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焦星辰/陈庆霞团队&中科大谢毅院士: 光还原CO₂制多碳燃料

学术   科学   2024-12-07 11:00   北京  

ChemSocRev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是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的一本顶尖期刊,发表高影响力、高权威性和高可读性的综述论文。从 1947 年创办的前身 Quarterly Review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算起,ChemSocRev 在这 70 多年里发表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综述论文,已经成长为化学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认可度的期刊之一,同时在所有科技期刊中也长期稳居各种影响力指标排名的前列。






相较于全文性综述,ChemSocRev 独特的教学性综述 (Tutorial Review) 同样重要,这是因为教学性综述的要求是让其它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新入行的研究生们也能读懂,从而成为他们了解某个新领域的宝贵入门指引。为方便读者,每一篇教学性综述还会列出若干条学习重点。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焦星辰教授陈庆霞副教授带领的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毅院士合作所的这篇 ChemSocRev 教学综述旨在让读者全面了解 CO₂ 光还原多碳产物的前沿进展,以期为光催化 CO 还原的高活性催化剂提供设计与合成方面的指引。
江南大学化工学院 2024 级博士研究生李梦倩、2023 级硕士研究生韩泽群和 2024 级博士研究生胡秦源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南大学高层人才引进启动资金等项目资助。

欢迎下滑阅读了解更多 ⬇️




Tutorial Review




  • Recent progress in solar-driven CO₂ reduction to multicarbon products
    Mengqian Li†, Zequn Han†, Qinyuan Hu†, Wenya Fan, Qing Hu, Dongpo He, QingXia Chen*, Xingchen Jiao* and Yi Xie**
    Chem. Soc. Rev., 2024, 53, 9964-9975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或复制以下链接到浏览器中打开原文:
    https://doi.org/10.1039/D4CS00186A

  





从左至右:胡秦源韩泽群李梦倩 

李梦倩现于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攻读材料化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一维纳米材料的动态组装过程以及光/电催化 CO₂ 还原制备碳基燃料。韩泽群现于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攻读材料工程硕士学位,研究兴趣为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组装以及它们在光/电催化中的应用。胡秦源现于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攻读材料化学博士学位,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二维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的合成与表征及其在 CO₂ 和塑料催化转化中的应用。





从左至右:范文亚胡青何东坡 

范文亚现于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攻读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纳米材料的组装和电催化 CO₂ 还原。胡青现于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攻读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研究兴趣为一维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和组装方法。何东坡 2023 年获得大连工业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硕士学位,现于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低维固体材料的能源和环境催化。






  

陈庆霞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合成与生物胶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19 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 年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长期从事低维固体纳米材料的精准合成、可控组装及有序组装体的催化性能调控研究。在 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Trends Chem.Inorg. Chem.Angew. Chem. Int. Ed. 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授权国家专利两项,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曾获中国科学院特别助理资助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墨子津贴(一等)资助等。





  

焦星辰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合成与生物胶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19 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从谢毅院士和孙永福教授。长期从事低维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和表征以及光/电催化 CO₂ 和废弃塑料转化等研究工作,致力于探讨揭示宏观催化性能与微观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总被引 4000 余次,独立编写英文专著 1 部。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前)、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省部级基金。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安徽省优秀毕业生等重要奖项。






  

谢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近年来聚焦低维固体中的电子结构、声子结构的调控,实现包括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和热电转换在内的高效能量转换。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 IUPAC 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TWAS 化学奖、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Nano Research Award 等重要国际奖。

引言

在众多减少大气 CO₂ 的策略中,利用光催化剂催化 CO₂ 转化为燃料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而且还提供了生产可再生燃料的机会,使其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解决方案。

CO₂ 光还原得到的产物大致可分为 C₁ 产物和 C₂₊ 产物;相较于 C₁ 产物,C₂₊ 产物的应用更加广泛、附加值更高并且具有高能量密度和经济价值,是生产长链烃燃料的理想原料。但是,到目前为止,文献中记录的大多数 CO₂ 光还原反应主要是生成 C₁ 产物,只有少量的反应可以同时观察到 C₁ 产物和 C₂₊ 产的生成。

在光催化还原 CO₂ 的过程中,C₂₊ 产物的生成主要受限于 C₁ 中间体的脱附以及在复杂多电子还原过程中 C−C 偶联的缓慢动力学。因此,确保 C₁ 中间体——特别是 *CO和 *COOH ——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它可以使随后的 C−C 偶联成为可能,从而促进 C₂₊ 产物的生成。也就是说,光催化  CO₂ 还原成 C₁ 产物和 C₂ 产具有不同的反应途径。

  • 原文 Scheme 1. CO₂ 光还原为 C₁ 产物和 C₂ 产物的不同反应途径。

当光催化剂具有电荷极化活性位点时,静电斥力被相邻 C₁ 中间体中明显不同的电荷分布所抑制。同时,如果吸附 C₁ 中间体的两个碳原子有适当的距离,那么就能控制两个 C₁ 中间体 C−C 偶联生成 C₂ 产相反,当光催化剂具有电荷平衡的活性位点时就将生成 C₁ 产物。鉴于此,光催化剂必须具有增加 C₁ 中间体吸附的特定位点、具备较高的偏电子密度以及含有较高浓度的可获得质子。因此,有必要通过在各种催化剂上促进 C−C 偶联的方式来稳定 C₁ 中间体以形成 C₂₊ 产物。






该篇综述将光催化 CO₂ 还原为 C₂₊ 燃料所涉及的催化剂进行了系统地分类。作者们总结了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MXenes、金属有机框架 (MOFs) 作为光催化 CO₂ 还原为 C₂ 产物的催化剂的工作(它们的双活性位点可以促进 C−C 偶联),以及共价有机框架 (COFs)、氮化碳 (C₃N₄)、金属磷化物和石墨烯作为光催化 CO₂ 还原成 C₂₊ 产物的助催化剂方面的工作(它们含有可以诱导 C−C 偶联的双活性位点)。另外还对生成 C₂₊ 产物具有选择性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最后对新型光催化剂的设计、催化机理的研究和光催化 CO₂ 光还原成多碳产物的应用要求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原文 Scheme 2. 通过多种不同材料(增强 C–C 偶联)CO₂ 光还原为 C₂₊ 产物,其中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MXenes 和 MOF 为催化剂,而 COF、氮化碳 (C₃N₄)、金属磷化物和石墨烯为助催化剂。

  Key Learning Points 学习要点


  • CO₂ 光还原制备 C₂₊ 产物的挑战和原理。
  • 如何促进催化剂上的 C–C 偶联以实现由 CO₂ 制备 C₂₊ 产物
  • 如何促进助催化剂上的 C–C 偶联以实现由 CO₂ 制备 C₂₊ 产物。
  • 对 CO₂ 光转化制备 C₂₊ 产物实际应用需求的展望。

综述目录

  • Introduction
    引言

  • Strategies for boosting the overall photoconversion efficiency
    提升整体光转换效率的策略

    Catalysts that can realize photocatalytic CO₂-to-C₂₊ product properties

    可实现 CO₂ 转化为 C₂₊ 产物的催化剂

    Cocatalysts that can trigger the photocatalytic CO₂-to-C₂₊ product properties

    可触发 CO₂ 转化为 C₂₊ 产物的助催化剂

    Other kinds of materials

    其它类型的材料

  • Conclusions and outlooks
    结论与展望

    原文图 7:CO₂ 光还原的未来进展展望。

期刊介绍

The home of high impact reviews from across the chemical sciences

rsc.li/chem-soc-rev

Chem. Soc. Rev.

2-年影响因子*40.4
5-年影响因子*48.1
JCR 分区*Q1 化学-综合
CiteScore 分80.8
中位一审周期44.7 


Chem Soc Rev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是全球领先的综述类期刊,所发表的高影响力、高易读性的综述论文代表了化学科学的最前沿,体现了最高的质量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本刊特别鼓励论文作者之间的跨国和跨学科合作。

Chair
  • Jennifer Love
    🇨🇦 卡尔加里大学

Associate editors
  • Louise Berben
    🇺🇸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 Vy Dong
    🇺🇸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 Rebecca Goss
    🇬🇧 圣安德鲁斯大学

  • Giulia Grancini
    🇮🇹 帕维亚大学

  • Zhong-Qun Tian (田中群)
    🇨🇳 厦门大学

  • Xian-He Bu (卜显和)
    🇨🇳 南开大学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 Osamu Ishitani
    🇯🇵 东京工业大学

  • Tatjana Parac-Vogt
    🇧🇪 鲁汶大学

  • Raghavan B. Sunoj
    🇮🇳 印度理工学院孟买校区

* 2023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Clarivate, 2024)

 CiteScore 2023 by Elsevier

 中位数,仅统计进入同行评审阶段的稿件






欢迎联系我们发布论文报道
📧 RSCChina@rsc.org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论文全文
↓↓↓

RSC英国皇家化学会
英国皇家化学会,是全球领先的化学学术团体,致力于推动化学科学的卓越发展。推送最新的国际化学新闻,分享顶尖的化学科研成果及丰富的化学学术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