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因工作忙碌或者图省事而点外卖,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古代有没有“外卖”呢?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经出现“外卖”服务了。北宋的苏东坡,《红楼梦》中贾府的人,也都喜欢叫外卖美食。到了明清时期,外卖行业发展成熟,服务对象也从达官贵人扩展到寻常百姓。
唐朝:家宴亦可点“外卖”
唐朝是外卖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外卖”这个词在宋朝才出现,但唐朝已经有类似的服务,当时的外卖多集中在酒楼和餐馆。
唐德宗时期有一位官员名叫吴凑,他被提拔为京兆尹(京城“一把手”),按照惯例,吴凑需要宴请前来恭喜他的人。但古代设宴比较繁杂,很耗费时间。然而,当吴凑带宾客们回到府中时,发现宴席已经备好了。他吃惊地问手下的小吏怎么那么快,小吏回答说:“现在东西两市的饭店都有准备宴席的菜品,只要带着锅碗瓢盆去店里取做好的就行。就算是三五百人的宴席,也能立刻办好。”
可见唐代官员买饭店的菜回家设宴,已经十分便利,下完单之后,只需让下人或店小二送美食上门即可。主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外卖服务”设家宴款待亲友。不过,当时这种外卖服务主要面向达官贵人,普通百姓难以享受。
唐朝的长安城内,有许多著名的酒楼,如“大明宫前的玉液楼”“西市的太白楼”等,这些地方不仅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也是提供外卖服务的主要地点。
而在外卖的包装上,古人比今天讲究多了。古人送“外卖”会用温盘,这是一种保温食物的器皿,由上下两层瓷构成。上层瓷薄,下层瓷厚,中间是空的,在使用时向盘内夹层注入热水,可以保持菜品的温度,以免影响口感。
还有一种温盘叫食盒,是古代专门盛放食物酒菜、便于携带行走的长形抬盒。有木、竹、珐琅、漆器等材质,其中又以木质的居多,内有数层不等,可以一次送好几种菜品。
宋朝:跑腿小哥叫“闲汉”
宋朝是“外卖”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使得外卖从达官贵人的专享逐渐普及到普通市民。《东京梦华录》中首次提到“外卖”一词,描述了宋人的宵夜美食:“外卖软羊、诸色包子、猪羊荷包、烧肉乾脯、玉板、鮓豝之类。”宋朝的外卖品种丰富,而且不再局限于饭店中的大餐,连街边小铺中的美食也能送上门。
以当时的京城汴京为例,夜市上多达数百家店铺,供应的小吃、甜品、凉菜等各类美食,大部分都提供“外卖”服务。
据《东京梦华录·食店》记载:“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臕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这里的“索唤”就是宋朝时的外卖。那时,经济文化发展迅速,随着宵禁的叫停,夜市的开放,百姓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点外卖也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专利。
当然古人没有手机,他们点外卖的方式也比较朴素——大户人家会派遣家仆到饭店去“下单”,由仆人或者饭店的“配送员”按时将饭菜送来;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自己到店里去“下单”,并说明配送的时间、地点,由店里配送。这种配送方式就产生了一种特殊职业——“外卖小哥”。
宋朝的外卖小哥被称为“闲汉”,他们通常在酒楼附近徘徊,主动询问客人是否需要跑腿购买物品。就连“九五之尊”的宋孝宗,也经常派人到市场上购买李婆杂菜羹、戈家甜食等,而且“直(值)一贯者,犒之二贯”,还会给额外的跑腿费。这么大方,不愧是皇帝。
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民宅住院错落,酒肆茶馆林立。其中描绘了两个身形轻快、身着围裙的“闲汉”,他们一人左手托俩食盘,右手拿筷;另一人头顶食盒,穿梭市井,为人送餐。
有人下单,“闲汉”就会依次记下菜品与配送地址,之后按照顺序送达。他们需要熟悉周边地形,送餐也要又快又稳,因此常由本地的青壮年担任。专职的“闲汉”会在饭店领取每月酬劳,薪资要比店小二少一些。
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一次叫外卖的经历——陆游在汴京游览时,走累了便在街头茶馆歇脚。这时感觉腹中饥饿,很想喝羊肉汤,奈何茶馆中没有这种美食。陆游灵机一动,就从门外喊了一名“闲汉”,充当自己的外卖小哥。
一会儿工夫,那“闲汉”就将一份热腾腾的羊肉汤和几块酥脆的烙饼,从几条街远的地方送到他面前。
陆游揭开羊汤馆临时提供的食盒,坐在茶馆里享受了一顿美味的午餐。在《苏东坡传》中,也讲述了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个爱好:请客人到家里吃饭。别看苏轼是个“吃货”,而且又是古代著名的大厨,有时候他也想“懒省事”。每逢此时,苏轼就会叫外卖,送到家里来招待朋友。
宋朝京城的外卖不仅菜品高档,连餐具都非常高级,甚至用银制餐具、象牙筷子来送餐。当然,叫得起这种外卖的人非富即贵。送完外卖了餐具怎么办?等到第二天,饭店会安排伙计上门,把餐具取走。
明朝:“骑手”文化传播至海外
到了明朝,外卖服务进一步发展,逐渐专业化和标准化。
明朝的城市中,酒楼、茶馆和饭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地方不仅提供堂食,还为顾客提供送餐服务。明朝的外卖服务不仅包括日常的餐饮配送,还扩展到宴会和庆典等大型活动。
明代南京城的夫子庙街道上,遍布着各式各样的酒楼和茶馆,这些地方不仅是市民们社交和消遣的场所,也是提供外卖服务的重要据点。明代的小说《金瓶梅》中多次提到外卖服务,描述了主人公西门庆在家中举办宴会时,通过外卖服务从酒楼订购佳肴美酒,使得宴会更加丰盛和便利。
在明朝的外卖服务中,有一个特别受欢迎的品类——糕点。明朝人喜欢吃糕点,尤其是在节日期间。南京一家著名的糕点店“桂花厅”,制作的桂花糕香甜可口,深受市民喜爱。每到中秋节,桂花厅的糕点总是供不应求。
为了满足远在城郊的顾客需求,店家特地雇佣了一批年轻力壮的送货员,骑着快马,将新鲜出炉的桂花糕送到城外的各个村庄。这样一来,即使是在城郊的农户,也能在中秋节享受到美味的桂花糕。而这批骑马送货的年轻人,可谓是最早的“外卖骑手”了。
有趣的是,明朝的外卖服务不仅在国内流行,还随着航海贸易的发展传播到海外。郑和下西洋时,不光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还带去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明代的外卖服务随着商船传播到东南亚,甚至远至非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清朝:注重美观和保鲜
明清时期,人们出门玩乐、游船,经常会在城内的饭店预订好菜品,饭店在晚间将食物分送到各船。据《扬州画舫录》记载:“野食谓之饷。画舫多食于野,有流觞、留饮、醉白园、韩园、青莲社、留步、听箫馆、苏式小饮、郭汉章馆诸肆,而四城游人又多有于城内肆中预订者,谓之订菜,每晚则于堤上分送各船。”这种外卖服务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显示了社会的富足安乐。
清代文学家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描述了一次外卖服务:他的朋友在扬州举办宴会,特地从著名酒楼订购了一套“满汉全席”。酒楼的伙计们将菜品一一打包,放入特制的保温箱中,用马车送到宴会地点,使得宾客们能够享受到热腾腾的美食。
清朝的北京城内,外卖服务也很流行。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多次提到贾府通过外卖服务,从城内的酒楼订购菜品。比如贾母生日时,贾府就从京城著名的“瑞珍斋”酒楼,订购了一桌丰盛的宴席送至府上。
在清朝的外卖服务中,保温和包装技术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清代的食盒和温盘不仅美观,还要保持菜品的温度和口感,使得顾客在享用时,能够感受到刚出炉的美味。
我们总觉得,古代人的生活会很单调。实际上,老祖宗一旦享受起来,可真就没有我们什么事儿了。或许除了外卖之外,还有其他古代的行业,也早已经被今人复兴,并且发扬光大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