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神兵”真的失传了吗?

旅行   2024-10-25 12:31   云南  
《三国演义》里大名鼎鼎的兵器不胜枚举,如青龙偃月刀、方天画戟、丈八蛇矛、雌雄双股剑等等,但这些名将的私人装备仅以做工精良、坚韧耐打著称,却谈不上多少技术上的创新。提及三国时期最有科技含量的兵器,那一定是有“蜀汉高科技神兵”之称的“诸葛连弩”。

不同于那些家喻户晓的著名兵器仅为某位著名将领所拥有,“诸葛连弩”专为广大默默无闻的弓弩手士兵所设计。诸葛亮在世时,屡屡用它击败曹魏骑兵。临终之前,他嘱托众人:“吾有‘连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矢,皆画成图本。汝可依法造用。”于是姜维北伐时,便秉承武侯之志,用“诸葛连弩”武装自家弓弩手,成功大败敌将许仪。

亮眼的表现和炫酷的名字,让“诸葛连弩”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汉末加特林”的深刻印象。借助“孔明大神”的智慧,1800年前的中国就有了自己的全自动远程武器,领先全球,是一件值得华夏民族骄傲的事情。所以“诸葛连弩”顺理成章成为了中国特色武器的代表之一。
可就是这样一件中外知名、曾大杀四方的利器,却在三国之后销声匿迹。难道古人不识全自动的威力,就这样放任“诸葛连弩”失传了吗?

历史悠久的连弩

实际上,虽然“诸葛连弩”这种独门技术是诸葛亮发明的,但弩这种快狠准的利器,其实早已有之。
早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就使用过“大黄参连弩”。到了春秋末期,弩逐渐被大批运用在战争中。齐魏马陵之战,孙膑就曾布下万张强弩伏击庞涓,导致不可一世的魏军遭到重创,庞涓也自刎而死。
此后,弩逐渐成为战国七雄的主打装备。而在汉朝人手中,它更是得到了全方面提升:一是弩机加装铜郭,这足以让它承受更大张力,进而增加弩箭的射程与杀伤力;二是望山(瞄准器)增加刻度,以便于弩兵能够在不同距离下做出适当调整,用以提高命中率;三是演变出腰引弩,弩兵通过两腿与腰部的合力张弦搭箭,威力自然大大增加。

《居延汉简》中提到:汉代边疆的军队60%的装备都是弩,且规定十石级别的强弩严禁出关。凭借这种科技上的垄断,汉军多次击溃匈奴,扬威西域。
连弩的历史也同样十分悠久。
战国时期,连弩应运而生。《墨子·备高临》中记载了一种大型连弩车:光是弩机就要“用铜一百三十斤”,尽管它需要10人协同操作,但其造成的杀伤力也十分惊人。而且,一支10尺长的巨箭在发出后,还能通过其尾部所系绳子收回,进而把敌方战车给拖拽得四分五裂。

到了汉代,连弩技术也愈发成熟。据《汉书·李广传》所附“李陵小传”记载:“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张晏注曰:“三十絭(弓弦)共一臂也。”凭借这种大杀器,李陵、卫青等人屡屡痛击匈奴,扬大汉国威。

“诸葛连弩”强在哪里?

汉代连弩是多张弩机共用一臂,以同时发出多支箭矢。这种无差别打击下的“箭雨式”袭击,虽说覆盖范围足够广,但也容易造成箭矢的浪费。此外,床弩还有一个明显缺点:那就是过于笨重,不利于山地作战。
与汉弩相比,“诸葛连弩”有两个最大优点。一方面,弩兵可以轻松控制弩箭射出的方向,从而提高命中率;另一方面,它也足够轻便,易于携带,适合蜀汉弩兵在各种险峻地形中作战。

此外,同样是连弩,汉代连弩是把多张弩机绑在一起,同时发出多支箭矢;而“诸葛连弩”却配备了“箭匣”,可盛放十支弩箭,弩兵在扣动扳机发出一支箭后,“箭匣”中剩余的箭便会接着落入箭槽中,从而实现连续不断的发射。在此期间,“诸葛连弩”还能对目标进行精准打击。
另外,以往弩箭一般长度都在47.5—95厘米之间,配合大型连弩车使用的特制箭矢,甚至可达2.37米。反观“诸葛连弩”所用箭矢,却只有19厘米,显得小巧玲珑。也只有这样,蜀国弩兵才能带着它随意奔走在山林之间,或单兵作战,或多人协作,借助险峻地势对曹魏骑兵进行攻击。

到了魏晋时期,发明家马钧见到“诸葛连弩”后,感慨其构思巧妙;镇南将军刘弘在诸葛亮旧居见到“诸葛连弩”后,也发出过“神弩之功,一何微妙”的赞叹。可见“诸葛连弩”并没有随着蜀汉政权的覆灭而失传,到了明代,茅元仪所撰的《武备志》中也有关于“诸葛连弩”的记载。

核心技术始终在

既然“诸葛连弩”并没有失传,为何三国以后的战争中,几乎看不到它的身影呢?这与“诸葛连弩”的特性有关。
正是“成也轻巧,败也轻巧”,“诸葛连弩”的轻便让它适合山地作战,这是它最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是它最明显的缺点。由于箭镞太轻,所以“诸葛连弩”虽然射速快、箭矢密集,但单支箭矢的杀伤效力却不高。故《武备志》中提到:蜀军往往会把毒药涂在箭簇上,一旦射中人马,见血立毙,用以弥补其纯物理威力的不足。
但在三国以后,这种手段便起不到太大效果了,因为护甲越来越硬了。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记载:“(曹操)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贼益震惧。”曹操平定马超、韩遂之乱时,曾带上了一支重型骑兵“秀肌肉”。若曹魏能把这样一支铁骑派到魏蜀两国交战的祁山一带,“诸葛连弩”可能就起不到太大效果了,因为它未必能穿透铠甲对人马造成伤害。

在此之后,“诸葛连弩”便丧失了它独有的优势。
到了魏晋之后,骑兵具装逐渐成熟,小型弩的作用大不如前。一方面,马鞍不断增高,马镫也随之出现,这让骑兵在保持高速冲击的同时,也能极大增加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曹魏后期出现的马铠,也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发展为结构完善的具装,从而极大提高了骑兵的防御力与冲击效果。
主流战场也发生了转移。
三国以后的战场,多集中在平原与长江一带,一马平川,这样一来,装备精良、皮糙肉厚的重骑兵,就可以大显神威了。
面对已经成熟的具装骑兵和大型战船,小巧有余但杀伤力不足的“诸葛连弩”连敌军的防都破不了,怎么发挥作用?
此时,大型床弩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虽然体型笨重,不利于携带,但它们威力大、穿透力强啊!是用来对抗重型骑兵与大型战船的不二之选。如南北朝时期的“万钧神弩”,以及唐代著名的“八弓弩”与“百絭弩”。

可这并不意味“诸葛连弩”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其拥有的“连发”技术,仍值得后世借鉴与参考。如宋代的“三弓床弩”,不但“一发可齐射数十支箭”,还能够自动装填箭矢,显然是对“诸葛连弩”的一种变相继承。到了明代,山贼与倭寇的横行,令使用门槛较低且适合山地攻防战的“诸葛连弩”再次焕发出了生机——董毅、王徽等人,就成功复刻出“诸葛连弩”,并将其改造得更加小巧,用于实战。即便是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乡民,也能手持“诸葛连弩”,对山贼、倭寇造成不小的杀伤力。
1964年,成都市太平乡出土的一件蜀汉弩机,也基本与明代“复刻版诸葛连弩”相吻合。唯一不同的是,出土的弩机是十石大弩,而明代“复刻版”却更加小巧,适合单兵作战。
从古至今,不断演进的弓弩技术,从未失传,它一直在保卫着华夏儿女,不愧为“强国重器”。
实习编辑:邓冰媚

本公众号所载的文、图、字体等稿件均出于知识、新闻分享且不作为商业盈利用途,如涉及版权争议须交涉,请联系作者。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本平台查核属实后,将于24小时内删除消息,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奥秘
自1980年创刊至今,奥秘一直秉承探索自然,揭示奥秘,荟萃全球科普事件的使命。内容涵盖天文、生物、考古、探险、神秘事件、奇异现象等诸多领域,勾勒种种奇景、奇观、奇貌、奇闻。《奥秘》将为您推荐前沿的、离奇的、有看点的神秘事件及各类探索与发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