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人寿,正在挥别“海航系”!新十年如何启航?

文摘   2024-12-26 20:13   北京  




初出茅庐即入巅峰,谁曾想,高光时刻转瞬即逝。

渤海人寿,首家总部落户天津自贸区的寿险公司,曾在第二年就实现盈利而一度备受关注。然而,突飞猛进之后,渤海人寿惨遭“滑铁卢”,净利润持续告负、偿付能力频频亮“红灯”、风险综合评级连续11个季度为C、退保激增、投资折戟、利差损风险攀升、股权多被质押冻结,多重危机四伏,现状令人堪忧。
分析诸多难点的背后,股权或许成为一大绊脚石,尤其是受累于“海航系”,渤海人寿积弊难消。幸运的是,在经历数年摸爬滚打后,渤海人寿终于迎来了新契机。
有消息称,渤海人寿整体风险化解及股权结构优化工作即将于近日落地,此次股转或将标志着渤海人寿自此脱离“海航系”的标签,正式走上新的发展轨道。而在此前,就有媒体透露,在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渤海人寿一直在积极推进股权及控制权向天津国资转移相关工作。
如果此次股转落地,对于渤海人寿来讲,如同“换血求生”。
值得一提的是,渤海人寿刚过完十周年生日。所谓十年一个轮回,在第一个十年,渤海人寿从巅峰跌至低谷,发展之路波折重重。而在第二个十年开启之际,天津国资进入,如何助推渤海人寿开启新征程,备受行业关注。


掀开“海航系”面纱

其实,说起渤海人寿,从筹建开始,渤海人寿就被业界视为海航集团布局保险的重要一步。只不过从最初的股东名单看,并不能看出与“海航系”的直接关系,而后来的一次增资,渤海租赁的出现,让这一层关系逐渐浮出水面。

具体来看,2014年12月,渤海人寿成立,这时渤海人寿的股东有6家,为国瑞兴业(北京)、锦宸集团、硅谷天堂资产管理集团、北京中佰龙置业、北京中化兴源投资、上海元序石化电力燃料。从这6家股东来看,与海航集团并无明显关联,但为何要说渤海人寿与海航集团有关,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当时渤海人寿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均有在海航旗下企业工作的经历。

不仅如此,在海航入股华安财险之时,就曾明确指出“渤海人寿作为海航集团旗下新筹建的寿险企业”,并将渤海人寿称为“兄弟企业”。

而这层关系直到渤海租赁入股渤海人寿,才被掀开面纱。

2015年10月,渤海人寿完成第一次增资,注册资本从8亿元增至58亿元。其中,渤海租赁出资11.6亿元拿下渤海人寿20%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后来,2016年11月,渤海人寿完成第二轮增资,注册资本上升至130亿元,渤海租赁也在增资之列,并守住了第一大股东之位,持股比例仍为20%。

需要注意的是,渤海租赁,原渤海金控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是海航资本集团旗下公司,这也印证了“海航系”与渤海人寿的关系。

不过,从渤海人寿当下的股权结构看,有媒体表示,海航资本及海航实业对渤海人寿穿透持股比例合计为48.556%。而此次股转,意味着渤海人寿将告别“海航系”。

近七成股权被质押

除“海航系”外,渤海人寿的其他股权处境也并不理想。

12月13日,渤海人寿占比0.62%的股权及孳息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进行拍卖,拍卖底价为0.34亿元,此次拍卖有381人次围观,却没有一人参与竞拍,最终流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分股权已是第二次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进行拍卖,且拍卖底价较第一次打了8折,但依旧未能成功。

资料显示,这部分股权为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目前处于被冻结、被质押状态。在拍卖之前,这部分股权估值为5350.66万元,也就是说,第一次拍卖时,起拍价已在评估价的基础上打了8折。如今,拍卖价格算是折上折,仍无人问津。

渤海人寿方面曾表示:“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有我司0.62%的股份,股权占比较低。股东资产冻结等相关被执行事项,也将严格在‘法治化、市场化’的要求下按程序稳步推进。”

此外,据渤海人寿2023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其现有的17家股东中,除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外,还有10家股东所持的部分或全部股权被质押,合计达88.58亿股,占渤海人寿全部股权的68.14%。而且,持股在5%以上的股东中,仅有两家股权处于正常状态,分别是宁波君安物产有限公司与天津天保控股有限公司。

虽然股权质押在保险公司中很常见,也是股东用来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多数股权被质押,于险企而言,或对自身的资金链、增资前景产生影响。

从高光到低谷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股转一旦落地,近年来对渤海人寿经营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的部分历史遗留股东股权问题预计会得到根本整改,渤海人寿的抗风险能力及治理水平也将获得显著改善,这对渤海人寿的长期稳健经营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告别“海航系”,对于渤海人寿来讲,可以说是新生的开始。毕竟,回顾这些年的渤海人寿,一直深受股东“海航系”的影响,尤其是自海航集团破产重整后,曾经不断为“海航系”输血的渤海人寿,业绩更是一落千丈。

详细来看,在海航集团还未破产重整之前,渤海人寿上演了高光发展。数据显示,2015—2017年,渤海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4.12亿元、67.42亿元、89.57亿元,保费规模实现快速增长。盈利方面更是被行业所称赞,2015—2017年,其净利润分别为0.81亿元、0.68亿元、2.21亿元。

成立后第一个完整年度就实现盈利,这在保险业内绝无仅有,而渤海人寿彻底打破了寿险业“七平八盈”的行业规律,连续三年盈利。但好景不长,2017年海航集团遭遇“滑铁卢”,受此牵连,渤海人寿也开始进入“寒冬期”。2018年,渤海人寿净利润出现断崖式下滑,为-7.68亿元,保险业务收入方面,2018年,渤海人寿保险业收入为80.47亿元,同比下降10.16%。

自此,渤海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画出了波浪线。2019—2023年,渤海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78.53亿元、89.95亿元、88.78亿元、100.21亿元、95.65亿元。净利润方面,也持续延续亏损状态,2019—2023年,其净利润分别为-13.95亿元、-27.44亿元、-0.5亿元、-12.02亿元、-31.01亿元。

除此之外,渤海人寿的偿付能力也持续亮“红灯”,自2021年一季度起,渤海人寿风险综合评级就开始为C类,偿付能力充足率也在不断下滑,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55.4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2.35%。

对于这样的现状,渤海人寿曾表示,2018年以来,部分存量投资项目因融资主体出现经营困难或流动性问题而发生违约,导致公司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对公司利润造成较大影响,更深层次拖累风险综合评级。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渤海人寿历史累计资产减值损失高达54.73亿元,成为其长期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这些也与“海航系”脱不了干系。虽然海航集团已破产重组,但其遗留的问题依旧影响着渤海人寿,令其深陷泥潭。

新十年启程

未来,随着股权转让的落地,渤海人寿将会有怎样的变化,也备受关注。

先从人事方面看,或有一定的变化。目前,渤海人寿董事长为吕英博,其于2020年上任。从简历来看,吕英博出生于1961年,拥有天津国资背景,曾在天津港保税区工作,还曾担任过天津天保控股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目前,吕英博还担任渤海人寿临时负责人。

总经理方面,仍处于空缺状态。据悉,自渤海人寿成立以来,总经理职位变动非常频繁。具体来看,渤海人寿的首任总经理为闻安民,但在上任不到两年后就被免职,而后,2018年7月,渤海人寿原副总经理马昕才获批成为总经理,但其任职时间并不长,仅两年左右。2020年6月,吕英博上任董事长后,曾任渤海人寿董事长的闻安民成为副董事长兼拟任总经理,但总经理的任职并未获批。

或许,随着新股东的进入及老股东的退出,渤海人寿将迎来一波人事调整。

另外,渤海人寿的战略也将发生变化。据悉,作为天津地区险企,2023年以来,渤海人寿积极响应天津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号召,发挥保险保障和资金优势,支持重点领域项目建设,积极推动京津冀绿色金融发展。

如在金融产品供给端,渤海人寿推出量身定制的保险产品和差异化的专业服务;在保险资金运用端,通过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等投资支持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项目,如2023年以来,渤海人寿通过保险债权投资计划,新增投资支持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项目逾40亿元等。

未来,如果天津国资进入,渤海人寿将进一步融入当地经济发展中。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是渤海人寿成立第二个十年的首年。在这一年里,渤海人寿能否实现脱胎换骨,或许是渤海人寿上下都在关注的一件大事。



一周回顾

#

盘点2024⑤16位监管高官、保险高管被查,退休辞任不是“挡箭牌”

#

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 | 解保林:车险对科技、大数据的应用走在行业前面,但车险基础数据还有欠缺

#

盘点2024④保险营销“高精”之路:数量企稳,专业规划师势在必行!

#

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 | 潘华刚:险企拥抱科技,必须快速反应

#

总精算师幕后到台前:挂帅总裁,行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

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 | 龙格:“惠民保”是科技赋能保险的典型案例之一

玖亓周评 | 险企偿付能力:既要前瞻监管,又要过程监管

A智慧保
用智慧讲好保险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