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店叁忆】经学疏证传后世——2025年1月14日

文摘   2025-01-14 00:01   浙江  


【作者简介】 梅晓民,男,1955年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三十年。现为嘉兴市作协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嘉兴市政协文史特邀员、秀洲区政协文史研究员、秀洲区朱彝尊研究会理事、《王店镇志》主编。已出版地方历史文化专著《王店记忆》《王店再忆》《王店叁忆》以及明清时期王店镇诗词集《梅里诗综》和《梅里词综》。



经学疏证传后世

作者:梅晓民

 


儒家文献十三经,博大精深最著名。

梅里学子多翘楚,考订疏证辩伪真。

经书是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而经学原本是诸子百家的学说,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便特指儒家的经典著作,以后历代,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导思想,《钦定四库全书》将“经”列为“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儒家“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内容涉及到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全部囊括在其中,所以对经书的研究则是从汉代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活动。

1.《钦定四库全书》

王店镇除了诗人众多、诗香遍地之外,在经学研究方面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研究经学并取得巨大成功的首推朱彝尊。朱彝尊不但在诗词、书法等方面有着非凡成就外,还博通经史,撰写了中国经学文献皇皇巨著《经义考》(原名《经义存亡考》)。所谓“经义”,就是探讨儒家经典著作中所包含的义理。《经义考》是朱彝尊辞官后参考经学文献及实地考察,利用十年时间撰成的一部经学专作,在目录学、版本学等研究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研究价值。康熙三十四年(1695),朱彝尊坐在潜采堂中开始动笔撰写。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77岁的朱彝尊在杭州行殿朝见,并呈上还只刊行不到一半的《经义存亡考》,康熙看了后表示赞赏,并对查慎行族子、少詹事查升说:“朱彝尊此书甚好,留在南书房,可速刻完进呈。”并以“研经博物”四字匾额赐给朱彝尊。乾隆十八年(1753),朱彝尊已去世44年,被誉为“海内宗匠”的卢见曾在淮南朱彝尊孙子朱稻孙处见到《经义存亡考》未刻部分的原稿,决定重新编纂校勘,增加凡例,3年后得以完成,共300卷,并正式定名为《经义考》。《经义考》首录御注、敕撰的经学书籍 3卷,再录经学文献27297卷,其类目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通礼、乐、春秋、论语、考经、孟子、尔雅、群经、四书、逸经、毖纬、拟经、承师、宣讲、立学、刊石书壁、镂版、著录、通说、家学、自述,其中宣讲、立学、家学、自述 4卷有录无书,当是撰辑未竟。所收经书均先著录撰人姓名、书名、卷(篇)数,注明存、阙、佚、未见和伪书。然后辑录原书序跋,介绍诸儒学说、经学派别及著者生平事迹。最后的按语为朱彝尊自己的考订。

2.朱彝尊《经义考》 现藏嘉兴市图书馆

明末清初时,屠氏家族的屠明靖、屠焯二人开始尝试研究经学,屠明靖有《易书》《诗三经注解考定》《三礼疏解》等,屠焯(字昭仲)则有《周易大义》《四书大义》《舆图考》《考经补注》等著作,连尚书杜臻也对他恭敬有礼。其《渔庄诗集》被李维钧编入《梅会诗人遗集》。

3.康熙御笔《研经博物》匾额,后由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重书。

被誉为梅里“国初门第为最盛,均以文学知名当世”的梅溪李氏,文学成就相当辉煌。但从李良年曾孙李集起,其重心已从诗词创作转为经学研究。余霖《梅里备志》说:李集“穷经三十年,所著多独得易辟,图学、书信、古文、诗传、小序、礼述、郑氏春秋通三传及唐宋诸家说,兼综条贯义存,其是不以易分异同……,虽天性笃厚,亦得以经术者深也,说者谓合儒林循吏为一人,比诸陆清献公及宛平马宛斯云。”李集对经学的钻研为后世奠定了基础,李集之子李旦华亦留心经学,有《周易象义》等,惜未完稿。而真正成为经学注疏个中翘楚,并带来家族中兴的是李国华之子李富孙。

4.李富孙《李氏易解剩义》

嘉庆、道光年间,王店镇在经学研究方面出现了二位大师级的人物,一位是李富孙,另一位是冯登府。李富孙花六年时间形成一部五十卷《七经异文释》,其中《易经异文释》六卷、《书异文释》八卷、《诗经异文释》十六卷、《礼记异文释》八卷、《左传异文释》十二卷。《七经异文释》主要比较冯登府的《三家诗异文疏证》,征引特详,大抵为文字校勘,凡此之类皆随条订正,援引《说文解字》《文选》《白虎通德论》等经典之作,以及诸种诗经本及注释本,可谓“持之有故,具征不苟”。名为释,实为考校。此书于光绪十四年(1888)由左宗棠出资协办的南菁书院初次刻印。据《清史稿·列传》记载,李富孙“对经、史、传、注、诸子百家所引,以及汉、唐、宋《石经》,宋、元椠本,校其异同。或字有古今,或音近通假,或沿袭谬误,悉据古谊而疏证之;而前儒之论说,并为蒐辑,使正其讹谬,辨其得失,折衷以求一是。同里好友冯登府称其详核奥博,为诂异义者集其大成”。其《诗经异文释》《春秋左传异文释》《春秋公羊传异文释》及《春秋谷梁传异文释》已收入清末学者王先谦辑录的经学丛书《皇清经解续编》。李富孙另有《周易集解剩义》及《校异》五卷及《李氏易解剩义》三卷。《李氏易解剩义》是李富孙撰写的易学著作资料汇编,唐代李鼎祚曾网罗历代35家注《易》之说撰成《周易集解》一书,从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易学典籍资料。但该书对诸家之说并未采尽,尚有许多遗文剩义可补充。李富孙又广为搜辑,编成《李氏易解剩义》三卷,附于李鼎祚《周易集解》之后,并逐条注明出处。李富孙所依据的资料,多为六朝及唐宋人所编《经典释文》《史记集解》《后汉书注》《隋书》《唐书》《文选》《初学记》《北堂书抄》《太平御览》以及相类的书籍,是对《周易集解》的重要补充。卢文弨在序中评介称:“命意高而用力勤,述之之功远倍于作”“几于一字不遗”。《李氏易解剩义》有《读史斋丛书》刻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

5.李富孙《诗经异文释》

冯登府是研究三家诗的专家。三家诗是《齐诗》《鲁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冯登府一生致力于对三家诗的研究,在完成《三家诗异文疏证》后,又撰写了《三家诗遗说》,从异义方面开启了三家《诗》研究的新方向,成为晚年探寻三家《诗》义及其三家《诗》研究的力作。《三家诗遗说》按《诗经》三百篇次序编排,每首诗附齐、鲁、韩三家遗留下来的学说。冯登府在书中对三家遗说兼收并蓄,汇辑精详齐备,对三家诗遗义则旁征远引,采辑佚遗,考核精细。凡史有明文的均汇辑于内,并直接标以齐、鲁、韩各家之说。如史籍无明文记载的,如贾谊、桓宽、王逸、高诱、焦赣、陆德明等人与毛诗不同的解释说法,如《春秋》三传、《荀子》《墨子》《吕览》《淮南子》《孔丛》等书对《诗经》的解释以及王肃、马融、崔灵恩等人对诗义的笺注也均收入书中。《三家诗异文疏证》和《三家诗遗说》分别代表了冯登府前后两个时期的最高水平,也是清代三家《诗》辑佚史上的重要著作。冯登府还撰有《十三经诂答问》六卷,这本书是用一位“讲学家”的口吻,以问答的形式来疏解经义。全书不列目,卷一为《易经》《书经》,卷二为《诗经》,卷三为《春秋》《仪礼》《周礼》《大戴礼》等,卷四为《大学》《中庸》《论语》等,卷五为《孟子》,卷六为《孝经》《尔雅》。每一解说,引征不多,且简明扼要,可备一家之言。另有《汉魏蜀唐北宋清诸代石经考异》《石经阁文集》等,均选入《续皇清经解》。

6.冯登府《三家诗遗说》

李富孙虽长于冯登府19岁,但因两人有着相同的志趣与爱好,又同为梅里人,所以彼此间有强烈的知音之感,交往也最为密切。冯登府非常重视李富孙的意见,每著成一书,便请他过目。所以冯氏著作都有李氏参与校订删改的痕迹。冯登府去世后不久,李富孙以79岁的高龄,遵照嘱托抄校完成其遗作,以慰好友未竟心愿。李富孙兄长李超孙的《诗氏族考》(六卷)取诗中所称人的氏族名字,博考经史诸子及近儒所述,将该人的处世之事荟集在一起,目的是使诗人之旨,可据诗人之事而推知,亦是知人论世之意。文中所述虽未免有不确之处,但也可与解诗之草木疏、名物略、地理考之类共为读诗之助,有蒋光煦《别下斋》校本。

7.冯登府《三家诗异文疏证》

还有一位学者李贻德,是梅里经学研究的后起之秀,自从结交了冯登府后,还结识了一群有名望的嘉兴经学家如钱泰吉、钱仪吉弟兄及马应潮、沈濂、张昌衢(梅里人,有《经义咫闻》)等,从而得益不少。其代表作《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详尽搜集并考释贾逵和服虞的《左传》遗说,并对贾、服著作中谬误之处给予详细的考订和分析。如:《尚书·舜典》云:“望于山川。”《周礼·小宗伯》“四望四类”注:“四望,五岳、四镇、四窦。”按《周礼》言望,主天子言,故得遍祭岳、镇、窦。《礼记·王制》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僖三十一年《谷梁传》注引郑曰:“望者,祭山川之名也,非其疆界则不祭”。杜注望祭,较贾、服注多出“星辰”,而诸家旧说都只说名山大川而无星辰,可见是杜注随文而训所误。所以钱大昕《左氏传古注辑存序》说:“辅嗣之《易》,元凯之《春秋》,皆疏于训诂。”由于李贻德在《春秋左氏》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突破,被清代经学家刘毓崧誉为“左氏功臣”,《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也被选入《续皇清经解》。

8.李贻德《春秋左传贾服注辑述》




虎斋
说说从古至今嘉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