“约”字的绞丝旁,写得特别不好。原来,我在电影海报上的字被一个人看到了,他说我的字还没有他父亲写得好,因此父亲听了很生气。这个人过去练过书法,他的父亲曾是旧时代的乡长,他年长我父亲几岁。
作者临摹的第一本行书字帖——周慧珺《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
打那以后,我就开始留意行书。然而,那时书店里几乎没有字帖。过去父亲让我写的几本字帖都是以前出版的,“文革”后这类写着古文的字帖都被当做“封资修”的东西,属“四旧”,一律不准上书架,唯有的一本就是《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那本字帖是上海著名书法家周慧珺写的。我把这本字帖买来之后就反复临习,它那刚毅、雄健、坚韧、洒脱的笔力,我越临越感到有味道。可让人无法想象的是,那本帖子居然是一位病魔缠身的弱女子写的,她后来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这本字帖先后发行了数百万册,创下中国毛笔书法字帖发行数量的新记录,也不知有多少人是在临习这本字帖后走上书法之路的,有的还成为了书法名家,包括现在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孙晓云主席,就是从这本字帖启蒙的。直到今天,孙主席的字也早已定型,自成一体,但她的字明显带有周慧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