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阅读 | 《我走入宁静蔚蓝的日子》:生命若有重心,所有的力量将从中散发

财富   2024-11-16 11:04   广东  

作者:素履
来源:书巷(ID:sulv21-00)

几年前,偶然在北京的一家书店,遇见了黑塞的《荒原狼》,心有戚戚,好像从中看到自己漂泊的影子。这些年来,也时不时会有那种感觉,游离于世界的边缘,像一个局外人,渴望融入这个世界,又融入不了。
因为《荒原狼》知道了黑塞。但那时候,目光总是急切地向外探寻着,并没有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这本书萍水相逢,转而相忘于江湖。
直到后来遇见《德米安》,一发不可收拾,想要阅读更多。《悉达多》《在轮下》《荒原狼》《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我走入宁静蔚蓝的日子》……
黑塞的文字有种神奇的力量,驱使着我开始向内探索,认识自己,重塑自己,以期成为真正的自己。他的作品,是可以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反复去读的。
书籍如镜,从中照见自我。心理学鼻祖荣格曾说:“读黑塞的书,像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灯塔的荣耀。”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文学之光,我们借着这光亮,照拂内在的精神,才不至于在现实世界中轻易沉沦。
黑塞反对战争,捍卫人道主义,他热爱这个世界,关心个体的命运,关心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他也关心一草一木,用文字和画笔,一再记录大自然的美。
他曾不堪忍受学校残酷的教育而出走,也曾因精神疾病的困扰想以自杀寻求解脱,最后则在文学中,找到了自己精神的故乡。黑塞终其一生,都在探索一条“通往内心的道路”,通过自我完善,得到真正的救赎。而深入生命内部自我剖析,从矛盾对立中获得平静,也是我们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必经之路。
《我走入宁静蔚蓝的日子》一书,是黑塞为了治疗自己的抑郁症,隐居瑞士提契诺州的一个小山村,通过观照自然之美进行自我疗愈的实践。这本书的语言如书名一样充满诗意,其中也有黑塞自己贴近大自然的画作,用费卢西奥·布索尼形容黑塞的话来说——“很有乡土气息”。
大自然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人在自然里待久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谅解。它倾听你的心声,接纳你的悲喜,然后回馈给你平静。黑塞说:“我的眼光满足于所见的事物;因为学会了看,从此世界变美了。
世界本来美好,由于内心更宁静了、心境更开阔了,所以世界的美,才入了眼、入了心。哪怕最细碎的美,也会被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所看见。
黑塞在宁静的山村里,与书本、花草树木为伴,写文、画画,身心得到疗愈,经由他的文字和画,一并抚慰了读者的心灵。

“生命若有重心,所有的力量将从中散发。”
一战后的世界支离破碎,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也尚未从战争的伤害中恢复过来。
黑塞当时以难民身份独自逃入大自然,想寻找一个栖身之处,在那里进行创作、思考。他希望在自己内心中,将已残破的世界重新构建起来(个人的理解,这里既指相对于战后的现实世界,构建一个“乌托邦”,也是重建内心的秩序感)
他自认为前半生是失败的(这种失败感不仅仅指自我的实现,也暗指对于残酷战争的无奈),他感觉自己缺乏重心,在两种极端之间拉扯:时而渴望安定的家,时而渴望四处漂泊;也曾渴望爱情与人群,后又选择孤独行走;也曾纵情放浪,后又禁欲修行;也曾信仰生命,却又看穿所谓生命,不过是为了满足肉欲享受而存在。
他内心生发出一种宿命感,漂浮于许多互相牵制的极端,饱受流离之苦,是一种宿命。他曾苦苦求索,有生之年实现了许多愿望,成为诗人,盖一座房子,在墙上挂自己的画,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并对人们产生影响……
对于已经达成(实现)的愿望,很快却感到厌倦。这厌倦,伴随着对于之前所求索的种种愿望的怀疑,这是他所不能忍受的,这等于质疑自己曾追求的目标、走过的路没有意义。但紧接着他就驳回了那些自我怀疑的声音:“无法达成的目标才是我的目标,迂回曲折的路才是我想走的路,而每次的歇息,总是带来新的向往。等走过更多迂回曲折的路,等无数的美梦成真后,我才会感觉失望,才会明白其中的真义。”
真正重要的,不是抵达,而是那些在路上探索的时光。
黑塞信命而不认命,他相信生命若有重心,所有力量自会从中散发。所有矛盾对立,都是为了找到那种重心,找到自己内心的根。在没有得到确认之前,只有继续苦苦求索和实践。
人之所以痛苦,多半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对自我的不满。
关于现实,它客观存在又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有些可以改变,有些则无能为力。而能否自洽,是一个核心问题,人不能宁静自处,痛苦永远存在。所以黑塞说,人生最难的路,是通往自我的路。人无法满足自己内心所有的欲求,只能选择一种生活,选择一条道路。
黑塞身处自然,反复确认了内心的声音:“所有的极端与对立都告消失之处(矛盾对立寂灭之处),即是涅槃。”我们常说涅槃重生,在重生之前,内心经历了漫长的苦苦挣扎,肉身也被各种物欲所困。
走出来,则发现世界辽阔,别有洞天。
“大自然之中没有所谓单调、无聊这回事。”
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内心愁苦,战后的世界和人的内心一样破碎不堪。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内在的信念崩坏。大自然则在经受战争的摧残后,依然散发着活力。
太阳无视现实的琐碎,依旧东升;鸟儿不在意世俗的纷扰,依旧欢鸣;花草树木依然自顾自地生长;繁花落尽后,树上的果实依然饱满,甘甜……
人们内心的悲哀、困扰,单调无聊的心情,在大自然里全然不存在。
但自然万物敞开怀抱,接纳人的所有情绪,此外,就是安安静静地生长、开落。花期很短,树也不知何时会被砍伐,果实成熟,也意味着毁灭。即便如此,花也好,树也好,一息尚存,就会专注于此时此刻。
“人生苦短,我们却费尽思量,无所不用其极地丑化生命,让生命更为复杂。”
黑塞说,他曾有过这样的念头,某天,找个小庄园定居下来,种点菜,不再幻想篱笆外的世界。但人生苦短,不是所有愿望都能一一实现。
他后来确实住进了村庄,每日与山川大地、草木虫鱼为友,写作、画画,孤独地享受生命,而外界的纷扰依然存在。
黑塞曾坦言,在所有艺术中,自己最生疏、最不擅长的就是社交。宁愿踽踽独行,在荒烟野径中度过炎炎夏日。而他还是会为作家的名声所累,只有在短暂的休养期,远离人群,重返自然,他的目光、思绪、时间和精力,他的心情,才完完全全地属于自己。
那时候,他只是上帝的子民,不是作家,不是诗人,不是年轻人的老师,也不是任何组织恐吓或诽谤的对象,他只是自己,甚至赫尔曼·黑塞,也只不过是个代号。
“几天没有邮件,就能发现人在一生中究竟囫囵吞枣了多少不必要的东西。”
他渴望变成没有住址的人,像一只孤鸟或是虫子,可以不受名利和敌意的干扰,不被贴上任何标签,只是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终,还是自然无条件地接纳了他,包容了他,抚慰并疗愈着他。人生苦短,不该在那些看似热闹实则空虚无聊的琐碎中,白白糟蹋了思想与心灵。
正因人生苦短,有必要向大自然学习生存之道,越是简单宁静,越是丰富有力。在大自然的庇荫之下,忙碌之余,生活可以是惬意的,安心的。
大自然接纳每一个疲惫的灵魂,让流浪者也有故乡可栖,让焦虑者身心得到抚慰,让失意苦闷者心胸开阔,让迷茫困顿者有枝可依。
“没有才华就没有艺术……一个人有没有才华、技艺是否精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真有内涵,以及他想借由艺术表达些什么。”
这是黑塞身处大自然独居时,与自我的对话。
看惯了万物的生长,感受着大自然里种种强悍的生命力,生命本能的呼唤,就再也掩饰不住。
在树木身上看见一种精神,它们生长,靠的不是欲念,而是意志。树木追求深度与持久,所以哪怕静静地存在着,不需要言语,不需要刻意彰显什么,也散发出灵性、智慧。这是树的内涵。
树被观察,被讲述,而它本身,不发一语。它并不理会芸芸众生的想法,是赞美也好,是偏见也罢;看到的是美也好,是丑也罢。由着人们去观察,由着人们去讲述。而终究,所有的目光还是要收回来,看看自己。
一粒种子的使命,在落入泥土的那一刻,就坚定不移,专注于生长这件事。如此,花才成为了花,树也成为了树。它们生长到一定阶段,入了人的眼,入了人的心,却不知自己是美的,是值得称颂的。它们之所以美好,不是因为外表的赏心悦目,而是内在的精神,孕育了芳华。
但花也好,树也好,都是慢慢成长的。人塑造自我的过程,同样的道阻且长。可人的注意力实在很容易分散,人是一团欲望的火焰在燃烧。想拥有才华、精湛的技术、独特的品味和生活,就不能光去追求外表的形式的华丽,而忽视内在的灵魂的修养。
黑塞说,光有激动的情绪是不行的,必须要用智慧。他也说,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不能。智慧是很广博的,智慧并不千篇一律,在不同的人、事、物身上,有不同的体现。
一个终日在田地里劳作的人,可能很有智慧,而终日高谈阔论的人,也可能内在空无一物。智慧不能仅仅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也要用心灵去感受。
黑塞这本《我走入宁静蔚蓝的日子》,可以结合《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一起读,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一个生命如何在狂热后走向冷静,如何在矛盾对立的挣扎中,走向涅槃,获得重生。

[来源:书巷(ID:sulv21-00),作者:素履]

来源介绍:作者,素履,书巷(ID:sulv21-00)。内容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公众号书巷(ID:sulv21-00)授权。

家族世代
具有实战深度的家族力共生平台。致力于全球视野下家族(企业)保护、管理与传承的研究、交流与实践,立足家族立场、专业价值与共生信仰,对话家族(企业)财富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共同推进家族力系统提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