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债利率倒挂和萨姆法则对经济衰退的预测似乎失效了,是否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请傅老师来解读。
萨姆定律和国债利率倒挂在过去一直被视为可靠的前导指标 (Leading Indicators),对预测经济衰退曾非常有效。然而,这些指标基于经验观察,样本有限,从科学角度来看,并不具备绝对的时效性和可靠性。经济规律常常会被新的现实打破。
以泰勒法则 (Taylor Rule) 为例,过去它在描述GDP增长与失业率变化之间的关系时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然而,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 (Janet Yellen) 宣布其理论失效。这表明对所谓的经济规律应保持审慎和灵活的态度。
回到国债利率倒挂的问题。这次倒挂现象是否真正失效仍需观察,美国经济未来走向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目前来看,其预测效力并不明显。通常情况下,美国短期国债利率(如两年期)较低,长期国债利率(如十年期)较高,这反映了市场的通胀预期。当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时,便出现“倒挂”,这一现象过去常被视为经济衰退的预警信号。
当前情况是短期利率显著高于长期利率,这种现象可能源于两方面原因:
1. 长期利率过低:这可能意味着市场对未来通胀预期较低,甚至可能反映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悲观情绪。
2. 短期利率过高:短期利率的大幅上升可能引发债务危机,例如1980至1982年间,融资成本飙升导致经济衰退。同样,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短期利率快速上升推高了房贷利率,导致房地产市场受挫并引发连锁反应。
然而,本次情况与过去不同。尽管短期利率快速上升,但美国家庭和企业部门的杠杆率较低。相比2008年次贷危机时期家庭负债率达可支配收入的133%(历史最高点),当前杠杆率有所下降。此外,企业和家庭在低利率时期积累了大量现金储备,因此利率上升尚未对经济造成实质性打击。
萨姆定律则规定,若过去三个月的平均失业率高于过去一年的平均失业率0.5个百分点,就会触发该指标,预示经济可能进入衰退的早期阶段。然而,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失业率已不再是经济健康状况的可靠指标。失业率波动中包含诸多噪音和复杂因素,难以提供准确的经济反馈。
此外,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较为显著。目前失业率从历史低点反弹至4.2%,但仍低于自然失业率,显示就业市场并未受到巨大冲击。这一上升主要是疫情对劳动力供需的暂时性影响,而非经济常态的表现。因此,失业率的上升不足以作为可靠的前导指标预测经济衰退。
请展望一下2025年的中国经济。若未来中国经济希望走出当前困境,可能的发力点或有效手段有哪些?
我简单谈谈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显著的不确定性或大的变化。从学术角度而言,我更倾向于探讨一些更新、更规律性的底层逻辑,而非具体政策或短期现象。
经济学中有一句话:“1:1的地图无法帮助你找到方向。”这意味着我们要抓住大局,而非过于关注细枝末节。例如,9月份的救市政策对市场的帮助并不是我的关注点。我更关注底层逻辑和长期趋势。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在于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而这两者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
企业的产能扩张源自于资源的转移,这些资源通常来自家庭部门的收入。中国的分配结构导致家庭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从而限制了家庭消费能力。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使得企业通过补贴和资源支持不断扩张产能,而家庭需求却无法同步增长,最终导致供需失衡。供给过剩无法通过内需消化时,唯一的解决途径便是依赖出口。
然而,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中国经济体量占全球的17%,而世界其他地区仅占83%。在2001年加入WTO时,全球需求尚能吸收中国的过剩产能,为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动力。但如今,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外部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外需已无法持续支撑中国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高度依赖出口对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而言存在外溢效应。与韩国等小型经济体不同,中国过大的供求缺口若主要依赖出口解决,必然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在中美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背景下,贸易顺差从美国向其他经济体转移(如印尼、巴西、墨西哥、东南亚等),将面临日益严峻的贸易压力。这种外部依赖难以持续。
因此,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扩大内需,而内需的核心在于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这需要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现。提高家庭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相比之下,短期的救市政策和振兴A股等措施只是表面文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归根结底,中国经济的出路在于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推动内需增长。这才是应当关注的核心问题。谢谢大家。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战和地缘冲突的加剧,尤其是在当前环境中,像东南亚及台湾这样的中小型经济体,如何通过多元化贸易、产业升级和区域合作来应对冲击?在美国推动去全球化的进程中,这些经济体应如何保持竞争力?此外,未来的产业转移可能会主要聚焦在哪些方向?
当前全球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发生了许多超出预期的变化。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一些趋势已经显现,例如安联首席经济学家提出的“支离破碎的全球化” (Fragmented Globalization) 概念。我们常用“再全球化”这一术语,但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经济民族主义全面崛起的代名词。
他说的“支离破碎的全球化”描述得很形象,即全球经济无法完全脱钩,但其组织形式正从全球化转向以区域为单位的经济闭环。这种区域化的经济模式可能会成为未来更常见的组织形式。对于东南亚经济体,例如印尼这样的国家,它并不是一个小型经济体。印尼拥有2.7亿人口,每年新增488万新生儿,具备庞大的国内市场。此外,印尼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资源禀赋,近年来由于产业政策的远见,取得了显著的工业化进展。
像印尼、巴西、土耳其和沙特等国家,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区域领导地位和较强的独立性,可能在未来的产业链重组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国家不仅在区域政策中举足轻重,还能够在国际经济格局中保持灵活性和独立性,从而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
此外,《欧洲竞争力报告》中也提出了一种战略,即通过与重要资源输出国签订双边贸易协定,以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这表明,在经济民族主义崛起但完全脱钩又不可行的背景下,那些拥有独特资源优势的经济体将具备相对竞争力。例如印尼的镍、巴西的铁矿石,以及台湾的芯片等,都将是其经济发展的根本优势。
特别是像台湾这样在芯片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地区,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任何国家或经济体都无法完全将台湾排除在其贸易体系之外。因此,发挥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竞争力,是这些经济体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中立足的关键。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这个话题非常宏大,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大家深入探讨。谢谢!
在当前全球化与内卷加剧的背景下,如何在个人与国家层面找到平衡,既能保持发展的动力,又避免陷入“为卷而卷”的困局?
此外,有朋友提到,国内竞争激烈,很多企业选择出海,但将“996”模式带出海后常遇到跨文化管理的冲突。对此,傅老师能否分享一些建议,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应注意哪些关键点?又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实现突破?
首先,我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希望大家不要误解我。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寻找平衡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是独立的个体。人应当爱自己,爱身边的人和家庭,然后再去谈其他更广泛的责任和目标。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路径,这是最重要的。
关于企业出海,我想再次强调一句我多次提到过的话:“在区域之内形成闭环。”过去的全球化可能更多强调通过势能去攻城略地,而未来的“再全球化”——在经济民族主义全面兴起的背景下——企业需要以“落地生根”为目标,深耕本地市场,开枝散叶。企业要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收入,并建立本地化的供应链体系。只有通过灵活的区域化布局,规避监管和其他风险,才能为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企业需要摒弃“出海改变别人”的心态,而是要融入本地经济,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随着全球监管要求的提高,例如马来西亚已经表态不欢迎单纯贴牌再出口的企业,各国都希望通过本土化运营提升自身产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过去的超级全球化时代 (Hyper Globalization),国际竞争激烈,许多企业可能以牺牲本土利益为代价换取国际竞争力。但未来的重点将更多转向国内。企业需要适应这一全新的时代,就如马克·卢比奥所说,“不要认为效率是一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谢谢!
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逐步探索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与应用(如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和欧洲的数字欧元),以及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如比特币)的持续发展,您如何看数字货币在未来全球经济治理范式中的角色?
它如何影响各国的货币政策,跨境支付体系以及全球经济的稳定性?美债和比特币的投资价值怎么样?如何看待黄金?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促使我对此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关于央行数字货币 (CBDC),目前它甚至尚未完全进入实验阶段,各国央行仍处于前瞻性研究阶段。这些研究反映出各国对未来金融体系潜在变化的高度重视。央行认识到,全球货币体系及对货币的理解可能面临重大调整,因此正积极为迎接这一新时代做好准备。
去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发布了一份指导报告,提出了各国在试验央行数字货币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然而,尽管各国央行在该领域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在实际应用方面仍缺乏实质性进展。CBDC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目前对其作用和影响的理解尚存争议。
首先,CBDC可能对传统银行业务带来一定冲击。本质上,CBDC只是一种技术形式上的现金。与传统的分层银行体系不同,CBDC允许个人直接在央行开户并进行支付。这种技术转变可能影响传统银行的角色和功能,带来监管和支付体系层面的挑战。因此,许多央行目前的共识是,不太可行的零售型数字货币(如个人与商家之间的支付)应更多地应用于批发型用途,例如提升机构间的清算效率。
然而,即使在批发型用途上,现有的银行体系已经具备高效的账户划转功能,因此CBDC是否能显著提高效率、其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平衡仍需进一步探讨。这也是目前CBDC应用发展较为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CBDC在跨境支付和清算方面的潜力较为明确。其有助于显著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和降低成本,这是目前较为确定的优势。但如何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并将其投入实际应用,还需要时间观察。
此外,需要明确的是,CBDC与加密货币(如比特币)存在本质区别。CBDC由央行发行,与现有的法定货币体系紧密相连,仅改变了货币流通的形式。而加密货币则完全去中心化,独立于传统货币体系。尽管两者可能都使用区块链技术,但CBDC并不一定需要区块链即可实现,其更多是一种中央集权化的数字现金形式。
比特币的定位与CBDC完全不同。若将比特币视为一种类似黄金的商品,其价值主要来自市场共识,而非作为一种广泛可行的支付手段。从支付功能的角度来看,比特币并不具备取代现有货币的能力。然而,比特币可能逐渐发展为类似黄金的避险资产,其价值取决于市场对其共识的持续性。
至于比特币的投资价值,我无法给出具体建议。其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在杠杆交易的情况下,可能面临爆仓风险。比特币的交易逻辑目前仍不够清晰,其作为避险资产的潜力尚需时间验证。投资者需根据自身的杠杆使用情况、持有期限及投资需求来评估是否适合投资比特币。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谢谢!
今年的招生竞争非常激烈,能否请傅老师分享一下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项目最看重申请人具备哪些关键特质?此外,有朋友想了解,新国大EMBA相比其他项目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关于招生标准,从我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是:我们能为学员创造价值,双方能够互相成就。作为一个学术项目,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注重教育本身的价值,这是我们最核心的出发点。
第一点,我们希望学员具备国际化视野。从实践角度来说,学员需要拥有国际化的业务或全球化的梦想,并在全球发展计划和业务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作为新加坡的项目,我们主要帮助华人企业家实现全球化的梦想,而不是教他们如何在国内市场上争取资源,因此供需匹配非常重要。
第二点,学员需要具备足够的学习能力。这不仅仅是学历或智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开放的心态,能够放空自己,吸收不同的见解,并容纳多元化的观点。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特质。
第三点,学员需要具备成长空间。我们希望通过项目帮助学员进一步成长。就像风险投资人看项目一样,我们也关注学员是否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如果申请人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成就,例如某些顶级企业家或行业领袖,他们的成长空间可能有限,我们难以为他们提供更高的价值。
关于差异化优势,网上有很多提及,例如学术风气严谨等。但我认为,我们最独特的地方在于,我们关注的不是学员的地位,而是他们的潜力。学校的使命是创造未来,这是我们与许多其他学校在治学理念上的最大区别。
希望我的回答能解答部分疑问。谢谢大家。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策略与政策系
中文EMBA学术主任
傅强教授于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并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自2005年起执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讲授管理经济学、宏观经济与国际金融等课程,被评为新国大商学院EMBA最佳教师,现任中文EMBA项目学术主任。傅强教授曾两次当选新加坡最具影响力40岁以下商科教授,为众多金融机构与大型企业高管授课、咨询,或担任董事、监事等职务。
傅强教授从事应用对策论的理论研究,曾担任德国巴伐利亚州财政部 Max Planck 公共税收与法律研究所、加拿大 CIREQ 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其学术论文广泛发表于诸如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Theoretical Economic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教授观点 | 傅强教授:2025年全球经济展望与治理新范式的启示(完整版)
祝贺!新加坡国立大学蝉联全球第八,亚洲第一!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今日发布
招生简章 | 新加坡国立大学2025级中文EMBA硕士学位课程,助力华人企业家实现全球梦想
新国大EMBA傅强教授2024年开学演讲:堂堂溪水出前村
罗安著 | 武耀恒 | 傅强 | 李秀平 | 吕晓慧 | 刘其章 | 李彦德 | 程天富 | 柯滨 | 段锦泉 | 周宏骐 | 梁慧思 | 黄幸亮 | 施永丰 | 乌耀中 | 学段回顾 | 书单推荐
互联网创业 | 法律行业 | 金融科技 | 互联网金融 | 创新创业 | 优秀企业家 | 元宇宙 | 数字化转型 | 新加坡投资 | 疫情新机遇 | 科技企业 | 餐饮服务 | 职业教育 | 铁路工程 | 服饰 | 生物科技 | 共享办公 | 财务管理 | 电力器材 | 商业银行 | 生态环境 | 数据安全 | 矿物能源 | 智库平台 | 企业突围与转型 | 东南亚新机遇 | 疫情防控 | 投资银行 | 健康管理 | 生态共享办公 | 豪华游艇业 | 元宇宙教育 | 新乳业发展
+65 6601 6944 +65 6601 7753
+65 6516 8656 +65 6516 8352
地址:
商学院中文EMBA招生办公室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NUS Business School, 15 Kent Ridge Drive,
Singapore 119245
*声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EMBA项目为国大商学院自主招生,无任何中介机构合作,无招生代理。申请人可直接联系商学院中文EMBA市场招生办公室进行咨询和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