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麟应《续鸳鸯湖棹歌》(徐志平注释)(八)
七十一
荇带莼丝绿满川,池塘乳鸭避渔船。
谁将李甲图中景,写入晁家好句传。
前面介绍过陆以諴《棹歌》43首写到南宋时桐乡石门两位姓张的张氏园林,一在东,一在西。其中特别提到池塘中有乳鸭(小鸭),池边金黄的枇杷。这首诗也是写张氏园林。前两句描写张氏园林春景。池塘中飘拂着荇草和莼菜,池塘边绿草如茵,乳鸭在池塘中嬉游,躲开了捕鱼船。下两句写面对这样的美景,感到真如诗似画。如果让画家画下来,配上诗,将流传后世。这里提到的李甲,是北宋海盐的一位画家,善于画“翎毛”(鸟类),他的画被当时的诗人晁无咎(即晁补之)配上诗,为人传颂。晁补之是苏东坡弟子,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七十二
翦翦轻风散薄阴,一春花事在钱林。
梨云李雪清游续,夜舫红螺对月斟。
这首诗写桐乡钱林村初春的景色。《嘉禾至元志》记崇德县(今桐乡)有12个乡,其中千乘乡下辖9里(里:基层单位,大约相当于村),钱林是其中一里。钱林以盛产梨与李闻名。其梨名御儿梨,其李名槜李。诗前两句写钱林初春美景。春风微微,梨花李花盛开。翦翦:指微微而略带寒意的初春之风。后两句写游钱林赏花事。梨云李雪,似唐代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景,可见规模之大。所以游人留恋忘归,直至月亮上来,还在舟中饮酒赏花。红螺:红螺舟。
七十三
浮玉亭空竹树齐,一桥横截水烟迷。
西湖日夜东流去,只恨东湖不复西。
这首诗写东湖,但作者自注中未明确标明是否平湖的东湖,自注只说“浮玉,湖心亭名”。查陆增《鹦鹉湖棹歌》,平湖东湖中只有“弄珠楼”,“东湖十景”中也未见有浮玉亭。请各位熟悉的考证,是否平湖东湖。诗写东湖浮玉亭(姑且就当平湖的东湖)的景色,竹树横桥,烟水迷蒙,引人入胜。后两句则写出嘉兴及平湖地处杭嘉湖平原下游的特点,上流之水汇聚东湖,流入东北的黄浦江入海,而不能向西(上游)流。
七十四
戟府沙堤代已迁,来昆生计太萧然。
栽花未辟东庄径,种秫曾无北翠田。
嘉兴城东面的相湖(湘家荡)边曾建有明代怀悦的东庄别业,并沿湖建了多个景点,聚集了一群文人在此咏诗作文。但随着时代变迁,怀悦子孙萧条,其别业也败落。这首诗感慨怀氏家族的萧条败落。戟府:持戟守卫之府,指富贵人家。来昆:后代子孙。秫:高粱。代指庄稼。北翠田:原指嘉善的北翠圩(古代以圩为田地所在的地名),相湖靠近嘉善。后两句指怀氏子孙的田地家产均已落入他人之手。又:昨天介绍的一诗,经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张老师指正,诗中的东湖、西湖是指嘉兴南湖,南湖分东南湖、西南湖,简称东湖、西湖。明朝万历年间嘉兴知府龚勉曾修建南湖,建“瀛洲胜景”,包括十二个景点,其中有凝碧、浮玉两亭。特此更正,并向张老师致以谢意。
七十五
酒涴春衫半醉醒,湖边歌舫几回停。
风情尚忆松园老,曾载云娃此踏青。
明代中期后,南湖烟雨楼成为游览胜地,一些贵族在此建园林,画舫歌姬,随处可见,文人雅士,云集于此。这首诗写到的松园老,即是明末书画家、诗人程嘉燧,号松园老人,安徽休宁人。他与钱谦益、柳如是关系很好。程嘉燧曾游南湖,与一个叫云娃的歌妓结识,在诗集中留下了与云娃一起在南湖踏青、与云娃分别的诗。诗前两句总写南湖歌舫游玩、喝酒听歌。涴:酒打湿、弄脏衣服。后两句写程嘉燧与云娃南湖相识惜别。
七十六
雪面云鬟舞柘枝,勺园声伎艳当时。
何须听到梅村曲,始信风波一叶危。
这首诗概括清初大诗人吴伟业(号梅村)写嘉兴南湖及勺园主人吴昌时的名篇《鸳湖曲》的诗意。明末吴昌时凭着雄厚的家财及复社文人的政治支持,在南湖北岸造勺园,极尽奢华,聚集了当时权贵、文人,常在此演戏宴饮,《鸳湖曲》写了一次演出的盛况,诗前两句即写此。吴伟业诗中有“云鬟子弟”、”雪面参军”表演的描写。据当时大词人陈维崧的《满江红》词中记载的演出、宴会场面:“不闭春城因夜宴,望满湖灯火,金吾怕。十万盏,红球挂。”满湖红灯,连守城门的金吾(卫兵)也不敢关城门(南湖在城外)。后来吴昌时进京当官,结交宦官,贪赃枉法,被崇祯所杀,勺园也逐渐荒废。所以吴伟业的诗中以比喻写官场的险恶:“君不见白浪掀天一叶危,收竿还怕转船迟。”后两句即感慨吴昌时的遭遇。吴伟业的歌行体以诗的形式写史事,形式优美,人称“梅村体”,其名篇还有《圆圆曲》写吴三桂与陈圆圆等。
七十七
松关昼掩吠村尨,幡影空移旧石幢。
问讯碧鲜亭外竹,孙枝几叶护经窗。
这首诗写嘉兴城东的净土寺及寺内的碧鲜亭。据《府志》,净土寺在郡城东36里,原是邑人陆求之宅,五代时掘得唐咸通年间的石幢,捐宅为寺。寺内多栽竹,有碧鲜亭。又有坡公井。太平天国占领嘉兴期间,寺院遭毁。明代沈思孝有游记:以小艇云游其间,曲径环竹林,行竹林中,如有数里之遥。诗描写了游览净土寺的情景。前两句写寺院掩映在村庄静谧的松阴中,犬吠声告诉人游客来了。尨(读mang二声),即狗。后两句写碧鲜亭的翠竹。孙枝:树或竹生出来的分枝。
七十八
空林叶落蜃园秋,斜日荒荒海气收。
吟遍梅花诗百首,岁寒高韵在山头。
明代灭亡,清朝建立,江南一带多抗清志士,也多遗民。嘉兴一带也是如此。这首诗就写了隐居于平湖海边陈山(龙湫山)的一位遗民诗人李确。李确,原名李天植,字潜夫,有《蜃园诗鈔》。明末举人,明亡隐居,数十年不入城市,劈制竹器为生,甘愿贫困,不受救济,坚持民族气节。诗集中有《梅花百咏》诗。诗前两句写隐居之处的秋日景色。海边的秋山叶落,更显荒凉萧飒。这是李确的生活环境。后两句则赞扬其高风亮节,犹如岁寒之梅花,挺立山头。
七十九
谭岭羌峨近海东,靸鞋拄杖慕元风。
家山自有神仙侣,十赉休夸陆逸冲。
这首诗写海盐南北湖的谭仙岭传说。陆以諴棹歌的38首已介绍过谭仙岭。谭仙是南唐时道士谭峭,相传在此修炼得道成仙。诗前两句写谭仙岭高大巍峨,靠近海边。当年谭仙穿着芒鞋,拄着拐杖,一派道家仙风。羌:语助词,无义,凑足音节。靸:读sa三声,穿。元风:玄风,道家风骨。后两句用南朝道家陶弘景赠送徒弟陆逸冲《十赉文》的典,戏谑地指出,在家乡也有道家风范。因为陆逸冲是海宁人,随陶弘景学道,陶弘景有《十赉文》,传授他修道的方法。
八十
养鱼池阔遍鱼梁,反照翻波潋滟光。
三板船轻随意泊,钓丝风里白苹香。
这首诗写嘉兴郡城西的养鱼池。陆以諴棹歌79首写到金鱼池。据记载,金鱼最早出现在宋代的嘉兴,当时的嘉兴知州令狐挺在郡城西建月波楼,楼下有金鱼池,成为一大景点。而此诗写的是在晚唐时,当时嘉兴刺史丁廷赞就在养鱼池发现了金鱼。养鱼池系陆(”王”字旁加”胃”)所建。这首诗把金鱼发现的时间提前到了唐代。诗前两句写傍晚的养鱼池的景色,阳光照耀池中,波光粼粼,池中设有“鱼梁”(捕鱼工具)。反照:返照,夕阳。下两句写驾着小船在池中钓鱼捕鱼。三板船,一种轻便的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