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面上再看南京会战——你能想象,一个贫弱农业国家为抗战求存有多么努力吗
回望第74军与南京会战——从屡败屡战的新编部队,走向抗战王牌“虎部队”
俄乌战争观察:俄人的民族性,在“且谈且战”框架,继续打打谈谈的战争
俄乌战争观察:客机空难、冰雪战场,谁会想到那么多平民正被战争伤害
俄乌战争观察:俄军滑翔炸弹威力锐减,莫斯科“战争政治”陷入被动
回顾2024年俄乌战争,在全球化与阵营化之间,“历史性”冲突无处不在
俄乌战争观察:在失望中迎接希望,乌克兰在2025年的战略转机
电影色戒剧照
说起早年上海滩特工往事,还得先从一首歌开始……
美酒飘香啊歌声飞,
朋友啊请你干一杯,请你干一杯。
胜利的十月永难忘,
杯中洒满幸福泪。
这首歌听过没有?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人们为某件大事懵懂上街,敲锣打鼓,特别明白,特别觉悟,特别热烈,特别庆贺,唱的就是这首歌。
歌曲悠扬、清凉、欢快,于是燃了,很快家喻户晓。
歌曲作者,名叫施光南。当年被誉为人民歌手,名气很大。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老爹,叫施复亮。另外还有一个名字,叫施存统。当年,同样也曾经是一位影响更大的超级牛人。
可能大家对施存统也没什么了解。
一个很平常的名字。
但是,说起施存统当年的下属,读友知道,可能认知焕然一新。
听说彭湃吧?
要不然,周佛海呢?
要不然,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陈公培呢?
在1920年6月,施存统等5人在上海老渔阳里2号的陈独秀寓所并肩开会,就此引导历史走向……
足够牛人。
转眼,到1921年。
当时,施光南的眉清目秀的老爹施存统虽然年轻,但是已经是和张太雷、瞿秋白、恽代英等齐名的大佬。
各位大佬分散一方,施存统就在上海滩。
于是,在上海滩的施存统带出来第一个小弟就是周佛海,两人都是口若悬河,都是张嘴就来宣传新思潮的好把式。偶尔遇到麻烦,随口就可以忽悠若干莽汉光膀怒向,走在路上衣角扇风,风光可以想象。
施存统深得陈独秀、戴季陶看重、器重不提。
如此文武全才驰骋上海滩,拳打脚踢处不顾数年,业内人士敬重三分,施存统顺其自然也就成为上海滩众望所归的特工界元老之一。
现在应该知道,早年的施存统,还真是不逊陈独秀、戴季陶的角色。
电影色戒剧照
戴笠为第二处处长。丁默邨为第三处处长。
那年秋季,小裁缝兼裱画出身的湖南省二师毕业生丁默邨,作为向往秘派事业的晚辈,规规矩矩地拜见了正忙于在上海滩挥斥方遒的施存统。
施存统反复考察,终于举手点赞。
于是,来自湖南常德的丁默邨很快被施存统梳妆打扮一番,油光水滑也成为一个职业秘派。
当年,戴季陶、施存统、陈立夫、周佛海都是秘派界的大佬,日常生活大致吆喝小弟跑腿办事然后泡茶嗨烟。
没事,各位大佬正好合一桌麻将。
上档次的革命家西装革履,闲了搓三圈麻将,这在当年的上海滩,确实是非常符合常情的事情。
密排被发回老家丁默邨回到上海,正是通过施存统在牌桌上声色不动的举荐,这才得到了一桌麻将大师们的赏识。
于是,戴季陶、陈立夫、周佛海这三人也非常符合常情地当上了丁默邨的大哥。
这个场景,类似蒋介石、戴季陶在牌桌上当了戴笠的大哥的往事。
最后,丁默邨职业地归了陈立夫。
陈立夫当年搞出来的CC机构初露雏形,出于职业习惯,甚至施存统对CC机构也很好奇。
施存统授意丁默邨拜门入室的本意,就是侦察CC机构究竟。
都是心眼里面藏心眼的角色。
丁默邨为人清秀淳朴,干练有加,还会熬米汤、炼药水、写隐形字,进入CC山门,当即耍出几招绝活,陈立夫看得欣喜,即将丁默邨视作可造人才,随身伺候。
转眼,1925年。
凭三脚猫的苏联兵运技术,靠熬米汤写隐形字的功夫,丁默邨潜入驻防上海的东北军阀海军,一番口沫飞溅,居然策反渤海舰队三艘军舰。
三艘军舰由上海外滩南下,直奔广州。
这可是当年远东秘派界堪称经典的超级策反事件。
陈立夫闻讯,啧啧称奇,大加奖励。
丁默邨就此一战成名,跻身上海滩特工榜成为一流特工。
当时,诸如顾顺章、康生、陈赓等,还只不过是业界出道的小学徒。
一来二去,丁默邨眼望陈立夫、施存统两大“灯塔”,一时不知所往。
好在1927年,施存统娇妻不甘寂寞地“种下一片草原”,卷铺盖远走他乡,这件事为丁默邨的选择提供了方向。
当时,施存统爱情失意,涕泪交加写了《悲痛的自白》。
痛苦不能释怀,施存统就找丁默邨喝酒倾诉,一来二去,丁默邨不厌其烦,难以理喻施存统“爱情痛苦”,也就来了个不听使唤,扬长而去。
不久,施存统退隐江湖。
就此,丁默邨和施存统分道扬镳,由卧底而终于当了CC铁杆红人。
当然,陈立夫也绝不会亏待麾下这位忠心耿耿的干才。
1934年,军事委员会抽调情报精英,成立整肃军队军令和针对日本的情报机关,即军统前身特工总部。
戴笠为第二处处长。
陈立夫一手提拔,丁默邨跃升第三处处长。
事业如此顺手,前途大好光景。
可是,丁默邨怎么会在抗战爆发,沦为汉奸呢?
这事,还得说到施存统的另外一位老相好周佛海身上。
书上说,周佛海财迷,因而贪财忘义,在1924年脱党。
在密派界,混到这个份上,爽不爽?!拽不拽?!
传闻,周佛海因为贪财,不服规矩,不按照月入240大洋,缴纳20党费的条款履行责任。
因而,周佛海脱离革命。
月入240大洋却吝惜20大洋支出,周佛海眼光确实足够短浅。
如今,周佛海后人们逢年过节打牙祭唠家常,谈起这件往事,不知道会不会跺脚捶胸为往事悔恨。
历史无常,一声叹息。
话说当年时代变革,确属万花筒般不停翻转的世界。
武汉、广州、上海、沈阳、西安、太原……
只要大佬“虎踞龙盘”的地方,到处都缺人才。
同时,只要你足够有才,总有大佬会想方设法拉拢你。
周佛海成名很早,能说会道,恰好就是大家公认的一等一的人才。
周佛海与陈公博、梅思平等人齐名,当过陈独秀的代班,他们都是当年响当当、油晃晃的“五四老炮”。
尤其在陈独秀、施存统等“前浪”心灰意冷退出江湖之后,上海滩特工界更是人才匮缺。
索性,戴季陶一伸手臂,把周佛海举到更风光无限的位置,当上了中统前身的清白团,以及军统前身复兴社的双料老大。
这年,同样是上海滩特工界名人的邓发、李克农等人,正在雪山草地的长征路上。潘汉年则刚混上海滩,每日厮坐路边小面馆,生活艰辛……
这时,特工界全面不景气,唯有周佛海风生水起。
戴笠见到周佛海,都得立正稍息打敬礼。
在上海特工界,混到这个份上,爽不爽?拽不拽?
通常,在旧社会,嘴炮名将,大多是特工天才。
反之,特工天才往往也是嘴炮名将。
比如康生等,亦然。
电影色戒剧照
于是,等到抗战爆发,日军长驱直入,大势混乱,混在特工界的丁默邨既然认定了前辈周佛海智勇双全,如被周佛海嘴炮轰击信心动摇,“委身相许”,当然也是合乎人性的事情。
写到这里,一个环节总是狐疑。
那就是周佛海、丁默邨等人混的风生水起,风光无限,却又为什么手捏电门,大脑短路,偏要颠儿颠儿随汪精卫当汉奸呢?
直到现在,很多研究抗战史的论述,多是推测、猜测,语焉不详。
无端猜度没意思,就此省略若干字。
一回国,李士群就和康生、陈赓同在特科,同为密派界新秀。
这时,继续说起上海滩特工界往事,就该说说李士群了。
李士群年少时候,应该是长得超级帅。
否则,他也不会在初混上海滩,饿晕大户门口之时,被富家千金一眼看上,美女救英雄,搀扶喂汤,顺势入赘,得到岳丈扶持而开始成名。
在上海滩特工界,李士群算是晚辈。
但是,李士群绝对是上海滩特工界的学院派后起精英。
苏联开创最早的现代世界特工体系,算得上现代科学密派事业的开山宗师。机缘巧合,李士群曾经在苏联秘密警察学校接受系统培训、学习,回到国内,当然就是正统秘派学院派的代言人。
可谓上海滩特工界有文凭的娇子。
当然,去苏联秘密警察学校培训的人很多。
现在俄罗斯方面解密,说当年有800中国学生留学这个专业,这些人学成回国,大多都是当年特工界的干才。
比如,被誉为远东第一特工的顾顺章。
当然,这个不是本文关注内容。
这里,仅说李士群。
李士群确实太帅了。他一回国,帅得就和康生、陈赓同在特科领薪水。
和其他人不同,李士群初入特科即安排在第一科。
第一科为周总亲自指挥,实际上特科指挥机关,是特科中枢。
堪称要害中的要害。
第一科当时还有一位名人,便是后来的上将李克农。
苏联的多次培训、苏联特工组织的多年历练,再加上特科一科的耳濡目染,李士群自然谙熟了红队模式、流程、人事、实战、暗杀等业界顶尖技术。
特科,最先是正智剧特务处。主要工作为三大任务一不许:
搞情报、搞叛徒、搞各种特殊任务;不许在内部互查。
特科当年,是上海滩甚至整个远东最拉风的特工界“天团”。
尤其鼎盛期间拥有40多名成员的红队,更是上海滩特工界巅峰暗杀传奇。
红队装备精良,曾经刺杀白鑫、范争波、何家兴、何芝华、顾顺章家属等人,震惊上海、远东。
当时,上海号称冒险家的天堂,更是远东、国内秘派的主要战场,主要市场。
日常的上海,暗流涌动,各路特工大佬,相互狠命做空,你死我活。
看过电视剧《潜伏》的朋友自然知道,情报特工行当最重要就是人才。
看见人才,立刻开挖,就成为当年上海滩秘派界主要的日常大戏。
人性可悲。
即便如李士群这样的魔头,当年,就被当做人才,挖来挖去,如挖比特币,从一颗价值有限的棋子,身价飙升为后来上海滩特工界大佬之一。
各路线索往往会纠集与李士群关联。
很快,在上海滩打拼的李士群,被他的师兄顾顺章不知轻重地卖了。
李士群很快被捕,却又很快风平浪静。
特科并没有和李士群计较,反而继续向李士群下达任务。
蹊跷的是,李士群接受任务,还刺杀中统一位重量级人物。
而中统得悉李士群行刺全程经过却恍然不觉,并没有和李士群为难。
蹊跷不蹊跷?
无疑,李士群已然成了上海滩特工界的两面人。
抗战在即,李士群不过是中统体系的一个无关轻重的中尉,一个小人物,依然苟且、平淡、却又四平八稳地生活。
谁也没有料到,正是这位不显山不见水看似平淡的李士群,却在后来成为汪伪乃至远东特工情报世界的“风暴人物”。
传说,李士群因为策反丁默邨“投日”,就此一战成名,跻身上海滩特工界“龙虎榜”。
20世纪前半叶,上海滩算得上世界级的“特工竞技”的大舞台。
苏、日、美、英等世界各国特工和中国各路特工竞相献技,为历史留下难堪一页。
当年看似让人津津乐道的一段群雄争霸的谍战往事,本质不过是尔虞我诈达到极致。
这些故事,很多当年爆发的抗战有关,甚至关系到后来的内战格局。
当然,作为历史事件的观光者,很多时候也只是走马观光。
其中隐情,细节,自然难以详悉然,释然。
只是,各路线索往往会纠集与李士群关联。
汪精卫发声,亲自斡旋,要求“76号”和军统停战。
按照一般的说法,李士群策反丁默邨,挂牌成立了76号特工总部。
就此凭空上位,一夜之间成为把持76号特工总部实际权力人。
之后,李士群和戴笠各率76号、军统,开始了抗战史上,密派界的巅峰斗法。
电影色戒剧照
76号和军统血拼,曾经一度让周佛海、丁默邨七窍生烟。
谁都知道小鬼子长不了,这种自断后路的做法,全然不可思议。
然而,76号特工总部已被李士群掌控,有名无实的周佛海、丁默邨也得自找门路,各自慌忙和军统联系。
李士群显得比较超脱,一心一意和戴笠在亚洲特工战场炫技比拼。
一时之间,暗杀、爆炸、策反、绑架,两人斗得热火朝天,不相上下。
如此时间长了,李士群羽翼更加丰满,每每在上海滩打主场炫技比拼,76号特工肆无忌惮冲突各方,形势更是大乱。
李士群“76号”有日军支持,自由进出租界任意行动。尤其破坏国民政府抗日敌后金融上,更是痛下杀手,祸及无辜银行职员数百人,都被汉奸特工用冲锋枪扫射死亡。
李士群几番“铁血”扫荡,潜入上海敌后的军统、中统特工大量被捕杀,军统在上海区域陷入完全瘫痪。
眼见日寇、汪伪大势江河日下,李士群还如此血拼国民政府,周佛海恨得咬牙,跺脚着急。
于是,周佛海找到汪精卫讲述因果,当然重点讲的还是后路。
汪精卫眼见日寇摇摇欲坠,签字强令“76号”和军统停战。
上海外滩一代大亨杜月笙在香港,受丁默邨、戴笠委托,致电双方,当了挂名的斡旋中间人。
由此可见,当年的有钱人能当大亨自然有大亨的道理。
李士群本心不想休战。
碍于汪精卫亲自出面下达命令,也只得顺水推舟,停止了对军统的较量。
不过,他还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亲自设计了潘汉年与汪精卫的会晤。
汉奸找后路,都是断头路。
当时,潘汉年心腹特工,绝美佳人关露,正被安插于李士群身边。
像李士群这样老奸巨猾的特工界超级精英,会没有察觉“被安插”?
显然不可能。
所以,关露更像是潘汉年与李士群的联络线人。
这段故事,以及军统特工郑苹刺杀丁默邨的故事混在一起,王家卫脑洞大开,于是,《色戒》热映。
很多人靠看电影,倒是了解当年神秘的“76号”,以及易先生。
其实,易先生颇神似李士群,两人外型都很帅。
再说丁默邨,当时出任诸多汪伪军政要职,却已被“76”号架空。
尤其让他苦恼的是,汪伪政府不知不觉间,已经走上苏联以特工控制军政的模式。这样,丁默邨有名无实。而官不显达的李士群,却凭借“76”号,隔三差五,在汪伪军政各个关键位置安插不少的亲信,势力大涨。
李士群吹一声口哨,漫山遍野的汪伪汉奸都会第一时间丢来媚眼。
这场景,这媚眼,丁默邨不舒服,周佛海也不舒服。
凭空冒出来这个神秘的后辈,怎么就这么厉害?
再说当时,还有另外一个美女军统特工郑苹,奉命刺杀丁默邨失败,身份暴露,被李士群命令机枪扫射,惨烈牺牲。
但是,李士群没有杀关露。
可能李士群也企图为抗战胜利留下后路。
于是,通过关露斡旋,汪伪军在上海、江浙郊外扫荡、游击,有惊无险外却并没有出格。
当然,关露在后来还是因为这段密派经历陷入麻烦。
李士群与周佛海一番密议,利用关露年轻、单纯,一力安排了潘汉年和汪精卫会晤密议。
这次会晤,成为潘汉年、关露等人后悔不迭的人生憾事。
甚至,殃及周佛海托孤潘汉年的次子周幼海。
闲话,言归正传。
李士群如初出手残忍、做事狠辣、不留余地、权倾一时,最终,还是因为揽权过度,被日军、汪伪、军统三方妒恨怨恨,几乎算作各方联袂行动,下毒暗杀。
这位被日军称为“孩子夜啼闻名而收声”的远东超级特工,最后,无非一枚弃子。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1944年,日寇日暮西山,这一年,汪精卫死了。
电影色戒剧照
1945年9月,日本投降了。
早和军统建立关系的周佛海、丁默邨兴致勃勃带领汪伪政府和一万余装备精良的伪军,为取宠重庆,多次抵抗了新四军向上海、江浙大城市的进军。
最后,他们得以国民政府军委会上海行动总队总指挥,军委会浙江地区军事专员要职,完成了上海及江浙一带重要城市的战后接收。
接收完毕,周佛海和丁默邨在军统保护下开始低调隐居。
一切似乎风平浪静。
然而,突如其来的舆论揭爆了周佛海和丁默邨这两位超极汉奸的现状。于是,大江南北舆论哗然。
很自然,两人也就成为弃子,先后被军事法院审判后,枪毙。
早早名义上脱离特工业界的施存统,相对上述之周佛海、丁默邨、李士群等人,显然走路更为稳当。
施存统在抗战期间二婚生子名唤施光南。
抗战胜利,常驻国统区的施存统再燃政治抱负,组建民建,专门对民国时政拍砖,也和若干专门批判国民政府的各派大佬结成莫逆。
后来,施存统以民主人士就任副部闲职高官,1970年病逝,宛如浪花泯灭历史。
一切如常,风平浪静。
看得爽快,点赞转发,支持橡树继续更新……
流浪的橡树·川滇边地·芒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