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寒从足下生」!泡脚之道我先学为敬,从双脚「养」到全身!

健康   2024-12-26 16:20   浙江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及时接收每篇新鲜出炉的推文

制图丨党建办


寒冷的天气里,

还有什么比浑身暖和, 

更让人幸福的事嘛!

相信不少朋友最近都在干同一件事,

泡脚!

第一步,准备好热水
第二步,泡脚 
第三步,温暖沿着血管带到全身
第四步,幸福满满,香甜入睡!
泡脚看似简单,其实大有讲究。
这篇「泡脚养生之道」快收藏↓↓


01

这几个泡脚误区

还有很多人不知道

别让「养身」变「伤身」


动图来自SOOGIF


泡脚水不是越热越好


每次泡脚都要用很烫的水才感觉有效?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普通人长时间用过热的水泡脚,可能导致静脉扩张。尤其是糖尿病和静脉曲张人群,泡脚水温不宜过高。


成年人的泡脚最佳水温在38℃~43℃左右;

儿童对温度极其敏感,老年人对温度感觉迟钝,二者泡脚的最佳水温在38℃~40℃左右,并应当由家人先试水温,防止发生烫伤。


泡脚时间并非越久越好


泡脚时间久了可能会引起血液回流障碍,导致脚部皮肤受伤,排汗过多、大脑缺血则容易出现头晕、心慌等问题。


每次泡脚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微微出汗即可。儿童的皮肤比较细嫩,不宜久泡,且泡脚时间过长,足底的韧带会变得松弛,不利于足弓的发育形成和维持,因此,儿童的泡脚时间可缩短为10分钟。


动图丨来自网络


饭前饭后半小时不宜泡脚


泡脚建议选择在饭后1小时再进行,或是晚上入睡前1小时泡脚,比如10点入睡,即9点泡脚比较合适。


泡脚不宜大汗淋漓


医生建议,泡脚后建议喝杯温水补充水分。泡脚时以微微出汗为宜,千万不要大汗淋漓,尤其警惕睡前泡脚出大汗。


泡脚出大汗时,气血会随着津液外泄,导致困倦、乏力、头晕、打不起精神。


制图丨党建办


泡脚后要马上擦干


如果泡完脚不及时擦干水分,湿寒容易从脚部进入体内,特别是秋冬季,脚底更易受凉。


泡完脚应马上用干毛巾擦干水分,必要时涂抹润肤膏,体弱或生病者最好再穿双袜子。



02
中医泡脚搭子
我先学为敬
从双脚「养」到全身



传承数千年的中医宝库中,有着安神助眠方、风寒感冒方、缓解足痛方、温阳散寒方、疲劳神经衰弱方等诸多泡脚方。

但由于中药具有一定的治疗疾病作用,一般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中药泡脚,以免引起身体不适。

今天,先教几个大家都能用的方子~

制图丨党建办


生姜泡脚:

生姜在中医上属于辛温解表药,有祛寒解表的作用。

可取15-30克的生姜(约为中等大小的姜半块),将其拍扁,放入锅中加入小半锅水,盖上锅盖用热水煮上10分钟左右。煮好后倒入洗脚桶中,并加入适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不感觉到烫为宜)。


如果泡脚用水量较多,或是怕冷的症状比较重,可酌情增加姜的用量。


制图丨党建办


桂皮泡脚

桂皮,又称肉桂,它有温肾阳的作用,能促进肠运动,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

用桂皮各15克(一小撮或一小块),放入锅中加入小半锅水,盖上锅盖用热水煮上10分钟左右;煮好后倒入洗脚桶中,并加入适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不感觉到烫为宜)。


制图丨党建办


艾叶泡脚

艾叶又称为「医草」,性温、味苦、无毒,具有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也常用于针灸。


一般取30-50克(一小把)干艾叶,放入锅中加入小半锅水,盖上锅盖用热水煮上10分钟左右。煮好后倒入洗脚桶中,并加入适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不感觉到烫为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发烧和患有低血压、糖尿病的朋友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朋友们艾叶泡脚期间,多喝温开水,少吃寒凉的食物,注意休息。每周泡2-3次即可,不宜过于频繁。



03
泡脚后别闲着
自己动手按一按

制图丨党建办


的脚掌上密布了许多血管、穴位,还有无数神经末梢与大脑相连,当然我们也可以按摩一些穴位对自己进行保养!


涌泉穴:肾经行走于足部,在足底有涌泉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其中的涌泉位于脚掌前三分之一,第2,3足趾缝直下。


我们可以用手心搓涌泉穴,此时手心的劳宫穴与足底的涌泉穴相对,心肾相交,摩擦产生的热量加速足部血液循环,经常按揉对于防治慢性病有益。


制图丨党建办


太溪穴:肾经的太溪穴位于脚踝,在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顾名思义,太溪穴位于肾经气血逐渐旺盛之处,是滋补肾阴的保健要穴。


我们用大拇指与食指捏住跟腱内侧同时施压,行拿捏手法,还能同时刺激太溪穴及昆仑穴。


三阴交:脾经的三阴交在内踝处,位于内踝上三寸,约四根手指的距离,在小腿内侧骨面的后侧缘。


我们可以在睡前按压三阴交,疏通三条阴经流域的交界处,同时滋肾阴、脾阴,收敛肝气,有助于缓解失眠症状。


太冲穴:肝经的太冲穴,在第一、二跖骨结合部的凹陷处。


肝为“将军之官”,主怒。按压太冲穴可以将肝气下引,舒缓紧张情绪。


我们按压太冲时刺激量宜大,可以用点穴棒或是圆润的细长的棒如筷子等重按,以穴位感到酸胀为宜。



本文制作&来源

供稿丨康复医学科 通讯员丨徐纬

编辑丨党建办  制图丨党建办 图片来源详见下方标注

审核&校对丨医务部&康复医学科&党建办   

邮箱丨3268544301@qq.com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信息动态,提供健康信息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