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史--1.3扶保大唐

学术   历史   2024-04-09 09:01   上海  

书接上回,上一回,我们详细介绍了党项的三次迁徙,本章节,我们就具体聊聊党项归附中原王朝和扶保大唐的事情,大家别小看这一次迁徙,这一次持续数十年的迁徙可是为党项族以后扎根河朔之地和后期建立西夏帝国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隋唐时期,主要是隋文帝时期,一方面由于吐蕃崛起和跟吐谷浑的地盘争夺,另一方面,隋唐王朝对帝国西部地区持续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党项族内附或者归降,因此党项内部发生多次分裂。第一次分裂为隋文帝时期,《隋书》记载: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有千余家归化。五年,拓拔宁丛等各率众诣旭州内附,授大将军,其部下各有差。十六年,复寇会州,诏发陇西兵以讨之,大破其众。又相率请降,愿为臣妾,遣子弟入朝谢罪。高祖谓之曰:“还语尔父兄,人生须有定居,养老长幼。而乃乍还乍走,不羞乡里邪!”自是朝贡不绝。由于一部分党项人内附,另外一部分没有内附,但是向隋朝称臣,但是随后又侵犯边界,因此被隋朝大军击败,从此之后,一直保持朝贡的状态。此一时期,党项部落已经发展壮大至十数个大小部落,据史书记载党项羌人“其种每姓别自为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拔氏,而拓拔最为强族。”这个时期,党项八部共计有十余万骑,人口约为三四十万。这才是党项降而复叛的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党项还是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虽然农业基础薄弱,但是占据的地区比较具有优势。唐初贞观三年(629年),太宗李世民为了平定吐谷浑,下旨抚慰党项首领细封步辞,步辞率领党项诸部归附唐朝,被赐封崌、奉、岩、远四州,可见这一时期,党项诸部的首领是细封氏部落,在党项诸部都归附大唐以后,只有拓跋部不服大唐,屡次对抗官军,被大唐军队击败,最终拓跋赤辞率领部众内附,被任命为西戎州都督,公元7世纪中期,吐蕃日益强大,同时期的吐谷浑政权也在贞观初年被大唐所灭,因此在青海湖及河湟谷地等地区对抗吐蕃的少数民族部落只剩党项拓跋部,由于拓跋部无法抵抗吐蕃的侵犯,因此向大唐王朝请求内迁,一开始唐王朝将其部落安置在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市)。其后,先前内附的党项诸部也都被唐王朝逐渐集中安置于庆州及靖边等地区,设置统一的羁縻州来统一管理。

此一时期,位于现在甘肃、四川等地区的党项部落,一方面接受唐王朝的管理并定期朝贡,另一方面,吐蕃也在暗中拉拢各部落首领,所以这一部分党项人时降时叛,在经历了唐王朝不断地打击之下,同时由于唐王朝和吐蕃王朝直接对冲,导致党项各部落的生存空间逐渐压缩,因此在武则天天授三年(692年),也彻底内附于中原王朝,武周朝廷分散安置这些部落在灵州和夏州境内的十多个地区。此外,之前安置在泾州和陇州地区的党项部落也于上元元年(760年)向唐朝凤翔节度使请降,宝应元年(762年),梁州境内的十个党项部落(归顺州部落、乾封州部落、归义州部落、顺化州部落、和宁州部落、和义州部落、保善州部落、宁定州部落、罗云州部落、朝凤州部落)也向梁州刺史请降并献出州刺史印绶,至此,党项各部落全部内附唐王朝。贞元十五年(799年),六州党项(最早归附并安置于河东地区的党项部落)由于不堪忍受永安镇将阿史那思昧的压迫和搜刮。西渡黄河,到达灵、夏、盐、延等州地区。贞元十五年十一月,朝廷派太子中允李寮为宣抚党项使,宣抚党项诸部落,元和九年(814年)五月,复置宥州以护党项。自此,党项部落的基本盘算是确定了,也就是现在的宁夏中北部、陕西北部、甘肃东北部等地区。党项人定居以后,逐渐形成了两大部落,一部叫做平夏部,日后建立西夏帝国的党项人就属于这一部,以夏州(今陕西横山)为中心,另一部在六盘山以东,称之为东山部。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真正改变党项人命运的时机到来了,公元878年,山东人黄巢发动了农民起义,一开始,由于唐朝中央王朝轻视及剿匪不力,外加地方藩镇各怀心事,对于黄巢农民起义军的策略都是驱逐了事,甚至还有部分节度使,资助黄巢农民军,从而“礼送出境”,导致黄巢的部队从山东、淮河等地一直流窜至两广地区,并最终在流窜了两年多以后形成了巨大的规模,黄巢手握五十万之众,北击中原,并在公元881年攻破长安,唐僖宗逃亡四川,发布诏书,要求各地节度使起兵勤王。而唐王朝各地藩镇却对黄巢起义视而不见,均是持保存实力,冷眼旁观的态度。正在此时僖宗皇帝仓皇逃往蜀地,拓跋思恭接到上级的命令,此时的拓跋思恭为党项拓跋部的首领,以他当时的政治地位和实力可能都没有资格接皇帝的诏书,应该是别的节度使转达给他的命令,皇上让咱起兵平叛,你也派部队来吧。

拓跋思恭接到命令,立即带了两万名骑兵,同时会同鄜州李孝昌(李孝昌此时为鄜延节度使,唐僖宗任命他为东北面行营招讨)誓同讨贼,此时双方共有两万多人马,准备收复长安。唐僖宗对此非常高兴,鉴于拓跋思恭原本是附属,不是朝廷正式的节度使,现在国家有难,义存邦国,万里绝域,救大唐于水火之中,于是马上给拓跋思恭加官晋级,任命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节度事。拓跋思恭就更来劲了,两万名骑兵直抵长安城下,与黄巢大军开战。他派自己的弟弟拓跋思忠做先锋,跟黄巢所部隔渭水对峙。

黄巢军当时的主将就是后来灭掉唐朝的朱温,乃是黄巢手下的第一大将。他出身贫寒,武艺高强,特别会打仗。古代军队最小的单位是队,一队上去打,如果队长战死了,所剩的人退下来,那么杀全队;如果一队大部分士兵阵亡,队长回来了,杀队长。总之除非战斗结束,胜利而归,否则谁也甭想回来,上战场就给我玩命,有进无退,同生共死,杀败了敌人,载誉而归,大家升官受赏。战斗进行之中,只要是有人逃回来,必死无疑,不死于阵前就死于军法。朱温用这一招胁迫兵士以保持自己的战斗力,所以黄巢非常倚重他。两军隔渭水对峙,拓跋思忠率千余精骑挑战。

思忠武艺高强,拉弓搭箭,一箭就射中了渭水河桥上的铁鹤。朱温大吃一惊,这家伙真厉害,一箭居然能射进铁鹤里去!这要射我不就穿了吗?当避其锋芒,以谋取之,所以一挥令旗,一边有步骤地退兵,一边埋下伏兵。拓跋思忠一看朱温退了,认为黄巢军不过如此,一时轻敌,率领一千多骑兵就冲过去了。一时伏兵四起,拓跋思忠以下一千余人全部战死,无一生还。朱温适时挥军反攻,拓跋思恭大败。拓跋思恭一看,黄巢军和朱温战斗力强大,不太好打,同时其他四路节度使都迁延不进,而黄巢军将领知右军事孟楷在富平再一次袭击了自己的军队,部队也损失惨重,于是他就率领残部退回自己的老家去了。

拓跋思恭败回了平夏老家以后,修缮甲兵,招募训练兵士,同时又上表唐僖宗,请求讨伐叛军,不久唐僖宗又下诏书,赐封拓跋思恭军队为“定难军”,同时命令拓跋思恭再次出兵勤王,讨伐黄巢起义军。然而拓跋思恭上次被黄巢军打得大败,至今仍心有余悸,但如果不出兵,就是抗旨不遵,等于背叛了唐朝。拓跋思恭思之再三,我拓跋部世受唐室厚恩,如果我们不迁到这个地方,早就被吐蕃人吞并了,我们这个民族就不存在了,也许早变成吐蕃的奴隶了。现在我能在这儿割据称王,吆五喝六的,应当感念唐室大恩。既然皇上这么看重我,一再催促我出兵,就再干一票吧。于是在中和二年正月(882年),,他又率八千人马出征。此时,拓跋思恭被唐僖宗授位京城南面都统、 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时候,各地藩镇皆起勤王之师,兵马很多,将长安城团团围住。

黄巢军打仗,本来就是流动作战,不守一城一地,转战整个中国,从山东打到广州,然后从湖南、湖北一路杀过来的。中和二年4月,拓跋思恭率领党项骑兵在宰相王铎的节制之下,驻扎渭水,同时四面出击,多次击败黄巢的外围军队,中和二年8月,拓跋思恭率领手下八千骑兵多次与黄巢军交战,扫清了长安外围,拓跋思恭也因功进封为四面都统,权知京兆尹。中和三年4月,拓跋思恭跟随李克用进剿叛军,连败叛军大将尚让、黄揆的军队,并且一日之内三战三捷,黄巢一看官军势大,同时自己的军队在长安城也祸害的太过于厉害,根本没有群众基础,抢掠甚重,民怨沸腾,同时外围的部队也被剿灭的差不多了,于是焚毁长安宫室,率军撤退了。拓跋思恭因为战斗在第一线,于是一马当先冲进了长安城,然后表奏朝廷,收复长安!僖宗皇帝在蜀地知道国都收复以后,非常高兴,马上下旨,赐拓跋思恭姓李,同时加封拓跋思恭为太子太傅,晋爵夏国公,拜夏州节度使,以后我们就叫拓跋思恭为李思恭了。后来累功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从此,党项拓跋部由一个边地的小部落登上了大唐的政治舞台,成了大唐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此后,李思恭还参与平定了邠宁节度朱玫拥立襄王事,此外在朝廷征讨李克用部的时候,李思恭也率军参与,但是战败,于是退回本部。文德元年(888年),李思恭派他弟弟李思孝袭取了保大军,自称留后,唐昭宗于是下诏任命李思孝为李思孝为鄜、坊、丹、瞿等州观察使、并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乾宁二年(895年),拓跋思恭在病逝,由于他的儿子李仁祐比他死得早,孙子还小,于是定难军公推他的弟弟李思谏继续担任定难军节度使。李思孝、李思敬为保大军节度使,公元907年,唐朝灭亡。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虽然唐朝灭亡了,但是党项部在归附唐朝以后,一直受到唐王朝的翼护和照顾,而在唐王朝出现危机的时候,党项部落也是为唐王朝做了巨大的贡献(安史之乱的时候,党项部落也在河朔之地防守边疆,作为唐王朝的屏障。),同时也为自己部落的扎根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以后,党项部落逐渐发展起来,并最终在北宋初年,建立了西夏帝国。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文:小九(九爷)‍‍‍‍‍‍‍

更多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
文明与地缘】系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