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观点 | 傅强教授:《2025年全球经济展望与治理新范式的启示》Q&A问答精选

学术   2024-12-17 09:31   新加坡  




Q1

当前国债利率倒挂和萨姆法则对经济衰退的预测似乎失效了,是否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请傅老师来解读。


A


萨姆定律和国债利率倒挂在过去一直被视为可靠的前导指标 (Leading Indicators),对预测经济衰退曾非常有效。然而,这些指标基于经验观察,样本有限,从科学角度来看,并不具备绝对的时效性和可靠性。经济规律常常会被新的现实打破。


以泰勒法则 (Taylor Rule) 为例,过去它在描述GDP增长与失业率变化之间的关系时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然而,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 (Janet Yellen) 宣布其理论失效。这表明对所谓的经济规律应保持审慎和灵活的态度。



回到国债利率倒挂的问题。这次倒挂现象是否真正失效仍需观察,美国经济未来走向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目前来看,其预测效力并不明显。通常情况下,美国短期国债利率(如两年期)较低,长期国债利率(如十年期)较高,这反映了市场的通胀预期。当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时,便出现“倒挂”,这一现象过去常被视为经济衰退的预警信号。


当前情况是短期利率显著高于长期利率,这种现象可能源于两方面原因:


1. 长期利率过低:这可能意味着市场对未来通胀预期较低,甚至可能反映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悲观情绪。


2. 短期利率过高:短期利率的大幅上升可能引发债务危机,例如1980至1982年间,融资成本飙升导致经济衰退。同样,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短期利率快速上升推高了房贷利率,导致房地产市场受挫并引发连锁反应。


然而,本次情况与过去不同。尽管短期利率快速上升,但美国家庭和企业部门的杠杆率较低。相比2008年次贷危机时期家庭负债率达可支配收入的133%(历史最高点),当前杠杆率有所下降。此外,企业和家庭在低利率时期积累了大量现金储备,因此利率上升尚未对经济造成实质性打击。


萨姆定律则规定,若过去三个月的平均失业率高于过去一年的平均失业率0.5个百分点,就会触发该指标,预示经济可能进入衰退的早期阶段。然而,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失业率已不再是经济健康状况的可靠指标。失业率波动中包含诸多噪音和复杂因素,难以提供准确的经济反馈。


此外,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较为显著。目前失业率从历史低点反弹至4.2%,但仍低于自然失业率,显示就业市场并未受到巨大冲击。这一上升主要是疫情对劳动力供需的暂时性影响,而非经济常态的表现。因此,失业率的上升不足以作为可靠的前导指标预测经济衰退。


Q2

请展望一下2025年的中国经济。若未来中国经济希望走出当前困境,可能的发力点或有效手段有哪些?


A


我简单谈谈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显著的不确定性或大的变化。从学术角度而言,我更倾向于探讨一些更新、更规律性的底层逻辑,而非具体政策或短期现象。


经济学中有一句话:“1:1的地图无法帮助你找到方向。”这意味着我们要抓住大局,而非过于关注细枝末节。例如,9月份的救市政策对市场的帮助并不是我的关注点。我更关注底层逻辑和长期趋势。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在于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而这两者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


企业的产能扩张源自于资源的转移,这些资源通常来自家庭部门的收入。中国的分配结构导致家庭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从而限制了家庭消费能力。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使得企业通过补贴和资源支持不断扩张产能,而家庭需求却无法同步增长,最终导致供需失衡。供给过剩无法通过内需消化时,唯一的解决途径便是依赖出口。



然而,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中国经济体量占全球的17%,而世界其他地区仅占83%。在2001年加入WTO时,全球需求尚能吸收中国的过剩产能,为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动力。但如今,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外部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外需已无法持续支撑中国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高度依赖出口对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而言存在外溢效应。与韩国等小型经济体不同,中国过大的供求缺口若主要依赖出口解决,必然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在中美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背景下,贸易顺差从美国向其他经济体转移(如印尼、巴西、墨西哥、东南亚等),将面临日益严峻的贸易压力。这种外部依赖难以持续。


因此,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扩大内需,而内需的核心在于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这需要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现。提高家庭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相比之下,短期的救市政策和振兴A股等措施只是表面文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归根结底,中国经济的出路在于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推动内需增长。这才是应当关注的核心问题。谢谢大家。


Q3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战和地缘冲突的加剧,尤其是在当前环境中,像东南亚及台湾这样的中小型经济体,如何通过多元化贸易、产业升级和区域合作来应对冲击?在美国推动去全球化的进程中,这些经济体应如何保持竞争力?此外,未来的产业转移可能会主要聚焦在哪些方向?


A


当前全球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发生了许多超出预期的变化。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一些趋势已经显现,例如安联首席经济学家提出的“支离破碎的全球化” (Fragmented Globalization) 概念。我们常用“再全球化”这一术语,但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经济民族主义全面崛起的代名词。


他说的“支离破碎的全球化”描述得很形象,即全球经济无法完全脱钩,但其组织形式正从全球化转向以区域为单位的经济闭环。这种区域化的经济模式可能会成为未来更常见的组织形式。对于东南亚经济体,例如印尼这样的国家,它并不是一个小型经济体。印尼拥有2.7亿人口,每年新增488万新生儿,具备庞大的国内市场。此外,印尼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资源禀赋,近年来由于产业政策的远见,取得了显著的工业化进展。



像印尼、巴西、土耳其和沙特等国家,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区域领导地位和较强的独立性,可能在未来的产业链重组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国家不仅在区域政策中举足轻重,还能够在国际经济格局中保持灵活性和独立性,从而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


此外,《欧洲竞争力报告》中也提出了一种战略,即通过与重要资源输出国签订双边贸易协定,以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这表明,在经济民族主义崛起但完全脱钩又不可行的背景下,那些拥有独特资源优势的经济体将具备相对竞争力。例如印尼的镍、巴西的铁矿石,以及台湾的芯片等,都将是其经济发展的根本优势。


特别是像台湾这样在芯片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地区,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任何国家或经济体都无法完全将台湾排除在其贸易体系之外。因此,发挥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竞争力,是这些经济体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中立足的关键。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这个话题非常宏大,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大家深入探讨。谢谢!


Q4

在当前全球化与内卷加剧的背景下,如何在个人与国家层面找到平衡,既能保持发展的动力,又避免陷入“为卷而卷”的困局?


此外,有朋友提到,国内竞争激烈,很多企业选择出海,但将“996”模式带出海后常遇到跨文化管理的冲突。对此,傅老师能否分享一些建议,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应注意哪些关键点?又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实现突破?


A


首先,我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希望大家不要误解我。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寻找平衡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是独立的个体。人应当爱自己,爱身边的人和家庭,然后再去谈其他更广泛的责任和目标。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路径,这是最重要的。


关于企业出海,我想再次强调一句我多次提到过的话:“在区域之内形成闭环。”过去的全球化可能更多强调通过势能去攻城略地,而未来的“再全球化”——在经济民族主义全面兴起的背景下——企业需要以“落地生根”为目标,深耕本地市场,开枝散叶。企业要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收入,并建立本地化的供应链体系。只有通过灵活的区域化布局,规避监管和其他风险,才能为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企业需要摒弃“出海改变别人”的心态,而是要融入本地经济,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随着全球监管要求的提高,例如马来西亚已经表态不欢迎单纯贴牌再出口的企业,各国都希望通过本土化运营提升自身产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过去的超级全球化时代 (Hyper Globalization),国际竞争激烈,许多企业可能以牺牲本土利益为代价换取国际竞争力。但未来的重点将更多转向国内。企业需要适应这一全新的时代,就如马克·卢比奥所说,“不要认为效率是一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谢谢!


Q5

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逐步探索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与应用(如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和欧洲的数字欧元),以及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如比特币)的持续发展,您如何看数字货币在未来全球经济治理范式中的角色?


它如何影响各国的货币政策,跨境支付体系以及全球经济的稳定性?美债和比特币的投资价值怎么样?如何看待黄金?


A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促使我对此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关于央行数字货币 (CBDC),目前它甚至尚未完全进入实验阶段,各国央行仍处于前瞻性研究阶段。这些研究反映出各国对未来金融体系潜在变化的高度重视。央行认识到,全球货币体系及对货币的理解可能面临重大调整,因此正积极为迎接这一新时代做好准备。


去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发布了一份指导报告,提出了各国在试验央行数字货币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然而,尽管各国央行在该领域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在实际应用方面仍缺乏实质性进展。CBDC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目前对其作用和影响的理解尚存争议。


首先,CBDC可能对传统银行业务带来一定冲击。本质上,CBDC只是一种技术形式上的现金。与传统的分层银行体系不同,CBDC允许个人直接在央行开户并进行支付。这种技术转变可能影响传统银行的角色和功能,带来监管和支付体系层面的挑战。因此,许多央行目前的共识是,不太可行的零售型数字货币(如个人与商家之间的支付)应更多地应用于批发型用途,例如提升机构间的清算效率。


然而,即使在批发型用途上,现有的银行体系已经具备高效的账户划转功能,因此CBDC是否能显著提高效率、其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平衡仍需进一步探讨。这也是目前CBDC应用发展较为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CBDC在跨境支付和清算方面的潜力较为明确。其有助于显著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和降低成本,这是目前较为确定的优势。但如何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并将其投入实际应用,还需要时间观察。


此外,需要明确的是,CBDC与加密货币(如比特币)存在本质区别。CBDC由央行发行,与现有的法定货币体系紧密相连,仅改变了货币流通的形式。而加密货币则完全去中心化,独立于传统货币体系。尽管两者可能都使用区块链技术,但CBDC并不一定需要区块链即可实现,其更多是一种中央集权化的数字现金形式。


比特币的定位与CBDC完全不同。若将比特币视为一种类似黄金的商品,其价值主要来自市场共识,而非作为一种广泛可行的支付手段。从支付功能的角度来看,比特币并不具备取代现有货币的能力。然而,比特币可能逐渐发展为类似黄金的避险资产,其价值取决于市场对其共识的持续性。


至于比特币的投资价值,我无法给出具体建议。其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在杠杆交易的情况下,可能面临爆仓风险。比特币的交易逻辑目前仍不够清晰,其作为避险资产的潜力尚需时间验证。投资者需根据自身的杠杆使用情况、持有期限及投资需求来评估是否适合投资比特币。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谢谢!


Q6

今年的招生竞争非常激烈,能否请傅老师分享一下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项目最看重申请人具备哪些关键特质?此外,有朋友想了解,新国大EMBA相比其他项目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A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关于招生标准,从我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是:我们能为学员创造价值,双方能够互相成就。作为一个学术项目,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注重教育本身的价值,这是我们最核心的出发点。


第一点,我们希望学员具备国际化视野。从实践角度来说,学员需要拥有国际化的业务或全球化的梦想,并在全球发展计划和业务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作为新加坡的项目,我们主要帮助华人企业家实现全球化的梦想,而不是教他们如何在国内市场上争取资源,因此供需匹配非常重要。


第二点,学员需要具备足够的学习能力。这不仅仅是学历或智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开放的心态,能够放空自己,吸收不同的见解,并容纳多元化的观点。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特质。



第三点,学员需要具备成长空间。我们希望通过项目帮助学员进一步成长。就像风险投资人看项目一样,我们也关注学员是否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如果申请人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成就,例如某些顶级企业家或行业领袖,他们的成长空间可能有限,我们难以为他们提供更高的价值。


关于差异化优势,网上有很多提及,例如学术风气严谨等。但我认为,我们最独特的地方在于,我们关注的不是学员的地位,而是他们的潜力。学校的使命是创造未来,这是我们与许多其他学校在治学理念上的最大区别。


希望我的回答能解答部分疑问。谢谢大家。




 

傅强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策略与政策系

中文EMBA学术主任

傅强教授于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并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自2005年起执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讲授管理经济学、宏观经济与国际金融等课程,被评为新国大商学院EMBA最佳教师,现任中文EMBA项目学术主任。傅强教授曾两次当选新加坡最具影响力40岁以下商科教授,为众多金融机构与大型企业高管授课、咨询,或担任董事、监事等职务。


傅强教授从事应用对策论的理论研究,曾担任德国巴伐利亚州财政部 Max Planck 公共税收与法律研究所、加拿大 CIREQ 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其学术论文广泛发表于诸如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Theoretical Economic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点击阅读师说新语第六季公开课内容


教授观点 | 傅强教授:2025年全球经济展望与治理新范式的启示(完整版)


#推荐阅读#


祝贺!新加坡国立大学蝉联全球第八,亚洲第一!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今日发布

招生简章 | 新加坡国立大学2025级中文EMBA硕士学位课程,助力华人企业家实现全球梦想

新国大EMBA傅强教授2024年开学演讲:堂堂溪水出前村


END

教授观点(点击学者名字,阅读更多文章)

罗安著 武耀恒 傅强 李秀平 吕晓慧 刘其章 李彦德 程天富 柯滨 段锦泉 周宏骐 梁慧思 黄幸亮 施永丰 乌耀中 学段回顾 书单推荐

行业资讯、校友动态(点击行业,阅读更多文章)

互联网创业 法律行业 金融科技 互联网金融 创新创业 优秀企业家 元宇宙 数字化转型 新加坡投资 疫情新机遇 科技企业 餐饮服务 职业教育 铁路工程 服饰 生物科技 共享办公 财务管理 电力器材 商业银行 生态环境 数据安全 矿物能源 智库平台 企业突围与转型 东南亚新机遇 疫情防控 投资银行 健康管理 生态共享办公 豪华游艇业 元宇宙教育 新乳业发展


联系方式


电话:

+65 6601 6944  +65 6601 7753
+65 6516 8656  +65 6516 8352



 码上添加@招生小助手

了解项目详情,咨询项目申请


码上添加@国大EMBA小助手

关注最新资讯,深入学习社群


邮件:embac@nus.edu.sg


地址:

商学院中文EMBA招生办公室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NUS Business School, 15 Kent Ridge Drive, 

Singapore 119245


网站:embac.nus.edu.sg

*声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EMBA项目为国大商学院自主招生,无任何中介机构合作,无招生代理。申请人可直接联系商学院中文EMBA市场招生办公室进行咨询和申请。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申请新国大中文EMBA

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
NUS EMBA, gateway to the world.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EMBA,通往世界的窗口。新加坡国立大学1997年首开先河,全球首创中文EMBA,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全球化战略眼光的企业家、管理者和商界领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