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伪膜性肠炎: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临床必备

健康   2024-12-09 18:02   四川  


导读


伪膜性肠炎(peudomenbraneouscolitis,PMC)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结肠,亦可累及小肠的急性黏膜坏死、纤维素渗出性炎症,以肠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伪膜为特征。多是在应用抗菌药物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能难梭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PMC多发生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及外科大手术后的患者中,主要表现为腹泻、腹胀、腹痛、发热,并可引发低蛋白血症、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本文主要总结了PM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诊断


1. 临床表现


PMC临床表现不一, 可分为轻、中、重度及暴发型。腹泻是其主要症状,但其腹泻程度、次数、持续时间根据病情轻重而有所不同,病情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病情进展迅速。PMC多发生于50岁以上存在胃肠手术或其他严重疾病的女性,并在近期内使用过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


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常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便常规可见白细胞,大便普通细菌培养及真菌培养均无致病菌,厌氧菌培养有时可有阳性结果,但阳性率较低,对病灶组织行厌氧菌培养阳性率可达87.5%。


3. 超声影像学诊断


超声在PMC的诊断中有一定临床价值。超声影像表现为肠壁层次结构可见,黏膜及黏膜下层明显增厚呈低回声,界限欠清晰;黏膜层线状回声欠连续;黏膜面尚光滑,肠蠕动明显减弱,可合并肠梗阻,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血流信号丰富。


4. 内镜诊断


结肠镜是一种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结肠镜下PMC主要表现为:在病变肠段黏膜可见由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的微隆起,表面附以黄白色伪膜样病灶,病灶间黏膜正常或充血水肿,早期呈点状,病变进展时融合成不规则片状,严重时可出现剥脱性改变及渗血。


治疗


1. 立即停用或更换导致PMC的抗生素


对于高度疑似或已确诊的PMC患者要立即停用抗菌药物,对于必须应用抗生素的患者,可根据细菌学检查更换针对性更强的窄谱抗菌药物。


2. 支持治疗


对于重症PMC患者应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血容量、血浆、白蛋白,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使患者渡过危险期,为病因治疗赢得时间,避免使用解痉剂和止泻药,防止毒素滞留于肠内。


3. 药物治疗


对于轻型PMC患者(白细胞计数<15×109/L),推荐使用甲硝唑,用量为250 mg,每日4次口服(或经胃管注入),连续应用10~14 d。严重PMC患者(白细胞计数>15×109/L或肌酐增加到其基础值的1.5倍以上)推荐使用万古霉素125 mg,每日4次口服(或经胃管注入),连续应用10 d。若出现暴发型PMC,推荐大剂量万古霉素500 mg,每日4次口服(或经胃管注入)。


4. 微生态治疗


应用微生态制剂直接或间接补充生理菌,纠正菌群失调。可选用含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等药物口服。



参考文献:

1. 张彦红,王慧,李凤娥.伪膜性肠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08):1401-1403.

2. 吕小燕,苏娟萍,冯五金,等.伪膜性肠炎发病机制及诊疗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2,20(01):7-9.

3. 田晓云.伪膜性肠炎的治疗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02):298-300.

4. 田小兰,吴克利.伪膜性肠炎诊治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7,(08):464-466.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医脉通肝脏科
关注医脉通肝脏科,点一点,为您呈献肝病科新鲜讯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