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企业家分享 | Arvin Sun:硅谷精神与宠物AI的新机遇

学术   2024-12-04 12:03   新加坡  


企业家简介

Arvin Sun

Traini创始人兼CEO

全球首个宠物共情AI对话平台

创始人



01

个人背景与创业经历


2018年,我前往美国并加入了一家专注于亚洲餐外卖的平台公司Chowbus,成功参与了超过1亿美金的融资。我们的业务涵盖外卖配送和餐饮SaaS解决方案,包括点餐POS机的开发与运营。


在工作中,我注意到一个特别现象:许多女性用户会请司机代买狗粮。这启发了我对宠物服务市场的关注。为此,我在洛杉矶对超过2200名用户进行了调研,发现76%的宠物主在养狗过程中面临行为矫正与沟通的问题。这让我看到,通过社区化服务帮助宠物主人,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尽管这一项目因疫情推迟,但2021年宠物收养率激增让我感受到时机的紧迫性。同年年底,我离职创立了Traini,专注于宠物行为翻译与互动技术。目前,我主要负责产品开发与运营管理,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深耕这一领域。


我们的公司位于硅谷,靠近斯坦福大学。由于没有固定办公室,我们的团队几乎每天都在斯坦福校园内工作,这样的环境充满活力,也让我对创新有了更深体会。




人宠互动:沟通的科学与实践



我们专注于“人宠互动”,致力于帮助宠物主人与宠物实现更精准的行为理解与沟通。数据显示,美国有84%的宠物主人每天与宠物交流,但目前市场缺乏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基于多模态技术,我们以视频为主要训练数据,通过标注宠物的行为、表情及情绪,构建了专属的宠物行为识别模型,并结合语音交互模块提升效果。我们的研究以科学为基础,参考了MIT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发现,包括:


1

面部表情相似性:

宠物的面部表情变化与人类高度相似,可作为情绪识别的重要依据。

2

多样化情感表达:

狗有约20种情绪,猫有约15种,情感表达与人类相似。


尽管技术上仍有挑战,我们始终以科学为依托,致力于推动人宠互动技术的发展,构建更紧密的人宠情感纽带。





双向翻译与端侧模型的未来趋势



我们目前已实现人宠之间的双向翻译,但从人类语言到宠物行为的翻译仍存在技术挑战。为此,我们采用了数据量约3,000万的端侧小型模型,以契合AI由“大而全”向“小而精”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超大模型的开发因成本高、难度大而逐渐受到限制,行业开始聚焦于特定领域的小型专业化模型。例如,OpenAI推出的小型模型更适合在设备端运行,兼具高效性和低功耗,成为AI硬件时代的重要方向。


端侧模型不仅提升了效率,也为创业者探索更具针对性的应用场景带来了新机遇。




专业级垂直小模型与原生AI应用的探索



作为一个专业级的垂直领域小模型开发者,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端侧实现高效运行,并探索原生AI应用的发展路径。目前,我们的模型运行效率较高,用户在手机端下载后,可以直接利用手机的CPU进行运算,而无需依赖外部服务器。这种设计既降低了硬件需求,又避免了因语音或其他数据往返处理而产生的延迟问题,从而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


我们选择构建端侧小模型,除了技术效率的考量外,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定义和实现“原生AI应用”。现阶段,AI技术在某些领域已然超越了当下的使用场景,然而AI应用并未迎来爆发式增长。我个人认为,这并非因为大模型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这些能力尚未被充分发挥,未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原生AI应用的思考




“什么是原生AI应用?”这是我们持续思考的问题。当前,许多AI应用仍停留在增强移动互联网工具的层面,例如各类工具类产品,虽然便利,但距离人们期待中的“原生AI”尚有差距。


所谓“原生”,我认为是一种能够将抽象技术转化为具象产品的能力。


以我们的项目为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系统性地解读宠物的行为并将其翻译为人类可以理解的语言,是几乎无法实现的。原因在于,当时没有足够的技术手段对视频数据进行全面标注和系统分析。然而,随着多模态技术的成熟,例如ChatGPT-4所展现的路径突破,这一挑战得以迎刃而解。尽管依然复杂,但我们看到了可行性,并能够开始深耕这一垂直领域。



小模型与商业模式的结合



专业小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应用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在AI时代,To B(企业)与To C(消费者)的界限逐渐模糊。例如,OpenAI通过ChatGPT在C端用户中收集数据,反过来优化API性能,使API调用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在我们领域,数据采集和处理成本高,但通过C端用户的使用,我们可以构建深厚的壁垒,并为B端输出API或解决方案。这种C to B模式利用C端数据推动B端优化,有望成为AI原生应用的重要形态。



多模态训练与AI模型的实际应用



我们目前支持三种模态:声音、照片和视频。在模型训练阶段,我们主要依赖视频数据,通过系统化的数据标注,对宠物的行为进行全面分析。例如,标注宠物的叫声、耳朵是否竖起、尾巴的动作、是否摇头或微笑等。同时,我们还会综合考虑诸如眼神、环境因素、年龄、体型、健康状况、是否接受过训练,以及品种和地域的差异等特性。这些细致的数据标注为后续模型的训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升交互体验,我们研发了一个名为**PPI (Pet-Behavior Interaction) **的模型,专注于宠物行为的交互分析。同时,在其他领域的模型训练中,我们也引入了语音输出(如TTS)及端到端的模型优化。目前,我们的数据量已超过100万条,虽然数据规模尚不算大,但通过模型的交叉验证,已达到81.5%的准确率,能够有效翻译宠物行为。



技术选择与神经网络的价值



当前AI领域,Transformer架构广受追捧,这种追求生成式或创作能力的趋势,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一些基础技术的忽视。例如,神经网络作为AI的基础技术,仍然能够高效地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并在某些领域具备更高的性价比。结合大模型的优化,神经网络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显著提升效果。然而,能够真正深入理解并用好神经网络的团队并不多,这也为我们在技术深耕上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未来商业模式的探索



在商业化方面,我们正在探索多个方向,特别是结合C to B模式的创新应用。例如:


智能穿戴设备

我们计划推出智能项圈、宠物翻译器、智能机器人、智能摄像头等设备,用于识别和翻译宠物行为。此外,当前炙手可热的智能眼镜也为宠物交互场景带来了新机会。Meta等公司已在通用领域推出了智能眼镜,而当这些眼镜与宠物互动时,搭载我们的模型即可实现对宠物行为的实时识别和翻译。例如,通过耳机实时传输狗狗行为信息,为用户提供无缝的互动体验。

品牌与行业合作

我们的模型还可以赋能宠物品牌、宠物医院等行业客户。例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数据,开发类似智能客服的工具,将其嵌入品牌官网中,用以提升用户体验,或直接输出行为翻译解决方案,为B端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02

宠物市场规模与增长


近年来,全球宠物市场增长迅速。以美国为例,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910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510亿至1,5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9%。在这一市场中,宠物行为翻译及相关服务的规模约为25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



区域市场特点



北美和欧洲合计拥有约1.6亿只狗,其中美国有超过9,000万只狗,7,000万个养狗家庭,渗透率超过75%。此外,新兴市场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尼日利亚是全球宠物狗数量第三的国家,仅次于韩国和越南。尼日利亚的中产阶级在消费观念上与东亚类似,推崇优婚优育、晚婚晚育,同时愿意为宠物提供高质量的情感陪伴。这种情感溢价驱动了消费者对个性化服务和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美国宠物市场的抗周期特性



美国宠物市场的另一大特点是强大的“穿越周期”能力。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宠物消费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从图表可以看出,绿色曲线表示宠物消费增长率,蓝色曲线为美国GDP增长率。在经济低迷时期,宠物消费的增长率通常是GDP增长率的2至4倍,仅在少数情况下略低。这种特性吸引了大量PE机构投资宠物行业,例如狗粮、宠物品牌等。


美国的GDP长期保持每年2%至4%的稳定增长,而宠物消费的增长则表现出更强劲的稳定性。这一特点不仅反映了宠物作为情感陪伴角色的特殊地位,也展示了其市场抗风险能力的巨大潜力。



03

硅谷创业观察


作为一名早期创业者,我想分享一些在硅谷创业的心得:



硅谷位于加州湾区,从金门大桥到南湾的斯坦福大学,再到东湾的工业地带,是全球科技创新的核心。旧金山聚集了大量互联网、AI及Web3企业,而南湾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包括Palo Alto等城市,吸引了众多高净值人群和顶尖科技公司如Google和苹果。东湾则以工业制造为主,特斯拉工厂便坐落于此。




硅谷的车库文化与产业特点



硅谷以其独特的“车库文化”闻名,孕育了无数科技创新企业。南湾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包括Palo Alto、Los Gatos和Atherton等城市,吸引了大量高净值人群及科技公司,如Google和苹果。东湾则以工业为主,特斯拉工厂便位于此。


硅谷是全球科技产业的核心,每年创造约540万个工作岗位,实现2,700亿美元的全球收益,主要集中在半导体和SaaS领域。这里的创业者从第一天起便站在全球市场的起点,融入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



硅谷的“车库文化”是创业精神的象征。许多创业者因资金有限而选择从车库起步,最终成就伟大的企业。一个经典的故事是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的创业经历。起初,他与女友(现任妻子)在创业时没有资金租办公室,女友的母亲慷慨地将自家后院的车库借给他们使用,谷歌便从这里起步,最终成为全球科技巨头。



类似的例子还有苹果的乔布斯和惠普的创始人,他们都从车库开始创业。成功之后,这些公司纷纷走出车库,进驻硅谷核心地段,例如下图中著名的165 University Avenue,这里见证了许多硅谷传奇的延续。




硅谷知名孵化器的故事



在斯坦福大学附近的University Avenue上,有一个地址165号,被称为“Lucky Office”。这座办公室隶属于Plug and Play,这家公司由伊朗十大富裕家族之一创建。伊朗革命后,这个家族迁至美国,通过卖地毯和矿泉水积累了财富,后来转向创业孵化领域。


谷歌的创业故事便与Plug and Play息息相关。当年,谷歌团队因资金紧张无法支付租金,Plug and Play选择以房租换股份,并追加投资20万美元,这笔投资为日后谷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此后,他们以类似的方式孵化了PayPal(埃隆·马斯克曾是创始团队成员)和Logitech等知名企业。


Plug and Play的运营模式独特,不仅孵化初创企业,还从大型公司收取费用以支持创新。这种“孵化+投资”的模式吸引了全球关注。硅谷的孵化器文化与VC文化密切相关,VC以资金支持初创企业,并通过严谨筛选和慷慨投资(如第一笔投资15万美元换取7%股权)培育出如Stripe和Airbnb等成功企业。


此外,硅谷推崇原创文化,鄙视抄袭。这种文化保护了原创者的利益,同时也推动了收购文化的盛行。大公司愿意通过收购获得创新,而非简单复制,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创业生态。



美国科技投资与Sand Hill Road的传奇



美国有60%的科技投资流向硅谷,而硅谷的投资核心地带便是著名的Sand Hill Road。这条仅几公里长的街道,聚集了全球最知名的风投机构,是无数创业者的梦想之地。然而,想要轻松敲开这些VC的大门并不容易,即便住在附近也未必有优势。



更有趣的是,硅谷的投资文化中存在一些独特的现象,例如有VC明确表示只投资从Sand Hill Road骑自行车一小时内可以到达的公司。这一选择虽看似苛刻,但也说明了该区域内创业公司的密集程度和成长潜力——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已经足够孕育出众多独角兽企业。



关于Native AI创业的思考



今天AI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过去40年全人类科学家努力积累的成果。无论是OpenAI还是其他前沿技术,都是站在过去科研基础上的延续与突破。未来新的技术周期在哪里尚未可知,这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关于原生AI (Native AI),一个核心特质是从一开始便完全基于AI技术构建,而非仅对现有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简单增强。那些看起来“不靠谱”的想法,往往可能正是原生AI应用的雏形。类似20年前移动互联网兴起时,许多被质疑的点子最终成长为主流应用。在今天的AI领域,那些没有经验束缚、天马行空的年轻人或许会更具优势。


然而,创业成功不仅依赖想法,更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包括融资、产品开发、市场运营等完整的管理能力。以AI创业的效率来看,与SaaS相比,从获得100万美元收入所需的时间从15个月缩短到11个月,虽然加速明显,但依然处于发展初期。


当前,距离大语言模型 (LLM) 技术的爆发仅一年多,尚未到两年时间。相比于移动互联网20年的发展周期,AI仍处在“养鸡下蛋”的阶段,突破需要时间和耐心。




硅谷关于技术路径的争论



在硅谷,关于大模型技术路径的讨论非常热烈。Meta首席科学家杨立昆提出,大模型的生成内容虽然语法正确,但并不一定逻辑正确。同时,他也指出,大模型的功耗极高且运行效率低下。目前的LLM模型采用串联式处理,即“先做一步再做下一步”,这与人类大脑的并行处理能力有很大不同。人脑可以同时使用左右脑以及多个功能区域,如语言、推理和艺术等,而这正是当前AI技术难以企及的地方。



相比之下,人类思考时的能耗仅约20瓦,而大模型的能耗要求却远高于此,甚至需要借助核能或光能电站支持。一位俄裔科学家认为,现有的大模型架构可能并不是最优解,但新的技术路径目前仍未知。未来是否会出现更高效的架构,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的问题。



关于LLM与具身智能的思考



LLM(大语言模型)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数学对空间的建模与理解。在硅谷,关于大模型的发展,有一种观点认为,通用数据已经接近耗尽,这也是大模型升级速度放缓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尤其是视觉理解方面,依然有巨大潜力未被开发。



例如,斯坦福大学的李飞飞教授致力于研究空间智能和数据采集,而硅谷许多具身机器人公司也正在填补这一数据空白。一些创业者正专注于相关技术,如采集高精度数据的五指机器人或仿生系统。这与自动驾驶的发展类似,当前技术趋势从传统的数据标注转向直接识别和仿生推理,以加速技术落地。


硅谷对这一方向的探索还在继续,这一领域既需要技术突破,也需要时间积累。


04

AI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对比及

硬件发展思考


AI与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尚未形成独立的阵地。在PC时代有Windows操作系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iPhone和安卓系统,这些基础设施孕育了LBS、移动支付等技术,并推动了APP生态的繁荣。然而,当下的AI时代并没有特有的硬件载体或操作系统,LLM更像一个“通用型工具”,可以在PC、手机等多平台兼容。这也意味着,AI可能更多是在现有基础上增强,而非构建独立生态。




AI硬件的机会



AI硬件有两大可能方向:



操作系统创新

主流手机厂商如苹果、三星、小米等或将通过优化现有OS系统,实现AI硬件的重塑。例如,Apple Intelligence已开始在iOS中整合AI能力。


场景化硬件

在特定场景下,手机无法替代的硬件有机会崛起。例如,面向宠物的智能项圈、陪伴机器人等垂直领域的交互式硬件。此外,贴合手机功能的“附加硬件”,如录音机Plaud等,也有一定市场潜力。




端侧模型的未来



端侧模型被视为AI硬件的重要突破口。未来的AI应用可能以“大模型+多小模型”的形式在端侧运行,这对计算芯片的效率与功耗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各大手机厂商也在朝着这一方向布局。



关于AI应用创业的机会



在硅谷创业,我深刻感受到,成功的关键在于“Think big, do small”。无论是初次创业还是连续创业,想法需要足够宏大,但行动必须脚踏实地。很多创业者因为缺乏资源支撑,在试图做“大项目”时陷入困境,这一点值得警醒。


我的创业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以下两点尤为重要:



归零心态

时刻关注用户需求,深入一线与用户交流,而非只专注于宏大的蓝图。


差异化创新

在硅谷,成功往往源于“想得不同、做得不同”。不仅要有创新的思路,更要以全球化的视角推进项目发展。




关于AI硬件与硅谷创业模式的思考



当前许多人认为华人在AI硬件创业中有供应链和工程师优势,但这并不等同于华人创业者的成功基础。硬件的创新壁垒相对较低,OEM工厂可被轻易复制,真正的挑战在于两点:第一,软件交互能力的提升;第二,对用户场景和需求的深刻理解。缺乏市场洞察和多元渠道,仅依赖单一平台如亚马逊,将使价格战成为唯一竞争手段,难以真正立足。


在硅谷,创业的“卷”与国内大不相同。硅谷强调创新与效率,而非单纯依靠加班时长。通过提升组织效率与资源整合能力,创业者能够在兼顾生活的同时,打造全球化的创新产品。相比国内创业的“苦哈哈”模式,硅谷更关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相信这样的模式同样可以创造独角兽企业。



此外,今天的创业环境也更为复杂。过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团队成员无需阅读学术论文即可推动项目,而在AI时代,科学家范式逐渐取代工程师范式。了解技术背后的理论与模型原理已成为必要,这对团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硅谷创业者也越来越倾向于小团队模式,依靠少数精干成员创造出高价值的企业。一些团队仅有10人左右,却能实现上亿美元估值。团队的核心在于“相信所以看得见”,而员工则需要“看得见所以相信”,这也是打造优秀团队的重要基石。




硅谷的“大厂文化”



硅谷如今流行一种“大厂文化”,呈现出一些独特但备受争议的现象。比如,谷歌要求员工每周到办公室工作三天,其余时间居家办公。然而,许多办公室的空置率仍然很高,因为部分员工只是打个卡就走,这被戏称为“Coffee Badge文化”。此外,居家办公让“悄悄休假”变得常见,员工以会议冲突为借口消极参与。


另一个现象是“兼职创业”。一些员工在完成基础工作后,将时间投入到自己的创业项目中,虽然降低了个人风险,但往往导致两边都难以做好。相比之下,马斯克裁掉推特近70%的员工却对运营影响不大,但像谷歌和Meta这样的公司难以效仿,因为它们仍然需要维持现有的庞大团队。




如何定义产品



史蒂夫·乔布斯曾说过,用户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你提供给他们的产品,便是他们的需求,你需要去引导和教育他们。因此,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也进行了用户市场调研,但这只能作为参考。如果完全依赖市场和用户调研来开发产品,可能会失败。用户通常只会在已有的选项中选择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案,而非最公平的选择。



那么,如何定义产品?我认为,定义产品就是满足用户最小需求的微积分。




问答环节



Q1

除了您提到的“愿意干脏活”和“对市场与客户的深刻理解”,您觉得华人在硅谷创业还有哪些优势?在硅谷的创新文化中,华人创业者如何更容易成功?


Arvin Sun

移动互联网时代,硅谷的华人创业者被认为在运营型项目中优势明显,比如外卖、杂货配送、共享滑板车等重运营领域,依靠强大的执行力和经验取得成功。然而,在AI时代,重运营模式并不适用,当前更注重技术创新和团队组织能力。华人创业者仍具备一些重要优势:



丰富的运营经验

许多华人创业者在中国市场积累了大量经验,有些可以平移到硅谷创业中。


高执行力

华人擅长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通过努力逐步突破创业障碍。


不过,华人在硅谷创业也面临文化和管理上的挑战。首先,美国的职场文化与国内差异较大,比如员工下班后不加班、不回邮件,文化协同较难。此外,美国严格的劳动法规和工会制度对管理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对于初次创业的华人,我建议先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熟悉文化和规则后再开始创业,这样能更好地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创业。


总之,在硅谷成功创业需要综合能力,包括对文化的适应力、对法律的理解以及团队管理的能力。如果具备这些能力,华人创业者完全有机会在硅谷的创新环境中取得成功。


Q2

在您的分享中提到,在硅谷创业过程中,面对员工不回复邮件、不接电话的情况,您是如何应对的?如果换个角度,从您现在的经验来看,假如要在新加坡建立一个成功的孵化器,除了资金支持和原有渠道,您觉得有哪些关键因素能帮助企业迅速成长?


Arvin Sun

首先,我并不是从事孵化器工作的,所以我的回答可能不够专业。但我个人的观点是,卓越的创业者是筛选出来的,而不是孵化出来的。许多VC投资的成功案例本质上是他们通过严格的筛选机制挑选出优秀的创业者,而不是通过孵化器“培养”成功的。


实际上,卓越的创业者即使没有VC支持,依然有可能找到资金、打造出优秀的产品。这种能力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力赋予的。我认为孵化器唯一能做的,是设立一套清晰的筛选标准,通过筛选找到真正具备潜力的人,剩下的就交给他们自己。那些能够成功的创业者,无论是否加入孵化器或VC,都有很高的概率跑出来。


硅谷很多VC喜欢用数据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比如“进入我们的项目后有13%的公司能成为独角兽”。但他们常常忽略了87%的失败案例。创业本质上是一个带有高度不确定性的过程,而这种幸存者偏差往往被过度放大。因此,我对这种统计结果持保留态度。


总结来说,假如要在新加坡做孵化器,我的建议是:设立明确的标准,严格筛选创业者,认可筛选结果,给予资源支持,最终让创业者自己决定能否成功。孵化器的角色更多是识别潜力,而不是塑造卓越。


Q3

在创业和投资中,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对于创业者来说,如何识别真正有价值的投资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支持的“投资爱好者”?同样地,对于投资人,如何判断一个创业者是否具备执行力和长期成功的潜力?


Arvin Sun

在创业和投资中,识别靠谱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判断标准:


如何判断投资人是否靠谱?

投资记录:直接询问投资人过去一年是否投过至少5个早期项目。如果没有,这个基金大概率不会投你,浪费时间并不可取。


投资效率:一些基金一年只投一两个项目,你期待他们选中你的概率与中彩票相差无几。创业需要效率,与投资效率低的基金合作风险较大。

如何判断创业者是否靠谱?

持续性:创业是否持续超过两年是一个重要参考。如果项目短期内就失败,可能无法经受市场考验。


扩张策略:靠谱的创业者不会盲目扩张团队,而是在找到产品与市场契合点 (PMF) 后,再谨慎扩大规模。例如,如果4个人能完成的工作,就没必要招40人。扩张带来的不仅是成本增加,还有更大的管理压力。

核心品质:承诺与执行力

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最重要的品质是承诺和执行力。创业者必须能在没有充足资金的情况下推进项目,展现出对方向的笃定和实际执行力。而投资人,则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总而言之,无论是找投资人还是创业者,行动力与专注力才是成功的基础。与其纠结于对方的承诺,不如看他们的实际行动。


#推荐阅读#


祝贺!新加坡国立大学蝉联全球第八,亚洲第一!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今日发布

招生简章 | 新加坡国立大学2025级中文EMBA硕士学位课程,助力华人企业家实现全球梦想

新国大EMBA傅强教授2024年开学演讲:堂堂溪水出前村


END

教授观点(点击学者名字,阅读更多文章)

罗安著 武耀恒 傅强 李秀平 吕晓慧 刘其章 李彦德 程天富 柯滨 段锦泉 周宏骐 梁慧思 黄幸亮 施永丰 乌耀中 学段回顾 书单推荐

行业资讯、校友动态(点击行业,阅读更多文章)

互联网创业 法律行业 金融科技 互联网金融 创新创业 优秀企业家 元宇宙 数字化转型 新加坡投资 疫情新机遇 科技企业 餐饮服务 职业教育 铁路工程 服饰 生物科技 共享办公 财务管理 电力器材 商业银行 生态环境 数据安全 矿物能源 智库平台 企业突围与转型 东南亚新机遇 疫情防控 投资银行 健康管理 生态共享办公 豪华游艇业 元宇宙教育 新乳业发展


联系方式


电话:

+65 6601 6944  +65 6601 7753
+65 6516 8656  +65 6516 8352



 码上添加@招生小助手

了解项目详情,咨询项目申请


码上添加@国大EMBA小助手

关注最新资讯,深入学习社群


邮件:embac@nus.edu.sg


地址:

商学院中文EMBA招生办公室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NUS Business School, 15 Kent Ridge Drive, 

Singapore 119245


网站:embac.nus.edu.sg

*声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EMBA项目为国大商学院自主招生,无任何中介机构合作,无招生代理。申请人可直接联系商学院中文EMBA市场招生办公室进行咨询和申请。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申请新国大中文EMBA

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
NUS EMBA, gateway to the world.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EMBA,通往世界的窗口。新加坡国立大学1997年首开先河,全球首创中文EMBA,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全球化战略眼光的企业家、管理者和商界领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