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期思与文讲座回顾 | 樊沁永:徐梵澄先生与《图书月刊》

文摘   2024-10-10 19:20   四川  


来源: 思想与文化 2024年10月07日


2024年9月30日18:00,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和哲学系主办的“思与文讲座”第137讲暨“慕后席明纳”第21讲在线上举行。本场讲座由扬州大学哲学系樊沁永老师主讲,主题是《徐梵澄先生与<图书月刊>》。本场讲座的主持人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刘梁剑教授,与谈人为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吴晓番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万思哲。来自校内外的师友四十余人线上参与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樊老师以“现代中国哲学的谱系反思”为导引,对既有的哲学史叙述作了反思性评述,并提出一条因各种原因被忽视的精神哲学一系,即:“章太炎-鲁迅-徐梵澄”的心传。该系精神哲学发端于清末革命人士在救亡图存的外应中反躬文化内中自省,在学术上博取采探各大文明古今的精华,以其志力取鉴,经章太炎、鲁迅先生薪传,在徐梵澄先生处形成了一种基于人文主义高度、以开放的眼光收摄中西印思想及其影响,并藉此反思我国传统之处境和出路的精神基调。通过强调这一精神哲学谱系,樊老师希望能补足既有哲学史“中-西-马”叙事之中“印度缺位”的遗憾,使得近代以来中印之间丰富而有益的精神交涉在哲学史书写中获得一个妥适的位置。
樊老师认为,近代以来印度思想对于世界的广泛影响过程,可用“三次浪潮”加以刻画。第一次浪潮系以叔本华与尼采为代表的欧洲智识分子对《奥义书》等经典的接受;第二次浪潮则是以阿罗频多为代表的印度人士的返本开新,他们广泛吸收西方思想成果,重新整饬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使之在世界上焕发光彩;在樊老师看来,徐梵澄先生的工作可视作“第三次浪潮”之先声,因为他广泛翻译并消化了尼采、《奥义书》以及阿罗频多等的著作,总结了前两次浪潮的成果,着眼于如何从人本的角度思索将来的人的价值与出路,为印度思想新的全球流动作出了卓越贡献。

接下来,樊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图书月刊》杂志的基本情况。作为梵澄先生四十年代主编的重要刊物,《图书月刊》长期未受学者的重视。但是通过解读其发刊词,樊老师让我们窥见徐先生这一时期深远的精神哲学规划。徐先生强调,我们应“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人生而读书”,并呼吁“要有书读!要有好书读”,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图书月刊》试图通过精审的拣择和高品质的内容助力抗战中民族精神的觉醒,另一方面,它也试图通过学术工作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结合,来陶铸一个新的时代、为这个将来时代的精神奠基。

樊老师还提出了“图书月刊派”的概念,以刻画一群同徐梵澄先生同时留德、论学相契并共同为该刊作出贡献的同仁。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有着世界眼光,却又各自精于不同的专业;尽管没有紧密的、组织化的团结,却又在维护刊物时展现出了共同的精、气、神。樊老师紧接着以该刊第5期和第2.1期的目录为例,向大家展示了其广博的该涉,及其因而对于各年龄、各领域的读者群体产生的多方面的刺激。不仅如此,在介绍该刊的书评栏目时,樊老师指出,《图书月刊》的书讯超出了简单介绍的范围,进入了一种深度的哲学对话,其中尤具代表性的即是徐先生对冯友兰“境界说”的评论。仅仅通过对目录的展示与分析,樊老师就已为大家呈现出一位学问渊深如海、随时追踪国内外最新、最前沿文化成果的学者形象。

总结而言,樊老师认为自己主要从五个角度关注《图书月刊》:

1.发现新材料,丰富学术史的人文谱系;

2.对标上世纪40年代,诸多问题再检讨;

3.哲学视域中关注印度文明的多元省思;

4.对梵澄先生赴印前的精神哲学的研究;

5.《现代中国哲学》本科教学方法探索。

在对谈环节,刘梁剑教授提及“精神”与“理智”的区分。通过探究徐先生的精神哲学,我们可以对于精神中理智之外的、更具灵魂、灵性面向的部分有更深的了解。在他看来,樊老师对于梵澄先生的研究可谓“以精神哲学的精神,做精神哲学的事业”。

吴晓番老师认为樊老师的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他认为樊老师提出的“章-鲁-徐”谱系极有启发,因为在既有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关注章-鲁,鲁-徐,而鲜少统观三者的精神传承。其次,樊老师钩沉的“图书月刊派”脉络也值得我们重视,丰富了中国近现代哲学的思想谱系。最后,樊老师的研究可以促进我们从“思想的全球流动”角度重新思考世界哲学的历程与出路。就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而言,吴老师提出了两点补充性的想法,第一点在于我们不应局限于着眼所谓“重要”思想家,因为哲学思想的研究重心会变化;第二点在于,我们要避免只重视“文本”,而忽略自己所研究的哲学思想的“语境”,即其所属的特定时期的学术讨论及其氛围。

万思哲则从徐先生图书月刊时期的精神哲学规划、徐先生办刊事业中的开放精神、以及中国通过精神哲学如何重新认识自身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樊老师在回应环节也就“图书月刊派”同仁的“德意志精神”、现代中国哲学的“鲜活性”如何在本科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活力,以及一种“好的哲学”应是什么样子等话题向大家作了分享。总地说来,徐先生的工作尝试以人文主义收摄理性与宗教,包举旧有的宗教和哲学并超克二者,从而最终可以说是一种“未来哲学”的事业。而一种“好的哲学”,不应只是“讲给别人听、要求别人做”的,而应是讲者、听者都因之受用、为之奋起的哲学。

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主持人刘梁剑教授向在座师友表达了衷心感谢。
——The End——

公众号读者群入群加小编微信:jasper1975。备注:入群。

QQ:869419962

投稿邮箱:869419962@qq.com

公众号:如何才是好

平章中西梵,会通古今来

如何才是好
平章中西梵,会通古今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