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俄乌战争继续第1027天。从特朗普上一个任期后期,我对特朗普除却在国际政治表现“志大才疏爱好吹牛”之外,对他的国内施政没有其他特殊看法。比如“24小时停火”,就是一个“智商拐卖”全球网络“铁锈精英”集体迷路的一个典型案例。
这样,推测特朗普或将在2025年1月20日上任至秋冬,在其“童话天地”欢快蹦跶,四处碰壁,最多延至2026年冬春,特朗普“和平童话”满地鸡毛,迫于诸多国际国内压力,也就不得不从“24小时停火及和平计划”转向老拜登的援乌抗俄战略。
每每坦陈这点,总会遭到“全球铁锈精英”唾弃,确实尴尬。
然而,现在至2025年1月20日,却又正是特朗普与莫斯科憧憬“童话兑现”的浪漫季,二者难免为之无限“暧昧”。
12月16日,特朗普会晤了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及谈起俄乌战争,称“特朗普团队”正在努力进行“和平计划”,“终结乌克兰冲突工作有小步进展”。这段时间,虽然拜登白宫不少官员一直批评特朗普“安排乌克兰谈判”,呼吁支持泽连斯基应制定自己的“公正”谈判条件……但是,12月16日,特朗普指认的候任国家安全顾问迈克·沃尔茨表示,特朗普团队“将考虑匈牙利总理维克多·欧尔班关于乌克兰休战的方案”。在乌克兰高层看来,欧尔班方案就是一个典型的“安排乌克兰停战”的方案。此前,乌克兰军政及媒体数次批评和反对欧尔班方案,如此等待特朗普团队相关消息传出,同日的晚些时候,乌克兰外交部更是再次专门发表声明,加大语气隔空批评欧尔班的所谓“缔造和平”声明与现实脱节,“呼吁匈牙利官员停止操纵俄乌战争话题”。
无疑,乌克兰公开喊话匈牙利的背后,实则是对特朗普、沃尔茨等人空谈“和平”及意图“操纵战争”的一抹含蓄冷嘲。俄总统、防长及俄国防部“董事会会议”对重启俄乌谈判意见有二。一是重点却含糊强调奥列什尼克弹道导弹的 “核威慑”叙事,类比“核武器或陨石”的不确定的杀伤力,声称这款导弹为莫斯科“最新的强大武器”,很快批量生产……
诸多话术无非就是介于常规打击与核打击之间炮制战略恐慌,呼吁特朗普“和平计划”以吓阻欧洲努力、争取重启谈判之最佳效果。
二是针对乌克兰受战争影响已经“休眠”总统选举、继续戒严等国内现状,批评乌克兰政府“非法”,暗示唯有乌克兰最高拉达才是能够与莫斯科谈判的唯一合法者。
无疑,莫斯科正在憧憬和暗示愿意与特朗普一起致力“停火”。
这样,事态或者可能按照我此前推测发展,假设美国愿意以大力援助、欧美联合驻防停火线、战后建设等为筹码,或者真有可能劝说泽连斯基“流亡”,说服乌克兰政客重启谈判,以及派出任意的最高拉达“代表”接受“欧尔班方案”。
事态如此发展,也就足够“灰色”了。
三是重申和强调“特别军事行动战略目标”,要求乌克兰从现在控制区全面撤退,让出全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州的土地,为莫斯科重返谈判准备条件。
这也是莫斯科为特朗普“和平计划”精心炮制的条件。
或随特朗普“好日子”临近,俄总统对战争前景非常乐观,他对俄媒分析战争结果,认为战争结局,或为“乌克兰政权执政者(泽连斯基等)在其任务指使者(欧美)的掩护下,逃往国外。”
纵观和比较三方发声,足以看清莫斯科与特朗普的暧昧,以及乌克兰的无奈和隐怒。其实,仔细观察可见,莫斯科与特朗普的暧昧无处不在。“网络铁锈精英”大多对俄乌战争都有清晰的方向认识,但是因为崇敬特朗普,却又只好用于自我撕裂,甚至以特朗普一次普通的蓝西装黄领带,都会以为特朗普为乌克兰国旗致敬。比如叙利亚事件,或者也是观察特朗普与莫斯科政治利益交换的重要窗口。转眼,一周过去,综合更多资料继续重点观察和分析莫斯科应变叙利亚事件战略和动作,即可发现三个特点。其一,相比莫斯科在特朗普上一个任期对叙利亚的“寸土必争”的战略态度,这次,叙利亚事变突发,莫斯科不作任何努力就意外和干脆地放手了叙利亚,让土耳其、以色列等轻松“躺赚”,让欧盟英法在中东就及地中海地区“战略减压”……莫斯科此举看似蹊跷,或者也有可能就是以退为进,为特朗普“取悦”欧盟及英法、土耳其、以色列等提供条件,以换取特朗普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对等”的默契及让步。其二、莫斯科正在调整战略南翼在叙利亚及利比亚、马里、尼日尔、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等多方布局,旨在美国全球战略“真空地带”及非洲地区,重构莫斯科之“全球战略南翼”。这个假设成立,莫斯科更希望一劳永逸解决乌克兰问题及“合法吞并克里米亚”,保障构建克里米亚-地中海南岸战略轴线。
其三、虽然欧盟施压要求叙利亚新政府关闭所有驻叙莫斯科军事基地,欧洲及中东媒体报道,莫斯科或将在一个月内从叙利亚撤出所有军队。但是观察12月15、16、17日多日开源卫星图像相关俄军撤退情况,可见叙利亚现状还是怪相环出。其次,俄军海军上将格里戈罗维奇护卫舰、格里戈罗维奇级护卫舰等主力舰队继续游弋相距塔尔图斯港约15公里外海,实际控制塔尔图斯港等目标。再次,莫斯科大张旗鼓实施撤退,然而从波罗的海域派出的俄北海舰队多艘登陆舰迟迟未到,目前仅有少部包租船只,象征性撤退部分物资人员。综上分析,鉴于莫斯科与叙利亚HTS谈判撤军内容不详,变数极大,或可认为莫斯科确实将“出让叙利亚”作为筹码,正在等待特朗普入主白宫之后,具体“落地”这项政治交易。
二、乌克兰继续向俄实施“非对称”打击。
乌克兰对俄实施“非对称”打击,主要方式包括针对莫斯科高价值军事目标的远程精确打击,特种打击及暗杀,网络攻击等。
其中,乌克兰实施远程精确打击,网络攻击等等,都需要得到欧美盟友的物资援助、在“高科技灰色地带”的数据、情报、信息、导航等等支持。
这样,乌克兰在国际政治迷雾深沉阶段要想继续实施“非对称”打击,特种打击及暗杀也就成为主要方向。
12月17日,莫斯科梁赞斯基大街突发一起爆炸事件。
轰隆巨响之后,威名赫赫的俄军生化部队司令伊戈尔·基里洛夫中将及一名随员,被一辆“炸弹”摩托车遥控爆炸销户。
乌克兰军情机构很快发声,称“基里洛夫下令对乌军使用违禁化学武器,是一名战犯及绝对合法的目标”,希望“每一个杀害乌克兰人的人,都是这样不光彩的结局”。这是乌克兰特工深入俄首都莫斯科实施特种打击及暗杀的经典案例。
简单理解,这就是类似贾樟柯电影《天注定》的“大海复仇”模式。即乌克兰作为弱者,将战场难以释放的仇恨转移地方城市实施报复,使得强者防不胜防,于是“弱势”中招。乌媒报道的遇刺俄军生化部队司令伊戈尔·基里洛夫中将及刺杀现场。近期,乌克兰及欧美诸多渠道广泛传出朝军参战的零星消息,综合归纳大致有三:
其二,朝军在战场大约以排、连单位编入俄军序列作战。
其三,朝军士气旺盛,身体素质和职业训练都很不错,但是极度匮缺现代化战争装备和经验。
俄乌战争三年,俄军从最初的规模化机械化突击行动,日趋转变为以班、战术小组等数人-十余人的分散式行动,通常俄军以步行或凭借摩托车、全地形车沿森林边缘隐蔽前行,不会轻易暴露开阔地带。朝军参战以来,往往“体能良好、快速行动和无畏伤亡”,主要编组为30-40人排级突击队,无视乌军火炮、无人机等精确火力压制,背负背包,手持枪械,毫无头绪却又前仆后继地沿正常开阔地带,向乌军阵地冲锋。或者,俄军在库尔斯克方向正是以30-40人的排级单位,将朝军编入俄军序列作战,又或者朝军指挥官缺乏高科技战争经验,沿袭朝鲜战争的传统战法,以30-40人发起集群冲锋。总之,朝军毫无现代高科技战争意识,全无热成像、红外线等经验,每每冲锋总以为冬季浓雾、茂密植被等等能够有效掩护,亡命冲来,总会遭到乌克兰炮火精确打击。同时,朝军官兵缺乏现代通讯素养和设备,再加上朝军、俄军和车臣部队存在语言障碍,这样,朝军激战期间高度紧张,一度袭击了一个车臣突击队战车突击组,误杀8名车臣军人。无疑,朝军迎面现代战争,惨遭高精度高烈度的火力压制,冲锋一趟,伤亡必然非常惨重。
事实上,乌克兰在首次击退朝军攻势之后,发出相关战报,就有一次性炮火“伤亡朝军30人”等等记载。
此外,17日,乌军在库尔斯克战场还有一则相关战报,更是让人震惊。乌军战报称,“我们立即出动了FPV无人机和轰炸机,他们没有躲避无人机,只是向无人机射击”,“其中许多人都死了,余者还是继续前进”。其中,乌军一架FPV无人机发现和狙杀朝军一个三人战术小组。乌军无人机飞手杀死其中一人,以为其余二人会转身逃跑,却不料二人奇异地站在原地,持枪射击无人机。乌军无人机飞手为此唏嘘不已,认为这是“一次奇怪经历”。他看到的朝军,在战场几乎没有还手力气,“第一次感觉自己如在玩一个简单难度的电脑游戏”。![]()
12月13日,库拉霍夫外围简况图。
![]()
12月15日,库拉霍夫外围简况图。红圈为俄军火力控制区,完全断阻了包围圈乌军撤退路线。
![]()
12月17日,库拉霍夫外围简况图。汉尼夫卡、罗曼维卡几乎失落。
四、库拉霍夫的俄军攻势。
朝军积贫积弱,装备简陋、军事理念落伍,战场表现确实很差。
不过,俄军战力相比朝军如何?
我看过很多自媒体描述俄乌战力比较,说起乌军,极限嗨吹,从扎卢日内和西尔斯基的运筹千里指挥若定,到各款北约援助武器所向无敌,以至于一位新读者在上篇文章留言,抱怨乌克兰,“他们拥有强大的武器,为啥面对小米加步枪的俄……”
原来,或有很多简中推文如此评论,往往误导读友对战争理解。
对此,我回复是多看看我的俄乌战争系列文章,或者任意选择看够30篇,对俄乌战争或有更理性和真实的理解。
战争已近三年,相比战争初期一头雾水被乌克兰乱拳痛殴,俄军还是在国力、军力上对乌克兰有着压倒性优势,尤其在兵力火力上有着绝对的数量和体量优势。
其中,俄军仅在2024年完成招募将近43万名志愿兵。
仅在特朗普胜选前后,莫斯科为呼应特朗普“和平计划”而发起三年来最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即在10-12月中旬,或募有近18万志愿兵,日均招兵超过1200人(与俄军每日伤亡数字几乎相当),保障了俄军能够持续对乌东防线及托列茨克-波克罗夫斯克-库拉霍夫-大新西尔卡方向,发起高烈度、高强度的攻势。
同时,俄军规模化启用苏联库存武器渐入巅峰,更有多渠道走私欧美先进技术,又得到印度(第一大俄油进口国)等贸易收入,大量升级和改造武器,不仅加强前敌装备电子战系统,同时也在广泛推行分散化作战。
这是军事外行很难看清,或者很难承认的事实。
比如被简中文章普遍嗤笑的俄军摩托车和全地形车战术,就是较为成功的机械化战争框架的分散化作战战术,在实战中分路、蛙跳突击,引导己方地空火力精确打击目标和近战夺取对方阵地,效果明显,在近期的美军、澳军等官网,已经出现大量总结性论文。
无疑,战车+摩托车的突击战术正在引领一次新的军事革命。
坚持站在中位写出这些事实,希望或可为读友提供一些思考。
不过,每每这样详解战事,总会遇到一些被鸡血文章忽悠的挺乌读者,愤然我总是罗列俄军优势,直至斥责“俄粉”……
这比少赞赏、少流量,确实更加让人失望。
当然,我别无他路,还只能坚持如此不讨巧的写作,惟愿多年以后,不至于回头懊悔。
![]()
澳大利亚陆军在演戏“俄式”战车+摩托车突击战术。
总之,战至12月17日,俄军在库拉霍夫及外围战场,正是凭借兵力火力优势,以战车+摩托车+步兵的突击战术,分路轮番出击,不惜伤亡而逐步蚕食乌军阵地,最终“每日10米”,不计成本地夺取库拉霍夫,以及在汉尼夫卡、罗曼维卡等地分割包围乌军。
雨雪、淤泥、寒冷、浓雾等等战场条件限制了俄军机动。
同时,也限制了乌军的机动。
每天,乌军多数时候只能困守战场。
而俄军每每一次攻势,总以领先数倍至十倍的优势地空火力狂轰滥炸,洗地而缓慢地推进。
“死亡总是临近”。
“死亡几乎握住了你的手。”
这些,都是深陷汉尼夫卡、罗曼维卡重围的坚持抗战的乌军官兵的只言片语。
真正的英雄,无需大词浮夸。
眺望乌克兰原野,正是可以真切目睹这些乌克兰战士朴素迎面死亡,恐惧,不惜以己热血、性命为家国族群博明天等等壮烈景象,我们或可才能够认知战争的性质、真相。
作为独立作者,非常需要和感谢各位好朋友的转发,支持更新。
遥祝好朋友们冬安。
流浪的橡树·广都·铭贤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