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律师”

旅行   2024-11-29 11:50   云南  
尽管现代意义上的律师属于舶来品,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成文法的颁布,类似于现代律师的“讼师”就已经兴起,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指导民众进行诉讼并撰写诉状。据史料记载,春秋末期的邓析可以算是“讼师祖师爷”,《吕氏春秋·离谓》云:“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褥袴。民之献衣、褥袴而学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可见邓析不仅事实上开始代人诉讼,而且收费也相当“亲民”。

秦以后,因社会、文化等原因,“讼师”的生存空间一度被压缩。直到唐代,随着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社会风气的兼容并包,“讼师”行当迎来又一发展时期。以至于官府为了遏制“斗讼”的风气,管控部分“讼师”擅自在诉状中增加内容以及诬告等行为,出台了相应的处罚条款。《唐律疏议·斗讼》记载:“诸为人作辞牒,加赠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若加赠罪重,减诬告一等。”

两宋时期“讼师”职业迎来了“黄金时代”。这个时期不仅从业人数激增,而且民间首次出现了教人撰写法律文书的教材。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云:“世传江西人好讼,有一书名《邓思贤》,皆讼牒法也。其始则教以侮文;侮文不可得,则欺诬以取之;欺侮不可得,则求其罪以劫之。邓思贤,人名也,人传其术,遂以之名书。村校中往往以授生徒。”同时,被官府承认的合法执业机构也出现了。宋代李元弼所著的《作邑自箴》记载:“写状钞书铺户,每名召土著人三名保识,自来有行止不曾犯徒刑,即不是吏人勒停,配军(拣)放。”这一点对“讼师”行业的职业化十分重要,因为在宋代以前,民间“讼师”们几乎都是以个人名义进行代讼活动,很难形成行业规模,尤其是在官府的刻意压制下,极难在全社会产生大的影响力。


本公众号所载的文、图、字体等稿件均出于知识、新闻分享且不作为商业盈利用途,如涉及版权争议须交涉,请联系作者。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本平台查核属实后,将于24小时内删除消息,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奥秘
自1980年创刊至今,奥秘一直秉承探索自然,揭示奥秘,荟萃全球科普事件的使命。内容涵盖天文、生物、考古、探险、神秘事件、奇异现象等诸多领域,勾勒种种奇景、奇观、奇貌、奇闻。《奥秘》将为您推荐前沿的、离奇的、有看点的神秘事件及各类探索与发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