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自由撰稿人充满了新职业魅力,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写作题材,随时随地展开创作。而在古代,虽然没有互联网平台和出版机构,一些文人墨客却也过着类似的生活。他们以笔为生,四处游历,撰写文章、诗词等。
李白:浪漫主义“自由写手”
提到古代的自由撰稿人,怎么能不提到诗仙李白。他的一生充满了游历、写作和饮酒,过着一种“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生活。
李白自幼便对诗歌充满热情,成年后更是开始了他漫长的游历生涯。他游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以自己的才华结交了无数朋友和文人。在此过程中,李白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并在各地留下了足迹。他的《蜀道难》《将进酒》等名篇都在这个时期创作。
在游历中,李白的生活费用主要靠朋友的资助和自己卖诗。朋友们不仅欣赏他的才能,还愿意为其作品买单。比如他的“粉丝”汪伦,曾写邀请信给李白:“听说您最喜欢游山玩水,我这里有个好地方,十里桃花美不胜收;我还听说您平时喜欢喝一杯,我这里还有万家酒店,美酒佳肴一定不能错过,欢迎您到泾县来做客,一切都由我来安排。”
李白欣然赴约。到了汪伦当县令的地方却发现,根本就不是他信中说的那回事。当时的安徽泾县,对见多识广的李白来说相当于穷乡僻壤,根本没有十里桃花,更别说万间酒店了。
就在李白即将大发雷霆之际,却见汪伦笑呵呵地搬出几坛美酒,说:“先生既来之则安之,我这里虽然没有十里桃花,但在十里以外有一个叫桃花潭的地方,湖水清澈景色宜人;虽然没有万间酒店,但是我隔壁万师傅酿的酒可以说是琼浆玉液,您喝一杯就知道不虚此行了。”
李白一尝,果然是好酒,于是和汪伦推杯换盏十分投缘,而后两人一同泛舟桃花潭。到了临别的时候,按照惯例,汪伦当然必须要“打赏”李白:良驹八匹,官锦十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之所以留名千古,靠的就是李白的这首《赠汪伦》。
李白喜欢这种随心所欲的游历和创作生活,不喜欢受拘束。从某种意义上讲,李白就是古代最早的自由撰稿人之一。
李白虽然过着浪漫的生活,却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仕途的不得志让他无法在官场立足,但这并没有磨灭他的创作热情。李白将自己的理想和失意都融入诗歌中,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他的诗中,我们既能看到这位“诗仙”对自由的向往,也能感受到他对现实的无奈。
韩愈:写墓志铭赚钱的“斜杠青年”
当了朝廷干部,就能月薪过万,有大宅子住?事实上,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刚开始当的四门博士、监察御史都是小官,俸禄低微,连房子都是租的。要养老婆孩子,开辟第二职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时,墓志铭市场可是个香饽饽。唐朝时期,朝廷对墓志铭的等级和形制作了严格规定。墓志铭的内容也由纪念死者,变成了宣扬子孙功绩,不少人都把给死去的亲人写墓志铭作为夸耀自己门庭的手段。对于有钱有权的人家来说,如果重要的亲人去世,却找不到名人来写墓志铭,那简直是丢脸到家了!
这样一门需要名气、才情、书法的活儿,佣金也自然不低。当时这笔费用,被雅称为“润笔费”,瞧不上这种活儿的文人被称为“谀墓金”。
市场需求大,想要做这行竞争也非常激烈。写墓志铭的人,通常是死者的同僚,要么就是家属请的一些社会名流或墓志铭职业写手。而韩愈当时虽然官当得不大,但有《师说》《马说》等爆款文章,谁人不知道他的大名?何况他不仅文笔好,舍得用赞美之词,还愿意给别人写。当时的达官贵人都喜欢请韩愈执笔,有的甚至非他不可,这样一来,他的润笔费,在市场上水涨船高。于是,当小官的韩愈成了“业余撰稿人”。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写了《王用碑》后,王用的儿子就送了一匹带鞍的宝马,和一条白玉带作为润笔费(《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刘禹锡也说,韩愈当时写一篇墓志铭可以达到“一字之价,辇金如山”!相比之下,他那点俸禄也就显得非常寒酸了。
韩愈在墓志铭圈声名鹊起。50岁时,他接了一个大单——给唐宪宗李纯立碑。公元817年,唐宪宗派裴度、李愬平定淮西叛乱后,要为自己的英明功劳立碑,左思右想,觉得还是当时名气最大、担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出手最为合适。韩愈接了这个政治任务后,写下了《平淮西碑》。
他是怎么完成这篇高难度软文的呢?首先,开篇气势恢宏,充分体现了“政治正确”。一上来就歌颂开国初期高祖、太宗的英明,然后痛惜到了中期“相臣将臣,文恬武嬉”,造成藩镇割据之势,然后笔锋一转,赞美当今唐宪宗的伟大,以坚定的意志调兵遣将平叛。
既充分突出了晋国公裴度的功劳(裴度是当时韩愈的顶头上司),又突出了后来任宰相的韩弘。最后,才一笔带过了李愬的功劳。靠着这篇碑文,他得到了绢五百匹作为润笔费,相当于大约10万斤米。如果以2元一斤米来计算,相当于人民币20万元。
韩愈成为“斜杠青年”后,靠写墓志铭到底增加了多少收入,现在已不可考。但仅现今留存的碑志、行状,都有近八十篇,加上没能流传下来的,数量可观。按照他当时润笔费的行情,第二职业总收入可谓冠绝一时。
苏轼:大文豪被贬撰稿
北宋大文豪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官,但正是这些坎坷成就了他丰富多彩的写作生涯。他不仅在政坛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更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079—1084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5年,这段时间对他来说既是困苦的,也是充满创作激情的。在黄州,苏轼不仅种地、钓鱼,还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他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就是在这段时期创作的。苏轼在文中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思,展现了他豪放的性格和高远的胸怀。
在黄州,苏轼的生活并不宽裕,他常常要靠卖文为生。当地的士绅和朋友们对他的才华非常推崇,经常请他写文章或书法作品,并给予一定的报酬。苏轼的这些作品不仅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也为他提供了生活来源。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的自由撰稿人非常相似。
这段以撰文为生的岁月,也让苏轼享受到了更多自由。他不再受制于繁琐的官场事务和党派纷争,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写作。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句话不仅是他对人生渺小的感叹,更是他对自由生活的理解。在这段时期,苏轼的创作风格更加多样化,既有豪放不羁的诗词,也有哲理深刻的散文。
王羲之:书法家的卖字生涯
除了诗人和作家,古代的书法家也可以算作自由撰稿人的一部分。王羲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不仅在书法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通过卖字为生,过着自由创作的生活。
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美文,更是一幅书法精品。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朋友们在绍兴兰亭举行了一次文人雅集,他们在流觞曲水间饮酒作诗,王羲之即兴挥毫写下了《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既有优美的文字,又有飘逸的书法,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在仕途上虽然不顺利,书法才华却备受推崇,他的字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许多人愿意高价购买他的作品,这让王羲之可以通过卖字来维持生活。相传,王羲之为了帮助一个老婆婆卖出扇子,大笔一挥,亲自在扇子上题了字。很快,老婆婆就卖光了扇子,王羲之也因此留下了乐于助人的美名。
作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马致远:卖曲为生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戏曲家和散曲家,被誉为“曲状元”。虽然他在文坛上有一定的地位,但在当时,他的生活并不宽裕,常常需要通过写作来维持生计。
马致远一生漂泊无定,曾在各地做过小官吏,但最终选择辞官隐居,专心写作。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既有悲壮的历史剧,也有风趣的市井杂谈。他的代表作《汉宫秋》被誉为元杂剧的经典之作。
马致远的生活虽充满自由,但也伴随着困苦。他的创作环境简陋,生活来源不稳定,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写作的热情。通过卖曲和接受赞助,马致远得以继续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古代的“自由撰稿人”虽然没有现代社会的便利条件,但他们同样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过上了自由创作的生活。无论是苏轼的贬谪黄州,李白的四处游历,王羲之的书法创作,还是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着心灵的自由和创作的乐趣,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陶渊明:隐逸与创作的完美结合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逸诗人,他的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田园风光和自然情趣。陶渊明厌倦了官场的纷扰,选择归隐田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创作了大量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陶渊明选择归隐,不仅是为了逃避官场的纷扰,更是为了追求心灵的自由。他在田园中耕作、读书、写作,将自己的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他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都是描写田园生活的名篇,展现了他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虽然选择了归隐,但陶渊明并没有放弃写作。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生活,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陶渊明通过卖文为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的自由撰稿人非常相似,追求自由的创作环境,不受外界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