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回望第74军与南京会战——从屡败屡战的新编部队,走向抗战王牌“虎部队”……

健康   2024-12-11 19:22   四川  

流浪的橡树俄乌战争合集(更新至9月23日)
切·格瓦拉,书写理想与激情的不朽的2B铅笔
德浪河谷之战:美军“搜索与歼灭”战略,激战帷幕拉开……
俄乌战争观察:北约,第三个战争主角和裁判……
俄乌战争观察:莫斯科政略烟雾,乌军防线尚在,“斯大林格勒”大战帷幕拉开
俄乌战争观察:朝鲜“超级炮仗”和波克罗夫斯克会战走向
俄乌战争观察:乌克兰再刷单日伤俄新高,胜败就是不讲和,才可能站着谈判
俄乌战争观察:俄军再起大规模无差别轰炸,英法德的“援乌”竞争
俄乌战争观察:英美“含糊的远程打击授权”、乌克兰的1000天为孩子而战
俄乌战争观察:冬季决战进入高潮,深陷三面合围的乌克兰孤军……
俄乌战争观察:莫斯科执念战争或“战略投机”,英法预备介入“干涉”战争
俄乌战争观察:泽连斯基与特朗普,从叙利亚危机,看政治家与“网红”的博弈
俄乌战争观察:美国援乌战略模糊,欧盟和北约助推乌克兰……
俄乌战争观察:深陷绝境的库拉霍夫,乌军力战不退,以牺牲救赎家国
俄乌战争观察:从叙利亚战争说莫斯科全球战略,库拉霍夫的最后的守护者
俄乌战争观察:莫斯科“全球战略”遭到重创,俄乌新年“梭哈”波克罗夫斯战场
战略面上再看南京会战——你能想象,一个贫弱农业国家为抗战求存有多么努力吗

国军主力德械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悉数参战南京会战,战损极为惨烈。

1937年12月,南京会战态势图。

2024年12月11日,俄乌战争继续第1022天。

对我的写作而言,12月的很多日子,都会属于南京。

抗战八年,国军第74军打满全场,尤其在“上高大捷”担当主力,一战成名。

此后,日军高度重视第74军,誉之为“虎部队”及“重庆军之最精锐部队”,专门针对研究战法和发起战役……

然而,很少人知道,国军第74军在淞沪会战硝烟中组建和创军初期,曾经连续经历淞沪会战、南京会战,无战不是以弱敌强,官兵血战,离散聚合,九死一生,经历实属扎心。

今天是12月11日,是南京会战第87年纪念日。

就在这个日子,回望一段第74军参战南京会战的往事。

淞沪会战结束,国军第74军退出战场,即以一部继续西进退入南京市补充,以一部沿南京向东至无锡、苏州外围部署,次序布防,阻敌西犯。

其中,王耀武之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首当其冲,驻防京沪铁路及太湖地区的水陆枢纽望亭。

当时,李天霞第153旅连续作战,极度疲倦,官兵伤亡和物资消耗极大,实际已经无力再战。然而,第153旅残部却又是王耀武、李天霞手里唯有战斗力的部队。

12月2日,南京会战外围战匆匆打响。

李天霞旅长亲临一线鼓励士气,勘察战场,果断命令收缩防线,放弃大片预设阵地,集中兵力围绕京沪铁路137号大桥及大桥周边永备工事,部署防御。

日军陆海空并进,攻势极为迅猛,在太湖周边与第51师同样担负阻敌任务的国军友军,被日击溃不在少数,阵亡将领多人。

战至12月4日,李天霞第153旅依然控制137号大桥阵地,直至接到王耀武下达撤退命令,旋即在阵地及周边路桥大量埋设地雷,这才于夜色中有序退出阵地,向南京撤退。

望亭阻击战,李天霞坐镇一线,仅以第153旅残部坚守京沪铁路137号大桥,却能审时度势收拢兵力,凭借有利地形与日军血战,居然防守3日,全身而退,可谓创造了南京会战外围激战的极为罕见战例。

由淞沪会战到南京会战期间,日军陆海空推进,战事节奏极快。

12月4日,就在第74军与外围友军退向南京之时,日军早已寻迹国军撤退路线,向南京发起全面攻势。

就此,不仅俞济时、冯圣法等部先期撤往南京难以接受兵员物资补充,王耀武、李天霞等率部阻敌,激战数日,刚刚退至南京城外淳化镇一线,即接到唐生智南京卫戍司令部命令,要求停止撤退,就地设防。

1937年11月,日军第3舰队逆江进犯南京。

12月4、5日,俞济时、冯圣法、王耀武等率第74军主力进入南京外围阵地。

其中,以王耀武第51师驻防淳化镇一线国防工事,冯圣法第58师主力驻防牛首山一线国防工事,俞济时的军指挥部则设在通济门外一个村庄。

12月6日,日军尾随部队向国军试探性攻击。

12月7日,近午,日军陆海空压境,第74军各部与日军全面接战。

当时,冯圣法、王耀武各部在淳化镇、牛首山阵地与优势日军接战、搏杀,激战一天一夜,虽然伤亡极大、后勤匮缺,甚至弹药干粮都是难以保证,然而第74军各部锐气不减,还是奇迹般地挡住了日军猛烈攻势。

淳化镇为南京向南门户,日军急于攻占淳化镇,是以调动重炮、战机等强大火力,轮番进行远程攻击。

如同望亭阻击战一样王耀武第51师还是只有李天霞第153旅可用,也就只能将之部署淳化镇核心阵地,抵挡日军火海攻势。

如此数轮阻敌,连续血战,第153旅主力团邱维达第306团从参战淞沪会战的3000勇士,已经剩下不到200人。

一支几乎打空的部队。

那些死去的官兵,很少有姓名记载。

无奈之下,李天霞只能忍痛将张灵甫第305团调上前线,作为主力使用。

与网络文学传闻“李军长拉兄弟一把”不同,历史中的李天霞从来都是张灵甫的学兄、长官,军事素养和战绩都是更高一级。

当时,张灵甫第305团为第51师最后编成的一个团,兵员以陕西地方保安团新兵为主,各级军官也是大多出自保安队,毫无作战经验,装备更是极为缺乏。

故而张灵甫第305团在淞沪会战后期匆忙赶往战场,王耀武和李天霞为避免不必要伤亡,都是没有安排第305团独当一面的作战任务。

然而,南京会战帷幕拉开,军情火急,李天霞再无兵力可调,也就亲自前进坐镇第305团指挥部,张灵甫则前出营部,其他营连长也是类似前出作战部队,各自督战、指挥,与日军进行最后的血战。

第305团几乎都是新兵,枪炮声中各自惊乱,张灵甫见势不妙,更是赤膊挥枪,冲在前面,抢在攻防节点,数次组织突击队逆袭和击退日军。

日军数次攻势受挫,即刻红眼。

于是,日军冈本保之第13联队冈本保之急欲突破国军防线,也是调集坦克、战防炮、火箭筒、喷火兵协同作战。

日军凭借火力优势,以炮火压制国军反击,以弹幕掩护步兵推进,以直射火力逐个争夺国军工事,如此按照战术操典非常规则的步步推进,极大压缩第305团防御空间,迫使我方官兵只能以肉体首当其冲……

日军炮火覆盖,阵地遗尸累累。

张灵甫抵近前线指挥,也被日军炮火覆盖,身负重伤。

即便战事险恶如此,第305团为陕西子弟及地方保安团新编部队,自张灵甫团长以下2000余人秉承第51师顽强作战风格,拼死抵抗优势日军多轮冲锋,甚至在战斗节点发起逆袭,数次奇迹般击退日军攻势,完成阻敌任务。

如此血战至12月8日夜、9日拂晓,第74军之第51师、第58师被迫放弃阵地,转进南京城防预备阵地。

战后,日军第6师团曾在战史记载这场激战:

“12月8日夜,步兵第13联队冈本保之部与敌军得复进行了夜袭和反击,激战持续了一整夜。

半夜时分,我军终于夺取了将军山。

9日拂晓,第一线中队攻占了牛首山。”

在抗战初期,日军占有装备、战训、配属及加强火力优势,往往可以联队对抗国军主力师或地方军,在南京会战外围,第74军仅以李天霞第153旅之邱维达第306团残部、张灵甫第305团的简装新兵,独挡日军炮火掩护一个精锐联队进攻,殊为不易。

9日夜间,国军在南京外围阵地相续被日军击破。

10日拂晓,战事往南京城垣阵地发展。

第74军激战淳化镇-牛首山防线,阻敌有效,却也伤亡极大,就此收缩、退往南京水西门城垣阵地集结,依托城垣构成防线,侧翼配合国军主力孙元良第72军第88师作战。

1937年12月,进犯南京城垣的日军。

其中,在南京外围战事表现突出的李天霞第153旅,被指名部署水西门城墙,负责第51师与第88师的结合部防务。

参考南京会战态势图,当时,日军根据南京地理、防务、交通、国军驻防情况,确定三面进攻南京。

其中,孙元良第88师阵地,即为日军主要攻击目标。

简而言之,李天霞第153旅防线紧靠孙元良部防线,配合第88师作战

然而,经过青浦阻击战、望亭阻击战、淳化阻击战,第153旅伤亡惨重,残部不过数百人,确实已经没有继续作战力量,然而王耀武眼见全师伤亡极大,无兵可用,只得咬牙抽调师部有限人手,补充第153旅用在关键战场。


这是南京会战最后关头,以第153旅残部掩护第88师防线侧翼,独当一面抵抗日军重兵总攻,情形险恶,可想而知。

1937年12月9日,日军以第6师团、第9师团、第16师团、第114师团、第13师团山田支队、第3师团第68联队、第101师团骑兵第101联队等部10余万精锐兵临城下,完成对南京的合围。

态势如此凶险,南京沦陷再无悬念。

二战时期,合围形成,就是绝杀。

即便被“专家军迷”吹嘘得能够“飞天入地”的德军、苏军,无论在鲁尔会战、基辅会战,一旦遭到对方钳击、合围,数十万至百万大军,无不是应声瓦解、溃败……

赘言合围的军事概念、军事常识,实则有利于人们理解以步兵为主的国军,在南京会战应付、抵抗日军陆海空立体攻势,处于被日军合围情况下惨败的必然。

现在网络军迷每每论及南京会战,总会指指点点,高见极多。不过,如是稍微了解二战前后战争情况及中日国力军力差距,想必或者缄默,转而以沉重和敬重的目光,仰望前辈们为争民族独立的牺牲。

10日,日军向南京发动全面攻势。

当时,日军拥有世界一流的陆军、顶尖的海军及其配属强大的航空部队,故而总攻展开,日军即以野战重炮第5、第6旅团之十余个重炮群,陆航第3飞行团机群、海航舰载机群、日海军第3舰队第11战队舰炮等,组成陆海空强大火力,对南京城垣防区发起了“炮火洗地”攻势。

日军在南京会战投入弹药数量,超过国军1937年-1938年的弹药消耗。

日军陆海空远程打击锋芒所及,南京全城陷入危机,会战刚刚开始,却又陷入最后决战……

当时,唐生智南京卫戍司令部在南京城内、城外,部属两个作战军群,互为犄角,迎战日军。

其中,部署南京城外栖霞山-乌龙山-龙潭防线,为湘军将领徐源泉第2军团部队,侧翼掩护、配合南京城防。

部署南京城内为桂永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孙元良第88师、宋希濂第36师、中央宪兵总队及第74师等部。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为中国现代化军改的种子部队,于南京会战几乎全军覆灭。

其中,桂永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负责防御东线及城防核心紫金山阵地。

孙元良第88师守中华门、雨花台防线,为教导总队右翼。

宋希濂率第36师为总预备队,部署临江之挹江门、下关、幕府山一线。

萧山令率宪兵队和警察队守城中清凉山阵地,维持城内秩序。 

此外,在南京外围作战失败,退回南京城区的叶肇第66军、俞济时第74军、邓龙光第83军、 王敬久第71军第87师等部,分别配署城内主要防区,配合以上各主力部队作战。

仅有第74军因为作战表现突出,被独当一面地部署在水西门。

水西门防区位于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与第88师防区之间,是南京城垣极为重要的位置,如此布防,如此独当一面,使得第74军隐然跻身与国军顶尖精锐部队并肩作战行列。

不过,如前文介绍,第74军各师、旅、团均是数次轮血战,伤亡惨重,几乎打空。

然而,眼见南京卫戍司令部没有撤退意图,国军各部都是摆出全力以赴的血战阵势,第74军及俞济时当然也不例外,以第51师残部前驱,以相对完整的第58师殿后,预备血战死守水西门城垣防线

同样,王耀武也将第51师摆出最后决战阵势。

第51师以相对完整的周志道第151旅负责城墙内外工事及周边防务,以战损严重的李天霞第153旅残部部署在水西门城墙工事。

王耀武如此部署,无非希望兼顾第153旅残部状况,使之位于相对易守难攻位置,凭借城墙掩护,能与周志道第151旅互为依托、策应。

然而,在现代化战争中,城墙不过靶子,作用微乎其微。

1937年冬季进犯南京的日军。

当时,日军总攻南京,投入包括240mm榴弹炮、150mm加农炮等重炮在内的大炮、高射炮超过700门,较小口径的速射炮、步兵炮、迫击炮、掷弹筒等超过2000门,以及300余辆坦克、战车……

日军炮火何止十倍、数十倍优势。

日军炮火优势迅速放大双方战力差距。

面对日军重炮、舰炮、战机在数公里、十余公里、百余公里之外发起的狂轰滥炸,国军官兵藏身工事,被动挨打,无可奈何。

第74军防御的水西门一线,同样遭到日军猛烈炮火覆盖。

当时,日军早在南京城内潜入特工、汉奸、侦察部队,专门引导日军炮火精准轰炸国军目标。就此,李天霞观察炸点发现日军对中华门、水西门一线阵地轰炸非常准确,于是亲率卫队沿城墙搜索。

很快,李天霞发现了由第88师防线渗透,正在引导日军炮火及引导后续日军抢夺城墙阵地的一支百余人日军分队……

原来,日军强攻第88师及周志道第151旅阵地无果,居然企图转向攻击看似薄弱的李天霞第153旅阵地。

此刻,李天霞第153旅阵地成为日军主攻目标。

军情万急,李天霞当即指挥第153旅残部反击日军,同时报告军情。

抗战时期,国军体格、营养、战训等等普遍弱于日军,故而近战不是日军对手。

然而,第153旅突击队这次决死反击,冲锋距敌不过数米、十米,国军官兵投掷手榴弹反击日军,气势夺人,日军冲锋数次均被击溃,也就暂缓了对水西门城墙的攻击。

强攻中华门第88师阵地的日军。

当时,第153旅残部几近战力枯竭,

在消灭日军分队之后,继续与登上城墙的日军对面冲突,争夺阵地,鏖战至11日夜间,为俞济时、王耀武等调整防线争取了时间。

纵观第74军战史,可以认为南京会战实为该军跻身国军精锐部队的标志性战事,李天霞表现故而得到俞济时、王耀武高度认同,俞济时在抗战后期一份报告高度评价李天霞:

“即前74军历次光荣战绩,亦多系该员创成”。

然而,现代战争终究是国力、军力的碰撞。

战至1937年12月12日上午,日军主力突破紫金山、中华门等阵地。

下午,唐生智及南京卫戍司令部下达总撤退命令。

这时,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和第72军主要防线已经崩溃,配属他们作战的叶肇第66军、邓龙光第83军、王敬久第71军第87师等部防线,也在日军陆海空强大火力打击之下,陆续崩溃,南京国军开始全面撤退。

南京城破在即……

就在撤退最后关头,第51师没有接到撤退命令,还是以第151旅、第153旅残部组织多支敢死队,以团、营长带队,沿水西门城墙上、下、周边阵地,数次反击日军。

这是国军在南京保卫战的最后一次反击战。

这次反击作战,第51师参战官兵损折十之七八。

其中,第151旅第302团团长程智和该团第1营营长郑浦生殉国,第301团代理团长纪鸿儒重伤,第153旅第306团邱维达团长重伤。

后来,王耀武回忆第74军南京会战,描述第153旅水西门战场,全然就是“烟火弥漫,死尸纵横,状甚惨烈”的炼狱景象。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南京会战,国军被俘战士。

无疑,在南京会战最后时刻,第74军各部战术灵活,官兵用命,相比中央教导队、第88师等王牌精锐,表现毫不逊色。

战至傍晚,王耀武得到俞济时军长传来命令:

“日军已进入中华门、通济门,南京将失陷。

51师马上实施突围”。

命令下达不久,俞济时与冯圣法率军部、第58师先行渡江。

此后,王耀武下达命令,以第151旅撤往燕子矶八卦洲附近,自行扎木排过江。以师部和李天霞第153旅残部,连同重伤躺在担架上三位团长,第301团代团长纪鸿儒、305团团长张灵甫、306团团长邱维达等人,往下关码头,乘俞济时专门准备的小火轮过江。

这天晚上,第74军残部约5000人得以渡江。

12月13日,南京失陷。

日军对我南京实施暴虐屠杀,我30余万同胞无辜遇难。

历史耿耿,难于释怀。

以南京会战至南京沦陷为标志,中日和谈希望彻底断绝,中国八年抗战的历史大剧在极度伤痛、绝望、悲壮中,愤然展开……

南京会战之后,第74军涉过血海,背负血泪伤痛,背负民族屈辱,从此八年步步血战,虎啸长江,峥嵘杀伐,战绩赫赫,成为日军极为忌惮的中国抗战“虎”之军。

如此远望历史,不是为了远望仇恨,盲目愤怒,而是为了铭刻那些教训,珍惜眼前的和平,以及缅怀那些在家国危难中挺身而出的前辈们。

无论他们有名,无名,成功,失败,他们,都是我们的英雄!

作为独立作者,非常需要和感谢各位好朋友的转发。

遥祝冬安。

流浪的橡树·广都·铭贤堂。

流浪的橡树
人性崇尚自由——【原创】橡树公众号。历史,杂文,文艺,诗歌,闲谈。切磋交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