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天花板:亚裔创业者在硅谷的成长之路 | 硅谷论坛专题讨论干货总结(三)

学术   2024-11-08 09:01   新加坡  





亚裔创业者在全球科技产业中展现出巨大的创新力和领导力,但同时也面临着独特的挑战。


在第二季NUS新全球企业家硅谷论坛Panel 3,傅强教授主持了“打破天花板:亚裔创业者在硅谷的成长之路”的专题讨论,现场嘉宾分享了他们在硅谷的创业故事,从个人成长到团队管理,从融资挑战到市场突破,为亚裔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灵感。



点击收听本次Panel精华的播客解读

以上解读音频由 Google NotebookLM AI生成



Q

傅强教授


我们今天齐聚一堂,探讨NUS新全球企业家在硅谷的成长之路。而今天的嘉宾阵容真正体现了全球化的特质——无论是多样的文化背景,还是丰富的跨国经验,都让这一场对话格外具有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请各位嘉宾依次介绍自己,分享他们的成长背景、如何在硅谷生存与发展,以及个人的经验和心得。



陈浩

我目前正在就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EMBA项目,所以今天在场的有很多校友和同学。我在湾区生活了大约11年,目前运营几家公司,其中包括Legend Trading,这是一家专注于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领域的公司,现在我们通常称之为Web3行业。大多数人对Legend Trading并不陌生,因为它是该领域最大的机构交易平台之一。这家公司五年前在帕洛阿尔托成立,如今我们的团队已扩展至多个国家,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巴西、韩国、南非等。我们的客户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



Shiv Shankar

我在硅谷已经生活了18年,是Squeezee的联合创始人兼CEO。我们为大学生打造了一个团购平台,帮助他们通过组团购物获得更低的价格,类似中国的拼多多,但主要面向大学生。


在此之前,我担任过雅虎的产品高级总监,负责全球2.2亿用户的通信业务,为公司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再之前,我在Sun Microsystems工作,负责参与了Java和虚拟系统的开发。



张岩

此时,我回想起在斯坦福课程中的一个特别时刻。我们的教授曾经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只能用六个词来形容你的人生,这六个词会是什么?” 这不仅是一个问题,更是对每个人生命故事的深刻总结。


对我来说,我的人生可以用这几个词概括:“ Non-Typical American Dream Chaser(非典型的美国梦追逐者)”。传统的美国梦往往是一条非常清晰的路径:毕业、找到工作、逐步晋升、建立人脉,最后在有了资源和计划之后,开创自己的事业。而我的故事,却与此截然不同。



我毕业后并没有走常规的道路,而是加入了一家国有企业工作了五年。在这期间,我逐渐意识到,我的未来似乎已经被规划好了,直至退休。但我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恰好那时,移动互联网开始迅速发展,我开始参加各种论坛,接触并建立起我的人脉网络。最终,我加入一个移动互联网公司担任产品负责人。


在公司工作期间,我们成功地建立了拥有6亿用户的产品,并有意进行全球扩展。作为全球扩展总监,我帮助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1.5亿用户。后来,我辞职,开始追逐我的“美国梦”。十年过去了,我经历了多次被裁员,但每次都挺了过来。我从零开始创建了自己的公司,经历了数次调整和转型。现在,我们专注于AI与Web 3.0领域,并刚刚完成了一轮融资。


虽然我不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追逐者,但我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始终在前行。我生存下来,并一直在奋斗。这就是我的故事。


Tim Xiong

我是硅谷的第一代移民。在搬到加利福尼亚之前,我在全球顶尖公司有着约20年的金融科技开发和生态系统指导的工作经验。大约四年前,我搬到了加利福尼亚,现在在Plug and Play工作。Plug and Play被认为是过去20年中最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一,也是在硅谷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平台之一。


每年,我们投资大约200个早期阶段的创业公司,而我们整个投资组合涵盖的公司超过2000家。Plug and Play通过开放式创新的模式,连接大公司与初创企业,构建了一个庞大且创新的生态系统,不仅为大型企业、也为早期创业公司提供了重要支持。



Winston Choe

我在硅谷已经有24年了。回想起2000年刚到这里的情景,正是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时刻。当时我真的不确定从亚洲搬到这里是否明智。但我依然选择了来这里,加入了一家当时成立才8个月的初创公司,专注于移动软计算。因为我希望亲身体验一下创业公司的世界。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司并没有成功, 我还是回到了企业工作。


大约15年前,我有幸成为Plug and Play的创始导师。那时候,企业加速器这种模式刚刚开始流行。我不仅作为导师帮助了很多创业者,同时自己也学会了如何真正去创业。这段时间里,我还创办了一家专注职业社交网络的公司,过程充满了乐趣与挑战。


后来,我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跨境企业加速器,致力于将亚洲和硅谷的创业公司连接起来,帮助他们在这两地间成长发展。



亚洲创业者

如何在创新之都硅谷找到立足之地?


Q

傅强教授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来自世界各地,甚至是非常远的地方,最终来到了硅谷。那么,你们觉得硅谷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作为亚洲创业者,你们是如何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呢?



Shiv Shankar

我认为硅谷有三个关键要素:技能、心态和机遇。这里的大多数人无论是在做什么项目,可能一开始并不具备所有的技能,但他们拥有学习这些技能的心态。而硅谷之所以充满机会,是因为它对失败非常宽容,完全开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在这里,失败被视为一种学习机会,只要你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继续前进。


对于创业者或产品经理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理解失败中的学习,并找到如何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前进的路径。这里的人很容易接受这样一个理念:如果一个项目失败了,没关系,继续下一个。这不是执着于某个特定的项目,而是要为合适的人解决合适的问题。这种开放的心态让硅谷成为了创新和创业的理想之地。



Tim Xiong

硅谷是全球创新的中心。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见证了多种技术创新的崛起——从半导体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甚至现在的人工智能,所有这些技术都在这里蓬勃发展。我认为硅谷拥有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不仅仅是初创企业或大公司内部的闭环创新,还有初创企业与大公司之间的开放式创新。这种环境对创业者而言充满了机遇,因为他们可以轻松接触到风险投资。


硅谷也是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和大学的聚集地,比如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同时,这里还有一些领先的科技公司,比如谷歌和OpenAI。硅谷的文化也非常包容,鼓励年轻人才和创新者创立自己的公司,宽容失败,让大家从中学习和成长。


另外,硅谷的多元化生态系统是其另一大优势。这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和创新氛围。因此,我认为硅谷对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创新乐园。



Q

傅强教授


硅谷汇集了大学、风险投资人和创业者,这里有一种包容失败的文化。你能不能分享一下你的经历,尤其是作为Web3领域的创业者,你在追逐“美国梦”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体验?


张岩

关于“硅谷”,我可以用中文的一句古话来概括,就是“人杰地灵”。我曾向别人解释过,“人杰”指的是这里聚集了很多人才,顶尖的大学,比如斯坦福和伯克利,吸引了无数优秀的人才。而“地灵”则指的是硅谷这片有利于创业的环境。人杰和地灵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我在这里生活了十年,发现硅谷不仅适合工作和创业,还有许多令人流连的自然风光。你可以去塔霍湖 (Lake Tahoe) 滑雪,也可以去湾区 (Bay Area) 进行帆船运动,或者在各种著名的徒步线路上登山,硅谷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无论你想做什么,都能找到适合的地方。


但与此同时,硅谷的生活成本非常高,汽油、房租、生活费用都令人望而却步。这也正是驱动创业者不断前行的动力。为了维持生活、支付账单,你必须每天都充满动力地工作,不断努力。



在这里,最吸引我的还是社交网络。每天都有无数个社交活动,我的日历中总是满满当当,你必须学会选择那些对你有帮助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遇到了我的联合创始人,认识他们之后,我们开始了“创始人约会”模式,慢慢地相互了解,最终他们认同了我的激情,成为了我的创业伙伴。


硅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充满挑战,却也充满机遇和可能。


跨越文化的碰撞

硅谷创业者的挑战与机遇"


Q

傅强教授


当我们讨论硅谷时,总是提到它的开放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但这些优势往往是表象之上的东西。实际上,这里也有负面的一面——这里压力很大,生活成本极高。硅谷的每一面都有其两面性——它的多样性带来机遇,同时也意味着复杂性。我记得其中一位嘉宾也提到,作为亚洲创业者,尤其是中国创业者,你必须向市场和投资者证明你有能力吸引中国社区以外的人才,扩大你的人脉圈。这就是复杂性,这也是你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因此,我想问一下大家,你觉得亚洲创业者在硅谷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什么?



Winston Choe

许多亚洲创业者希望进入美国市场,因为他们已经在中国、新加坡或日本等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但来到硅谷后,他们常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本地的网络资源和人脉。此外,文化差异和语言问题也会带来一些困扰。


硅谷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者,竞争非常激烈。虽然这些亚洲创业者在自己所在的市场表现出色,但面对这样一个全球竞争的舞台,他们常常会对自己是否能够在这里取得成功感到不安。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我是否足够优秀,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语言障碍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硅谷,讲故事的能力非常重要,但对于很多中国创业者来说,讲述自己项目的精彩故事可能不是他们的强项。因此,这里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竞争,更是沟通能力和文化适应力的挑战。硅谷的投资者希望创业者能够清晰、引人入胜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迅速融入本地的生态系统,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顾问和投资者,是成功的关键。



我坚信硅谷对中国创业者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偏见或歧视。这里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你最好的表现或者暴露你的不足。你可以带着从亚洲市场上取得的成功来到这里,但如果你无法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故事,人们就很难理解你。硅谷不会因为你的种族、文化或技术背景而有所偏见,关键是你能否找到合适的资源和人脉,并且自信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事实上,许多亚洲的创业者已经在这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硅谷真正看重的是你的能力,而非你的背景。


Q

傅强教授


当创业者来到硅谷时,他们希望能够在这里找到发展的机会,但同时也常常感到不安,特别是在面对这个高度竞争的环境时。他们需要建立强大的团队,这不仅是硅谷的挑战,也是全球化企业的挑战。如果企业想要做大做强、走向全球化,他们必须具备全球化的团队。然而,管理一个跨文化团队并不容易,很多人因此感到困惑和压力。


有的校友甚至会因为挫折而质疑自己,觉得中国创业者是否真的能够管理跨国公司。其实,这不仅是中国创业者面临的问题,任何国家的创业者在跨文化环境下都会遇到类似的挑战。即使是美国企业家去中国,他们同样也会面对这样的难题。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跨文化团队,是每个创业者都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陈浩

我们公司的团队分布在七个国家,管理这些团队时,首先要忘掉自己的身份,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不重要。人们在乎的是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这是最关键的。雇佣当地员工也很简单,只需通过LinkedIn寻找合适的人选,面试并雇佣即可。你可以与当地的专业服务机构如法律和会计事务所合作,让他们帮助你处理具体事务。


从根本上讲,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自己不是全球化的思维,就很难建立全球化的团队。所以,首先你要具备全球视野。其次,必须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比如,中国人见面时会问“吃饭了吗?”这种问候方式在其他国家可能不理解,但这是一种表达友好的方式。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习惯。例如,我在荷兰时,同事对我不抽烟感到惊讶,而在爱尔兰,大家在完成重要会议后常常会一起去喝啤酒。因此,你需要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你。


我们公司不仅是一家科技驱动的初创企业,还是一家受监管的金融机构。为了合法合规且高效地运营全球业务,我们需要应对各国的法律法规,做充分的法律研究,雇佣强有力的法律团队,并理解每个国家的监管原则。学习这些新的知识是对当地政府、法律体系及整个社会的尊重。你必须一点一滴地逐步构建基础,才能将业务扩展到另一个国家。


Q

傅强教授


我觉得这次讨论给了我一些非常重要的启示。首先,如果你想带领一个全球化的团队,作为领导者,你自己必须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思维。这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如何真正做到全球化?刚才的发言给了一个非常好的答案——要想全球化,你必须在每个地方做到本地化。


这也是我们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不断传达给学生和校友的信息:如果你想成为全球化的领导者,那么全球化的下一步可能就是做到真正的本地化。


Shiv Shankar

在硅谷,语言障碍确实存在,但创业者的产品质量往往能弥补这一不足。优质的产品会替你发声,逐渐缩小语言的差距。讲故事需要时间,但只要产品有进展,投资人就会关注。恐惧可以通过专注于产品改进来克服。


我坚信丰富的经验是我们的优势。无论背景如何,关键在于如何高效合作。我在雅虎的创业经历让我意识到,写作是理清思路的好方法,能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彼此。理解文化差异对公司运营和产品服务至关重要,能更好地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



Tim Xiong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中国初创企业面临的挑战,但我认为,作为个人,关键在于找到你的核心优势,并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基于这一思路,我们两年前在Plug and Play发起了一个针对硅谷中国初创企业的社交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我们成功吸引了硅谷中国初创企业的关注,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投资人、其他创业者及合作伙伴交流的机会。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机会,并为个人及整个创业生态系统作出贡献。


Q

傅强教授


我们刚才讨论了多样性的优势,大家一致认为它带来了许多机会和灵感。这确实可以创造很多机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我想从一个动态的角度来探讨一下,随着时代的变化,跨文化的元素会继续成为优势吗?还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它最终可能会演变成一种负担?


Winston Choe

从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过去二三十年,亚洲和美国各自在某些领域表现领先。曾经,亚洲在移动通讯和商业模式上遥遥领先,而美国落后几步,直到这些技术逐渐引入美国市场。


今天,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美国在人工智能和深度科技基础设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硅谷的特点是它能够快速适应新兴趋势,并不断自我更新。从社交网络、云计算到人工智能,硅谷总能迅速抓住下一波技术浪潮。



全球创业者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并理解未来的投资趋势。硅谷的多样性、顶尖的大学和丰富的投资环境使其成为创业者和创新者的理想之地。不过,像新加坡和中国的部分地区也在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创新中心。


Shiv Shankar

在硅谷,变革和创新是常态。这里允许失败并鼓励你快速尝试、快速纠正。硅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帮助创业者快速成长并接受挑战。相比亚洲和欧洲,硅谷对失败的容忍度更高,这让创新得以迅速推进,创业者可以大胆尝试,无需因失败而畏缩,因为这里失败被视为进步的机会。


张岩

我记得在Stanford SEP课程学习时,一位教授问我们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他提到了时机、技术和团队。你还记得第一要素是什么吗?对,教授告诉我们是“时机”。时机意味着市场的需求、投资人的兴趣,以及人才的聚集。


Winston Choe

全球各大创新生态系统的排名中,新加坡已跻身前五。几年前,它还在第20左右,它前面是加拿大,但它逐渐超越了加拿大等其他国家,成为创新领先者之一。新加坡是如何取得这一成就的?这主要得益于其快速发展的科技生态、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强大的国际化人才储备,使其在全球创新版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Q

傅强教授


新加坡有许多成功的故事,这正是我们在这里的原因。我们也想鼓励在座的朋友们关注新加坡的机遇。



Tim Xiong

我认为,对创业者来说,宽容失败的文化至关重要。同时,跨文化思维与合作对于初创企业的成功也尤为关键。通过跨文化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创业公司制定全球战略,还能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硅谷是实现硅谷梦想的最佳场所,它提供了快速试错的环境,让你能够从他人经验中快速学习并进步。


张岩

硅谷梦,比“美国梦”更胜一筹,硅谷的机会与活力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美国梦,成为追求创新和成功的理想之地。


陈浩

我觉得我们身处硅谷非常幸运。这里的创业环境确实有很多优势,容忍失败的文化让我们能够更加大胆地去尝试。



探索与行动

在硅谷追寻全球创业的成功密码


Q

傅强教授


如果让你为那些希望在硅谷、美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创业的企业家提供最重要的建议,基于你个人的创业经历,你会给他们什么样的建议?


Winston Choe

根据我24年的创业经验,想要在创业过程中取得成功,除了作为创业者的视角,你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学习和了解商业运作。融入科研社区,了解科学家如何将技术商业化;深入大企业的创新流程,学习他们如何通过投资和收购推动增长;尝试成为天使投资人,理解投资决策的逻辑和标准。同时,不要忽视政府的支持,政府的政策和激励措施能够帮助创业者取得成功。


Tim Xiong

在硅谷的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自己的价值并融入其中。我想分享一点,硅谷大约有30%的人口是亚裔移民,但很多亚裔仍然觉得自己是少数群体。要想真正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首先要有信心,其次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然而,最重要的还是明确自己为客户、投资者和合作伙伴所提供的价值。在沟通技巧方面,真诚和一致性是建立信任的关键,这适用于你与投资者、合作伙伴和客户的互动。这就是我的心得。


张岩

人生就像站在悬崖边上,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跳出去搏一搏,要么就停滞不前。所以我的建议是:求知若愚,虚怀若谷,最重要的是保持年轻的心态。


Shiv Shankar

创业的过程中就像品尝美食,你只有不断尝试,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奥秘。我在雅虎工作了14年,深知市场需求,以及如何将创意落地实施。无论是产品的开发还是市场订阅模式,都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成功的经验。



陈浩

我的建议是:不断学习。因为我和在座的很多人有着相似的背景,我在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和产品开发方面很强,但这些远远不足以支撑一家成功的企业。所以,我走了很长一段路才成为一个合格的CEO。我想说,除了擅长的领域,你必须走出舒适区,学习新的知识,比如法律、金融、商业发展、市场营销,甚至我们今天提到的全球文化。这些都是能够带来巨大改变的。如果你一直只做擅长的事情,那你就无法有效地扩大你的业务。这就是我的建议。


傅强教授

把一切归结起来,我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如何学习,而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行动。正如很多人所说,“行动起来,别害怕失败”。我认为这是硅谷的财富,也是所有成功的秘诀。




各大音频平台/播客客户端
搜索@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
收听本次Panel完整版音频及更多商业干货内容


点击阅读新全球企业家硅谷论坛精华内容


硅谷洞察:从经验和趋势中寻找AI商业投资新机遇 | 硅谷论坛专题讨论干货总结(二)

AI大周期下的全球产业变革:AI商业应用 | 硅谷论坛专题讨论干货总结(一)


#推荐阅读#


祝贺!新加坡国立大学蝉联全球第八,亚洲第一!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今日发布

招生简章 | 新加坡国立大学2025级中文EMBA硕士学位课程,助力华人企业家实现全球梦想

新国大EMBA傅强教授2024年开学演讲:堂堂溪水出前村


END

教授观点(点击学者名字,阅读更多文章)

罗安著 武耀恒 傅强 李秀平 吕晓慧 刘其章 李彦德 程天富 柯滨 段锦泉 周宏骐 梁慧思 黄幸亮 施永丰 乌耀中 学段回顾 书单推荐

行业资讯、校友动态(点击行业,阅读更多文章)

互联网创业 法律行业 金融科技 互联网金融 创新创业 优秀企业家 元宇宙 数字化转型 新加坡投资 疫情新机遇 科技企业 餐饮服务 职业教育 铁路工程 服饰 生物科技 共享办公 财务管理 电力器材 商业银行 生态环境 数据安全 矿物能源 智库平台 企业突围与转型 东南亚新机遇 疫情防控 投资银行 健康管理 生态共享办公 豪华游艇业 元宇宙教育 新乳业发展


联系方式


电话:

+65 6601 6944  +65 6601 7753
+65 6516 8656  +65 6516 8352



 码上添加@招生小助手

了解项目详情,咨询项目申请


码上添加@国大EMBA小助手

关注最新资讯,深入学习社群


邮件:embac@nus.edu.sg


地址:

商学院中文EMBA招生办公室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NUS Business School, 15 Kent Ridge Drive, 

Singapore 119245


网站:embac.nus.edu.sg

*声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EMBA项目为国大商学院自主招生,无任何中介机构合作,无招生代理。申请人可直接联系商学院中文EMBA市场招生办公室进行咨询和申请。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申请新国大中文EMBA

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
NUS EMBA, gateway to the world.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EMBA,通往世界的窗口。新加坡国立大学1997年首开先河,全球首创中文EMBA,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全球化战略眼光的企业家、管理者和商界领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