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史--前纪2(民族前缘)
学术
历史
2023-11-29 11:20
上海
书接上回,在第一篇里,我们把党项民族的发源地--河湟谷地的地理、政治、经济重要性认真做了说明,本章我们将要给各位读者详细论述在我国历史上建立过政权的一些强大的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本章主要论述契丹、女真、蒙古、鲜卑、以及回纥人的前世今生,这里的今生只讨论到他们灭国为止,不讨论其中一些民族当下的民族属性。),因为在后面的回目中,会有一些相关的知识论述,所以现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大概的论述,以备大家与后面的内容相关联。(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第一、契丹人,大辽帝国及西辽帝国的建立者,契丹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早期以游牧为主,辽代中后期为农耕+畜牧经济方式,分为契丹八部,旧唐书记载:“契丹,居潢水之南,黄龙之北,鲜卑之故地,在京城东北五千三百里。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北至室韦。”按照契丹族的传说,契丹先祖为两人,一仙人,骑青牛沿潢河而下,一仙女,骑白马,沿老哈河而下,两人相遇于两河交汇处,生了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即契丹八部的先祖。潢水,即现在的西拉木伦河,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北麓,老哈河,一叫法为土河,发源于河北省七老图山脉海拔1490米的光头山,向东北流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境内,于翁牛特旗与奈曼旗交界处,与自西向东流的西拉木伦河汇合后成为西辽河。这个翁牛特旗与奈曼旗交界处,即为契丹族的发源之地。关于契丹族的源流,最早见于《北齐书》,之后各朝史书均有记载,主流说法为匈奴说和鲜卑说,但根据契丹族的发源之地历史上多数时间均为鲜卑族领地,本文采信契丹族为鲜卑分支的说法,主要原因为《北史.契丹传》:“契丹国,在库莫奚东,与库莫奚异种同类。并为慕容晃所破,俱窜于松漠之间。奚,本曰库莫奚,其先东部胡宇文之别种也。初为慕容晃所破,遗落者窜匿松漠之间。”根据上述史料的说法,契丹族与奚族均为鲜卑宇文部,因为被鲜卑慕容部击败,逃亡至契丹发源之地。之后历朝史书,主要采信的均为此种说法,本文亦采用此说法,契丹族在建立大辽帝国之后,经历了二百余年的发展,在大辽帝国被大金国灭亡和西辽帝国被蒙古帝国灭亡以后,契丹族大部分被同化,其中西辽帝国的契丹族由于灭国和被蒙古帝国征召参战和族群迁徙,绝大部分迁徙至欧洲东部乌拉尔山地区,和当地民族融合了;同时在中国境内的契丹族除一小部分保持契丹族的传统并延续至今,根据中国科学院DNA分析研究成果,现在的达斡尔族即为契丹族的后裔,其余大部分契丹族都在历史的进程中融合到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中了。(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第二、鲜卑人,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所以鲜卑一些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鲜卑人,最早记载于《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 汉初,亦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未常通中国焉。”根据上述资料可知,鲜卑和乌桓均属于东胡系统,而历史上的东胡曾与商周并立,在战国时期一直为燕、赵两国的边境大患,东胡部落在秦朝末期逐渐强大,并对秦朝北方边界造成了巨大的隐患,但是匈奴部落在冒顿单于时期统一了草原并且击败了东胡部落,一部分逃亡至鲜卑山,形成了鲜卑族群,另外一部分逃往了乌桓山,形成了乌桓部落。鲜卑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少数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但建立了数个割据政权(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吐谷浑),还建立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魏帝国,可以说鲜卑族对于中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地区实际掌控和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区域发展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还简介影响了两个大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传统(隋朝、唐朝)。鲜卑人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大部分都逐渐融入了汉民族之中,在北魏帝国灭亡后,鲜卑主要姓氏仍在后续王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巨大作用,但基本上均已汉化,而其中坚持到最后的一支,即慕容吐谷浑,于唐朝太宗时期,被名将李靖所灭,部众迁徙至凉州地区居住,后虽然因为政治需要,重新迁徙回故地,但由于吐蕃的强势崛起和打压,最终吐谷浑各部族归唐,逐渐被安置于宁夏、甘肃、陕西诸地。宋朝时期,分布在今雁门关外的吐谷浑部落归宋,被安置在并、忻、代、镇四州,也就是如今的山西东北地区,十一世纪后,不再见诸于史书记载。(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第三、蒙古人,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蒙古族一开始是蒙古诸部落中的其中一个部落,后来由于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所以蒙古诸部都被统称为蒙古人。关于蒙古部落的起源,我们主要以蒙古部来叙述,蒙古部为东胡的一支,在各个时期的叫法均不一样,蒙古部最早叫法为蒙兀室韦,见于《旧唐书》“ 室韦者,契丹之别类也。居越河北,其国在京师东北七千里。东至黑水靺鞨,西至突厥,南接契丹,北至于海。”,关于室韦,最早见于《魏书》“ 失韦国,在勿吉北千里,去洛六千里。语与库莫奚、契丹、豆莫娄国同。颇有粟麦及穄,唯食猪鱼,养牛马,俗又无羊。夏则城居,冬逐水草。亦多貂皮。丈夫索发。用角弓,其箭尤长。女妇束发,作叉手髻。”,4世纪中叶,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一代的鲜卑部族,分为两支,其中兴安岭以南一支即为契丹,而兴安岭以北一支则称之为室韦,室韦分为五个大部落,分别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又分为若干分支,而蒙兀室韦即为大室韦的一支,隋末唐初,由于突厥空前强大,占据了中国北方草原的大部分地区,而蒙兀室韦由于靠近突厥领地,经常被奴役、压迫、乃至征发从战,导致蒙兀室韦对突厥的仇怨甚深,大唐初年,李世民击败突厥,蒙兀室韦部落南下至唐朝边境一代,并向唐朝臣服纳贡,之后,突厥逐渐被唐朝击败和打压,逐渐失去在漠北蒙古高原的统治地位,回纥人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漠北蒙古高原,西联中亚,东接室韦。此一时期室韦部落对外统称名号为鞑靼(另一写法“怛鞑”,这里必须强调,这个鞑靼与欧洲和俄罗斯地区的鞑靼共和国和鞑靼族完全不是一个民族),这是由于室韦部中最强的部落为鞑靼部。公元9世纪中叶,由于回鹘汗国统治无道、被下属的金俄罗斯叶尼塞河平原地区的黠戛斯人南下灭国,回鹘汗国的灭国导致北方蒙古高原出现了统治真空,蒙古室韦在这一时期重新迁回至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地区,并在12世纪逐渐发展强大,这个时候蒙兀室韦分为很多个小部落,比如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这些部族对外统一自称蒙古部,这就是蒙古族最开始的部落联盟了,13世纪,蒙古族出现了以为伟大的领袖,即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部东征西讨,统一的蒙古高原和草原,建立了大蒙古国,此时北方草原各部门均被称为蒙古人,蒙古人骁勇善战,建立了冬至大海,西到东欧平原的最强帝国,同时期中原地区即属于大元帝国的统治,元帝国被推翻后,蒙古族长期与明朝对峙,期间也分为瓦剌、鞑靼、兀良哈等三个部族,清朝皇太极时期,最后一任黄金家族大汗--林丹汗被皇太极击败,蒙古汗国宣告灭亡。虽然蒙古汗国灭亡了,但是蒙古族一直延续至今,即为今天的蒙古族,包括我国的北方邻居蒙古国,也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第四、女真人,女真人的先祖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肃慎,肃慎为中国东北地区的的一个民族,为诸多通古斯民族的祖先之一,战国时期称之为挹娄,大体分布在今东至日本海,南达牡丹江上游,西近嫩江,北有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广大地区。肃慎据传说在舜帝、大禹时期即与中原地区有往来交流,北魏时期称之为勿吉,见《魏书》“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其人劲悍,于东夷最强。言语独异。”隋唐时期写作靺鞨(又称“靺羯”),见《旧唐书》记载,“靺鞨,盖肃慎之地,后魏谓之勿吉,在京师东北六千余里。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而黑水靺鞨最处北方,尤称劲捷,每恃其勇,恒为邻境之患。俗皆编发,性凶悍,无忧戚,贵壮而贱老。无屋宇,并依山水掘地为穴,架木于上,以土覆之,状如中国之冢墓,相聚而居。夏则出随水草,冬则入处穴中。父子相承,世为君长。俗无文字。兵器有角弓及楛矢。其畜宜猪,富人至数百口,食其肉而衣其皮。死者穿地埋之,以身衬土,无棺敛之具,杀所乘马于尸前设祭。”靺鞨隋朝时分为七部,唐初记载仅为白山靺鞨、黑水抹黑和粟末靺鞨,其余诸部无闻,其中粟末靺鞨居于靺鞨部落的最南方,在唐初即归附大唐,七世纪末,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统一各部落,建立了渤海国,唐玄宗封其为渤海都督府都督,渤海国于公元10世纪为契丹所灭。黑水靺鞨为靺鞨各个部落中最靠北的部落,主要活动区域为今松花江流域,五代时期,契丹逐渐统一强大并消灭掉渤海国并臣服了靺鞨各部,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一说女直,此为避辽兴宗耶律真的讳),辽朝末期,由于辽国天祚帝对女真部落索取无度,女真部落在完颜阿骨打和完颜吴乞买兄弟的带领下,起兵反抗辽国的统治并最终灭了辽国,建立了金朝,1126年,金朝灭亡了北宋并予南宋对峙,13世纪上半叶,蒙古帝国灭亡了金国,金国灭亡后,女真人散居于关东,分为建州、海西、野人诸部,明朝在辽东地区设置建州三卫,由女真人担任指挥使,后又设置奴儿干都司,统一管理东北地区诸多少数民族。17世纪建州女真在首领努尔哈赤的带领下骑兵反明,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和蒙古诸部,并于1636建立大清,皇太极称帝后将女真各部去除原有部落名称,统一改为满洲,1644年入关建立清朝,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后,满洲改为满族,目前满族散居于全国各地。(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第五、回纥人,又称“韦纥”、“袁纥”。铁勒诸部之一,铁勒又叫做高车或者丁零,高车为北朝对漠北一部分游牧民族的总称,因其“车轮高大、辐数至多”而得名,南朝人称之为丁零。铁勒人最初的溯源可以追溯至周朝时期的赤狄。周朝时期,北边少数民族为北狄,北狄主要分为白狄、赤狄、北戎、山戎等。春秋时期,齐国率先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率领中原诸国击败北戎、山戎,山戎遂逐渐向中国东北地区迁徙,与东胡逐渐融合形成了后来的诸多民族,而赤狄则向北迁徙,到达漠北草原下游,形成了后来的铁勒人,公元前3世纪,形成敕勒部落联盟,隋唐时期,臣服于突厥汗国,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唐初,大唐先后灭亡东突厥帝国和薛延陀汗国、唐高宗时期,大唐灭亡后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灭亡后,回鹘人建立了回纥政权,并于天宝三年建立汗国,回纥汗国一直与唐帝国保持良好关系,并协助唐帝国平定安史之乱。公元8世纪,回鹘汗国北南下的黠戛斯人灭国,部族分化为三部分,一部分归附黠戛斯人;一部分遂向南迁徙,这一部分为主要部分,其中一支定居于甘肃西部敦煌等地,一部分进入内地,融入中原王朝;第三部分向西迁徙,到达今天的新疆地区,主要为天山北部和吐鲁番地区,并且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又称为西州回鹘),先后归附于西辽帝国和蒙古察合台汗国,并在元末明初彻底化为察合台汗国领土,王国消亡,高昌回鹘(西州回鹘)后来改称“畏兀儿人”即为如今的维吾尔族。(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下一期我们承上启下,正式进入党项人的篇章,敬请期待。更多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