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收听本次Panel精华的播客解读
以上解读音频由 Google NotebookLM AI生成
傅强教授
我们今天齐聚一堂,探讨NUS新全球企业家在硅谷的成长之路。而今天的嘉宾阵容真正体现了全球化的特质——无论是多样的文化背景,还是丰富的跨国经验,都让这一场对话格外具有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请各位嘉宾依次介绍自己,分享他们的成长背景、如何在硅谷生存与发展,以及个人的经验和心得。
陈浩
我目前正在就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EMBA项目,所以今天在场的有很多校友和同学。我在湾区生活了大约11年,目前运营几家公司,其中包括Legend Trading,这是一家专注于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领域的公司,现在我们通常称之为Web3行业。大多数人对Legend Trading并不陌生,因为它是该领域最大的机构交易平台之一。这家公司五年前在帕洛阿尔托成立,如今我们的团队已扩展至多个国家,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巴西、韩国、南非等。我们的客户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
Shiv Shankar
我在硅谷已经生活了18年,是Squeezee的联合创始人兼CEO。我们为大学生打造了一个团购平台,帮助他们通过组团购物获得更低的价格,类似中国的拼多多,但主要面向大学生。
在此之前,我担任过雅虎的产品高级总监,负责全球2.2亿用户的通信业务,为公司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再之前,我在Sun Microsystems工作,负责参与了Java和虚拟系统的开发。
张岩
此时,我回想起在斯坦福课程中的一个特别时刻。我们的教授曾经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只能用六个词来形容你的人生,这六个词会是什么?” 这不仅是一个问题,更是对每个人生命故事的深刻总结。
对我来说,我的人生可以用这几个词概括:“ Non-Typical American Dream Chaser(非典型的美国梦追逐者)”。传统的美国梦往往是一条非常清晰的路径:毕业、找到工作、逐步晋升、建立人脉,最后在有了资源和计划之后,开创自己的事业。而我的故事,却与此截然不同。
我毕业后并没有走常规的道路,而是加入了一家国有企业工作了五年。在这期间,我逐渐意识到,我的未来似乎已经被规划好了,直至退休。但我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恰好那时,移动互联网开始迅速发展,我开始参加各种论坛,接触并建立起我的人脉网络。最终,我加入一个移动互联网公司担任产品负责人。
在公司工作期间,我们成功地建立了拥有6亿用户的产品,并有意进行全球扩展。作为全球扩展总监,我帮助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1.5亿用户。后来,我辞职,开始追逐我的“美国梦”。十年过去了,我经历了多次被裁员,但每次都挺了过来。我从零开始创建了自己的公司,经历了数次调整和转型。现在,我们专注于AI与Web 3.0领域,并刚刚完成了一轮融资。
虽然我不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追逐者,但我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始终在前行。我生存下来,并一直在奋斗。这就是我的故事。
Tim Xiong
我是硅谷的第一代移民。在搬到加利福尼亚之前,我在全球顶尖公司有着约20年的金融科技开发和生态系统指导的工作经验。大约四年前,我搬到了加利福尼亚,现在在Plug and Play工作。Plug and Play被认为是过去20年中最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一,也是在硅谷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平台之一。
每年,我们投资大约200个早期阶段的创业公司,而我们整个投资组合涵盖的公司超过2000家。Plug and Play通过开放式创新的模式,连接大公司与初创企业,构建了一个庞大且创新的生态系统,不仅为大型企业、也为早期创业公司提供了重要支持。
Winston Choe
我在硅谷已经有24年了。回想起2000年刚到这里的情景,正是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时刻。当时我真的不确定从亚洲搬到这里是否明智。但我依然选择了来这里,加入了一家当时成立才8个月的初创公司,专注于移动软计算。因为我希望亲身体验一下创业公司的世界。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司并没有成功, 我还是回到了企业工作。
大约15年前,我有幸成为Plug and Play的创始导师。那时候,企业加速器这种模式刚刚开始流行。我不仅作为导师帮助了很多创业者,同时自己也学会了如何真正去创业。这段时间里,我还创办了一家专注职业社交网络的公司,过程充满了乐趣与挑战。
后来,我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跨境企业加速器,致力于将亚洲和硅谷的创业公司连接起来,帮助他们在这两地间成长发展。
亚洲创业者
如何在创新之都硅谷找到立足之地?
傅强教授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来自世界各地,甚至是非常远的地方,最终来到了硅谷。那么,你们觉得硅谷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作为亚洲创业者,你们是如何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呢?
Shiv Shankar
我认为硅谷有三个关键要素:技能、心态和机遇。这里的大多数人无论是在做什么项目,可能一开始并不具备所有的技能,但他们拥有学习这些技能的心态。而硅谷之所以充满机会,是因为它对失败非常宽容,完全开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在这里,失败被视为一种学习机会,只要你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继续前进。
对于创业者或产品经理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理解失败中的学习,并找到如何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前进的路径。这里的人很容易接受这样一个理念:如果一个项目失败了,没关系,继续下一个。这不是执着于某个特定的项目,而是要为合适的人解决合适的问题。这种开放的心态让硅谷成为了创新和创业的理想之地。
Tim Xiong
硅谷是全球创新的中心。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见证了多种技术创新的崛起——从半导体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甚至现在的人工智能,所有这些技术都在这里蓬勃发展。我认为硅谷拥有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不仅仅是初创企业或大公司内部的闭环创新,还有初创企业与大公司之间的开放式创新。这种环境对创业者而言充满了机遇,因为他们可以轻松接触到风险投资。
硅谷也是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和大学的聚集地,比如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同时,这里还有一些领先的科技公司,比如谷歌和OpenAI。硅谷的文化也非常包容,鼓励年轻人才和创新者创立自己的公司,宽容失败,让大家从中学习和成长。
另外,硅谷的多元化生态系统是其另一大优势。这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和创新氛围。因此,我认为硅谷对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创新乐园。
傅强教授
硅谷汇集了大学、风险投资人和创业者,这里有一种包容失败的文化。你能不能分享一下你的经历,尤其是作为Web3领域的创业者,你在追逐“美国梦”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体验?
张岩
关于“硅谷”,我可以用中文的一句古话来概括,就是“人杰地灵”。我曾向别人解释过,“人杰”指的是这里聚集了很多人才,顶尖的大学,比如斯坦福和伯克利,吸引了无数优秀的人才。而“地灵”则指的是硅谷这片有利于创业的环境。人杰和地灵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我在这里生活了十年,发现硅谷不仅适合工作和创业,还有许多令人流连的自然风光。你可以去塔霍湖 (Lake Tahoe) 滑雪,也可以去湾区 (Bay Area) 进行帆船运动,或者在各种著名的徒步线路上登山,硅谷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无论你想做什么,都能找到适合的地方。
但与此同时,硅谷的生活成本非常高,汽油、房租、生活费用都令人望而却步。这也正是驱动创业者不断前行的动力。为了维持生活、支付账单,你必须每天都充满动力地工作,不断努力。
在这里,最吸引我的还是社交网络。每天都有无数个社交活动,我的日历中总是满满当当,你必须学会选择那些对你有帮助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遇到了我的联合创始人,认识他们之后,我们开始了“创始人约会”模式,慢慢地相互了解,最终他们认同了我的激情,成为了我的创业伙伴。
硅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充满挑战,却也充满机遇和可能。
跨越文化的碰撞
硅谷创业者的挑战与机遇"
傅强教授
当我们讨论硅谷时,总是提到它的开放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但这些优势往往是表象之上的东西。实际上,这里也有负面的一面——这里压力很大,生活成本极高。硅谷的每一面都有其两面性——它的多样性带来机遇,同时也意味着复杂性。我记得其中一位嘉宾也提到,作为亚洲创业者,尤其是中国创业者,你必须向市场和投资者证明你有能力吸引中国社区以外的人才,扩大你的人脉圈。这就是复杂性,这也是你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因此,我想问一下大家,你觉得亚洲创业者在硅谷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什么?
Winston Choe
许多亚洲创业者希望进入美国市场,因为他们已经在中国、新加坡或日本等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但来到硅谷后,他们常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本地的网络资源和人脉。此外,文化差异和语言问题也会带来一些困扰。
硅谷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者,竞争非常激烈。虽然这些亚洲创业者在自己所在的市场表现出色,但面对这样一个全球竞争的舞台,他们常常会对自己是否能够在这里取得成功感到不安。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我是否足够优秀,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语言障碍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硅谷,讲故事的能力非常重要,但对于很多中国创业者来说,讲述自己项目的精彩故事可能不是他们的强项。因此,这里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竞争,更是沟通能力和文化适应力的挑战。硅谷的投资者希望创业者能够清晰、引人入胜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迅速融入本地的生态系统,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顾问和投资者,是成功的关键。
我坚信硅谷对中国创业者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偏见或歧视。这里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你最好的表现或者暴露你的不足。你可以带着从亚洲市场上取得的成功来到这里,但如果你无法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故事,人们就很难理解你。硅谷不会因为你的种族、文化或技术背景而有所偏见,关键是你能否找到合适的资源和人脉,并且自信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事实上,许多亚洲的创业者已经在这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硅谷真正看重的是你的能力,而非你的背景。
傅强教授
当创业者来到硅谷时,他们希望能够在这里找到发展的机会,但同时也常常感到不安,特别是在面对这个高度竞争的环境时。他们需要建立强大的团队,这不仅是硅谷的挑战,也是全球化企业的挑战。如果企业想要做大做强、走向全球化,他们必须具备全球化的团队。然而,管理一个跨文化团队并不容易,很多人因此感到困惑和压力。
有的校友甚至会因为挫折而质疑自己,觉得中国创业者是否真的能够管理跨国公司。其实,这不仅是中国创业者面临的问题,任何国家的创业者在跨文化环境下都会遇到类似的挑战。即使是美国企业家去中国,他们同样也会面对这样的难题。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跨文化团队,是每个创业者都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陈浩
我们公司的团队分布在七个国家,管理这些团队时,首先要忘掉自己的身份,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不重要。人们在乎的是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这是最关键的。雇佣当地员工也很简单,只需通过LinkedIn寻找合适的人选,面试并雇佣即可。你可以与当地的专业服务机构如法律和会计事务所合作,让他们帮助你处理具体事务。
从根本上讲,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自己不是全球化的思维,就很难建立全球化的团队。所以,首先你要具备全球视野。其次,必须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比如,中国人见面时会问“吃饭了吗?”这种问候方式在其他国家可能不理解,但这是一种表达友好的方式。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习惯。例如,我在荷兰时,同事对我不抽烟感到惊讶,而在爱尔兰,大家在完成重要会议后常常会一起去喝啤酒。因此,你需要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你。
我们公司不仅是一家科技驱动的初创企业,还是一家受监管的金融机构。为了合法合规且高效地运营全球业务,我们需要应对各国的法律法规,做充分的法律研究,雇佣强有力的法律团队,并理解每个国家的监管原则。学习这些新的知识是对当地政府、法律体系及整个社会的尊重。你必须一点一滴地逐步构建基础,才能将业务扩展到另一个国家。
傅强教授
我觉得这次讨论给了我一些非常重要的启示。首先,如果你想带领一个全球化的团队,作为领导者,你自己必须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思维。这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如何真正做到全球化?刚才的发言给了一个非常好的答案——要想全球化,你必须在每个地方做到本地化。
这也是我们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不断传达给学生和校友的信息:如果你想成为全球化的领导者,那么全球化的下一步可能就是做到真正的本地化。
Shiv Shankar
在硅谷,语言障碍确实存在,但创业者的产品质量往往能弥补这一不足。优质的产品会替你发声,逐渐缩小语言的差距。讲故事需要时间,但只要产品有进展,投资人就会关注。恐惧可以通过专注于产品改进来克服。
我坚信丰富的经验是我们的优势。无论背景如何,关键在于如何高效合作。我在雅虎的创业经历让我意识到,写作是理清思路的好方法,能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彼此。理解文化差异对公司运营和产品服务至关重要,能更好地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
Tim Xiong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中国初创企业面临的挑战,但我认为,作为个人,关键在于找到你的核心优势,并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基于这一思路,我们两年前在Plug and Play发起了一个针对硅谷中国初创企业的社交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我们成功吸引了硅谷中国初创企业的关注,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投资人、其他创业者及合作伙伴交流的机会。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机会,并为个人及整个创业生态系统作出贡献。
傅强教授
我们刚才讨论了多样性的优势,大家一致认为它带来了许多机会和灵感。这确实可以创造很多机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我想从一个动态的角度来探讨一下,随着时代的变化,跨文化的元素会继续成为优势吗?还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它最终可能会演变成一种负担?
Winston Choe
从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过去二三十年,亚洲和美国各自在某些领域表现领先。曾经,亚洲在移动通讯和商业模式上遥遥领先,而美国落后几步,直到这些技术逐渐引入美国市场。
今天,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美国在人工智能和深度科技基础设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硅谷的特点是它能够快速适应新兴趋势,并不断自我更新。从社交网络、云计算到人工智能,硅谷总能迅速抓住下一波技术浪潮。
全球创业者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并理解未来的投资趋势。硅谷的多样性、顶尖的大学和丰富的投资环境使其成为创业者和创新者的理想之地。不过,像新加坡和中国的部分地区也在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创新中心。
Shiv Shankar
在硅谷,变革和创新是常态。这里允许失败并鼓励你快速尝试、快速纠正。硅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帮助创业者快速成长并接受挑战。相比亚洲和欧洲,硅谷对失败的容忍度更高,这让创新得以迅速推进,创业者可以大胆尝试,无需因失败而畏缩,因为这里失败被视为进步的机会。
张岩
我记得在Stanford SEP课程学习时,一位教授问我们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他提到了时机、技术和团队。你还记得第一要素是什么吗?对,教授告诉我们是“时机”。时机意味着市场的需求、投资人的兴趣,以及人才的聚集。
Winston Choe
全球各大创新生态系统的排名中,新加坡已跻身前五。几年前,它还在第20左右,它前面是加拿大,但它逐渐超越了加拿大等其他国家,成为创新领先者之一。新加坡是如何取得这一成就的?这主要得益于其快速发展的科技生态、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强大的国际化人才储备,使其在全球创新版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傅强教授
新加坡有许多成功的故事,这正是我们在这里的原因。我们也想鼓励在座的朋友们关注新加坡的机遇。
Tim Xiong
我认为,对创业者来说,宽容失败的文化至关重要。同时,跨文化思维与合作对于初创企业的成功也尤为关键。通过跨文化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创业公司制定全球战略,还能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硅谷是实现硅谷梦想的最佳场所,它提供了快速试错的环境,让你能够从他人经验中快速学习并进步。
张岩
硅谷梦,比“美国梦”更胜一筹,硅谷的机会与活力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美国梦,成为追求创新和成功的理想之地。
陈浩
我觉得我们身处硅谷非常幸运。这里的创业环境确实有很多优势,容忍失败的文化让我们能够更加大胆地去尝试。
探索与行动
在硅谷追寻全球创业的成功密码
傅强教授
如果让你为那些希望在硅谷、美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创业的企业家提供最重要的建议,基于你个人的创业经历,你会给他们什么样的建议?
Winston Choe
根据我24年的创业经验,想要在创业过程中取得成功,除了作为创业者的视角,你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学习和了解商业运作。融入科研社区,了解科学家如何将技术商业化;深入大企业的创新流程,学习他们如何通过投资和收购推动增长;尝试成为天使投资人,理解投资决策的逻辑和标准。同时,不要忽视政府的支持,政府的政策和激励措施能够帮助创业者取得成功。
Tim Xiong
在硅谷的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自己的价值并融入其中。我想分享一点,硅谷大约有30%的人口是亚裔移民,但很多亚裔仍然觉得自己是少数群体。要想真正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首先要有信心,其次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然而,最重要的还是明确自己为客户、投资者和合作伙伴所提供的价值。在沟通技巧方面,真诚和一致性是建立信任的关键,这适用于你与投资者、合作伙伴和客户的互动。这就是我的心得。
张岩
人生就像站在悬崖边上,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跳出去搏一搏,要么就停滞不前。所以我的建议是:求知若愚,虚怀若谷,最重要的是保持年轻的心态。
Shiv Shankar
创业的过程中就像品尝美食,你只有不断尝试,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奥秘。我在雅虎工作了14年,深知市场需求,以及如何将创意落地实施。无论是产品的开发还是市场订阅模式,都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成功的经验。
陈浩
我的建议是:不断学习。因为我和在座的很多人有着相似的背景,我在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和产品开发方面很强,但这些远远不足以支撑一家成功的企业。所以,我走了很长一段路才成为一个合格的CEO。我想说,除了擅长的领域,你必须走出舒适区,学习新的知识,比如法律、金融、商业发展、市场营销,甚至我们今天提到的全球文化。这些都是能够带来巨大改变的。如果你一直只做擅长的事情,那你就无法有效地扩大你的业务。这就是我的建议。
傅强教授
把一切归结起来,我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如何学习,而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行动。正如很多人所说,“行动起来,别害怕失败”。我认为这是硅谷的财富,也是所有成功的秘诀。
▼
点击阅读新全球企业家硅谷论坛精华内容
硅谷洞察:从经验和趋势中寻找AI商业投资新机遇 | 硅谷论坛专题讨论干货总结(二)
AI大周期下的全球产业变革:AI商业应用 | 硅谷论坛专题讨论干货总结(一)
#推荐阅读#
祝贺!新加坡国立大学蝉联全球第八,亚洲第一!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今日发布
招生简章 | 新加坡国立大学2025级中文EMBA硕士学位课程,助力华人企业家实现全球梦想
新国大EMBA傅强教授2024年开学演讲:堂堂溪水出前村
教授观点(点击学者名字,阅读更多文章)
罗安著 | 武耀恒 | 傅强 | 李秀平 | 吕晓慧 | 刘其章 | 李彦德 | 程天富 | 柯滨 | 段锦泉 | 周宏骐 | 梁慧思 | 黄幸亮 | 施永丰 | 乌耀中 | 学段回顾 | 书单推荐
行业资讯、校友动态(点击行业,阅读更多文章)
互联网创业 | 法律行业 | 金融科技 | 互联网金融 | 创新创业 | 优秀企业家 | 元宇宙 | 数字化转型 | 新加坡投资 | 疫情新机遇 | 科技企业 | 餐饮服务 | 职业教育 | 铁路工程 | 服饰 | 生物科技 | 共享办公 | 财务管理 | 电力器材 | 商业银行 | 生态环境 | 数据安全 | 矿物能源 | 智库平台 | 企业突围与转型 | 东南亚新机遇 | 疫情防控 | 投资银行 | 健康管理 | 生态共享办公 | 豪华游艇业 | 元宇宙教育 | 新乳业发展
联系方式
电话:
+65 6601 6944 +65 6601 7753
+65 6516 8656 +65 6516 8352
了解项目详情,咨询项目申请
关注最新资讯,深入学习社群
邮件:embac@nus.edu.sg
地址:
商学院中文EMBA招生办公室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NUS Business School, 15 Kent Ridge Drive,
Singapore 119245
网站:embac.nus.edu.sg
*声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EMBA项目为国大商学院自主招生,无任何中介机构合作,无招生代理。申请人可直接联系商学院中文EMBA市场招生办公室进行咨询和申请。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申请新国大中文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