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管景奇团队: 双配位壳层策略获得高ORR性能锰基单原子催化剂

学术   2024-12-08 10:40   北京  

研究背景

由于 M–N 键对 OH 自由基的高度敏感性,M–N–C 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受到限制。而通过引入配体氧原子,能够使孤立的 Fe 原子在暴露在 H₂O₂ 溶液中且稳定超过 50 小时,展现出增强的抗芬顿作用。氧的配位不仅提升了体系对 Fenton 反应的耐受性,还调节了中心金属的电子结构,促进了催化过程的优化。对于锰基单原子催化剂 (SACs),尽管 Fenton 反应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小,但提升其催化活性仍是挑战。以 Mn–O 键取代 Mn–N 键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当前的调控策略主要聚焦于 Mn 位点的第一配位壳层的调控,通过引入杂原子构建不同构型的四配位结构。然而,由于可调位置的局限性,实现理想催化活性仍较困难。即便尝试引入第二种金属以构建双金属位点,反应过程中的金属聚集或溢出导致的失活问题仍难以避免。进一步地,第二层配位原子的引入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电子结构的可变性,还增强了有效的短程相互作用,从而超越了锰电子轨道的固有限制,为进一步优化锰的本征氧还原反应 (ORR) 活性提供了可能。然而,鉴于 SACs 第二壳层配位的合成复杂性,对其配位结构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研究内容

1. 采用一锅法成功合成了不含氮配位的锰基单原子催化剂 Mn-S1O4G-600,其中锰与 4 个氧原子和 1 个键长不同的硫原子相连,催化剂的半波电位为 0.86 V,动力学电流密度达到了 10.3 mA cm-2
2. 基于 Mn-S1O4G-600 为空气阴极组装的锌空气电池实现了 1.46 V 的开路电压和 140 h 的充放电循环稳定性。
3. 第二层配位层的引入增加了锰周围电荷密度,降低了限速步(*OH → * + H2O)的能垒。

要点一

Mn-S1O4G-600 的合成和表征


本文通过一锅煅烧法合成了不含氮配位的锰基单原子催化剂,通过 HAADF-STEM 和 EDS 分析证明了锰以单原子的形式存在。通过同步辐射(XANES)测试进一步确定了单原子锰的配位环境和存在形式,拟合结果表明锰原子与四个氧原子和一个硫原子相连,其中硫原子位于远离第一配位层的位置(图 1)。


  • 图 1. 催化剂 Mn-S1O4G-600 的同步辐射表征和拟合结果。

要点二

电催化 ORR 性能测试


不同催化剂的 ORR 性能如图 2 所示,Mn-S1O4G-600 显示出最高的半波电位和起始电位,在电压为 0.6 V 时,催化剂显示出 10.3 mA cm-2 的动力学电流密度。此外,通过 K-L 法和环盘电流法计算了电子转移数,结果表明,Mn-S1O4G-600 通过四电子转移路径进行氧还原反应,过氧化氢效率与 Pt/C 接近。在 5000 次 CV 循环之后,催化剂的半波电位仅降低了 3 mV,表明催化剂具有高的稳定性。


  • 图 2. 电催化 ORR 性能测试。


在 0.1 M KOH 中,Mn-S1O4G-600 作为双功能氧电极,η10(析氧反应)和 E1/2 之间显示出小的电压差(0.73 V),因此我们将其组装在锌空气电池(ZAB)进行研究(图 3)。基于 Mn-S1O4G-600 的 ZAB 的开路电压为 1.46 V,在 425 mA cm-2 下的最大功率密度为 199 mW cm-2,超过了基于 Pt/C 的 ZAB。如图 3c 所示,当电池的放电电流密度从 0 到 20 mA cm-2 逐步增加时,放电电压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说明 Mn-S1O4G-600 基 ZAB 具有稳定的输出能力。此外,催化剂基 ZAB 显示出高的比容量和好的充放电循环稳定性。


  • 图 3. 基于 Mn-S1O4G-600 的锌空气电池性能测试。

要点三

ORR 机制研究


构建了不同配位模型研究 ORR 机制(图 4)。对于 Mn-S4G, Mn-S3OG, Mn-S2O2G, Mn-SO3G 模型,在 *OH → * + H2O 反应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高反应势垒(ΔG > 1.00 eV),极大地限制了反应动力学。值得注意的是,Mn-S3G, Mn-S2OG, Mn-SO2G 和 Mn-SO4G 模型结构在 *OH → * + H2O 反应过程中反应势垒明显降低。Mn-SO4G 模型表面的反应势垒最低(0.62 eV),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此外,我们计算了 Mn-S1O4G 的投影态密度和电荷密度,结果表明双壳层配位掺杂结构增加了锰周围电子密度进而提高了催化活性。


  • 图 4. 电催化活性位点的氧还原机制研究。

总结展望

通过调节煅烧温度和金属比例,采用一锅法成功在石墨烯上锚固了原子分散的 Mn-S₁O₄ 位点。同步辐射结果表明,四个氧原子和一个硫原子配位到一个锰原子上,其中硫原子位于远离第一配位层的位置。由于对四电子转移路径的高选择性和对 Fenton 效应的抗性,Mn-S₁O₄G-600 催化剂在 ORR 中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基于 Mn-S₁O₄G-600 的 ZAB 表现出比商用 Pt/C 更好的性能。此外,理论计算表明 Mn-S₁O₄G 的反应势垒最低,这是由于 d 带中心的修饰和电荷密度的增加,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

这项工作将为开发用于电催化 ORR 和锌空气电池的单原子催化剂开辟了新的道路。相关成果以“Double coordination shell modulation of nitrogen-free atomic manganese sites for enhancing oxygen reduction performance”(《不含氮的单原子锰催化剂:O/S 双配位壳层策略提升氧还原性能》)为题,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 Chemical Science 上


论文信息

  • Double coordination shell modulation of nitrogen-free atomic manganese sites for enhancing oxygen reduction performance
    Xue Bai, Yin Wang, Jingyi Han, Siyu Chen,a   Xiaodi Niu* and Jingqi Guan*
    Chem. Sci., 2024, 15, 19466-19472
    https://doi.org
    /10.1039/D4SC05998K

作者简介

白雪 博士研究生
吉林大学
本文第一作者,2020 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是管景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单原子催化能源储存与转化。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Chem. Sci.,Appl. Catal. B,Nano. Res (2),Chin. J. Catal (2),Small Struct. 等杂志上发表 SCI 论文 11 篇,并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








管景奇 教授
吉林大学
本文通讯作者,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纳米簇-单原子材料合成及电催化、可再生能源和生物传感研究。于 2002 年和 2007 年分别获得吉林大学化学学士和理学博士学位。2012-2018 年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迄今为止共发表 SCI 论文 220 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Nat. Catal., Adv. Mater., CCS Chem., Adv. Funct. Mater., Chem. Sci., Nano Energy 等期刊上共发表相关 SCI 论文 190 余篇和 2 个学术专著章节,其中 21 篇论文入选 ESI Top 1%,H 因子 49。目前担任《催化学报》、《物理化学学报》、《EcoEnergy》期刊青年编委。
  • 个人主页:
    https://teachers.jlu.edu.cn/Guan_Jingqi/zh_CN/index/39768/list/index.htm

期刊介绍

Home to exceptional research and thought-provoking ideas. Open and free, for authors and readers.

rsc.li/chemical-science

Chem. Sci.

2-年影响因子*7.6
5-年影响因子*8.0
JCR 分区*Q1 化学-综合
CiteScore 分14.4
中位一审周期33 


Chemical Science 是涵盖化学科学各领域的跨学科综合性期刊,也是英国皇家化学会的旗舰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不仅要在相应的领域内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还应能引起化学科学其它领域的读者的广泛兴趣。所发表的论文应包含重大进展、概念上的创新与进步或者是对领域发展的真知灼见。发文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催化、化学生物学、分析化学、超分子化学、理论化学、计算化学、绿色化学、能源与环境化学等。作为一本钻石开放获取的期刊,读者可以免费获取所发表论文的全文,同时从该刊的论文版面费由英国皇家化学会承担,论文作者无需付费。

Editor-in-Chief

  • Andrew Cooper
    🇬🇧 利物浦大学

Associate editors
  • Vincent Artero
    🇫🇷 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

  • Luis M. Campos
    🇺🇸 哥伦比亚大学

  • Lin Chen
    🇺🇸 西北大学

  • Graeme Day
    🇬🇧 南安普敦大学

  • Mircea Dincă
    🇺🇸 麻省理工学院

  • François Gabbaï
    🇺🇸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

  • Subi George
    🇮🇳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高级科学研究中心

  • Ryan Gilmour
    🇩🇪 明斯特大学

  • Stephen Goldup
    🇬🇧 伯明翰大学

  • Jinlong Gong (巩金龙)
    🇨🇳 天津大学

  • Zaiping Guo (郭再萍)
    🇦🇺 阿德莱德大学

  • Christian Hackenberger
    🇩🇪 德国莱布尼茨分子药理学研究所

  • Malika Jeffries-EL
    🇺🇸 波士顿大学

  • Ning Jiao (焦宁)
    🇨🇳 北京大学

  • Tanja Junkers
    🇦🇺 莫纳什大学

  • Hemamala Karunadasa
    🇺🇸 斯坦福大学

  • Maja Köhn
    🇩🇪 弗莱堡大学

  • Yi-Tao Long (龙亿涛)
    🇨🇳 南京大学

  • James K McCusker
    🇺🇸 密歇根州立大学

  • Thomas J Meade
    🇺🇸 西北大学

  • Paolo Melchiorre
    🇮🇹 博洛尼亚大学

  • Gabriel Merino
    🇲🇽 墨西哥国家理工学院科研和高级研究中心

  • Hannah Shafaat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Dmitri Talapin
    🇺🇸 芝加哥大学

  • Toshiharu Teranishi
    🇯🇵 京都大学

  • Andrei Yudin
    🇨🇦 多伦多大学

* 2023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Clarivate, 2024)

 CiteScore 2023 by Elsevier

 中位数,仅统计进入同行评审阶段的稿件








欢迎联系我们发布论文报道
📧 RSCChina@rsc.org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

RSC英国皇家化学会
英国皇家化学会,是全球领先的化学学术团体,致力于推动化学科学的卓越发展。推送最新的国际化学新闻,分享顶尖的化学科研成果及丰富的化学学术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