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CNS丨庄冬晓教授:跨越传统,MDT模式下的肿瘤治疗新突破

学术   2024-12-18 19:24   上海  

2024年10月18-20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主办,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年会”(2024 CCNS)在厦门隆重召开。


脑医汇-神外资讯荣幸地参与了此次医学盛会,与全国各地的神经外科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襄该领域学术盛举,并聚焦探讨神经外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向。期间,我们特邀多位国内神经外科知名专家接受了专访,这些精彩的采访报道将分期发布于我们的2024 CCNS特别报道栏目。本期特为大家呈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庄冬晓教授的专访报道,诚邀各位阅读并分享!




01

脑医汇-神外资讯:庄教授,非常荣幸能在第十八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年会上对您进行采访。请问您对此次年会有何感想?年会中的内容或主题有哪些是您特别感兴趣的,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见解?

庄冬晓教授:

这次会议上,我聆听了周院士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的精彩演讲,令人大开眼界。在很多国际大型会议中,也有关于跨界议题的探讨,它们往往能够打破医疗领域的传统界限,激发新的思考。

此外,在本次的大会上,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为我们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关于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前沿进展。如今的机器人已经能够协助医生进行颅骨磨除等精细操作,而医生只需在术前设定好磨除范围。因为机器臂的稳定性更好,避免了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的失误。我坚信,在未来,这项技术将极大地改变神经外科手术的模式。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手术中的大部分操作都将由机器人直接完成,而医生则只需专注于最精细的脑内操作部分。这一科技的飞速发展,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02

脑医汇-神外资讯:“华山脑胶质瘤MDT模式”作为国内脑胶质瘤MDT的典范,想请您为我们分享一下相关的经验。在您看来,脑胶质瘤全程管理中的MDT核心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庄冬晓教授:

华山医院的MDT模式,最早由周院士倡导,并由毛院长领衔,吴劲松教授精心组织,历经十余载的深耕与发展,已全面覆盖了脑胶质瘤专科下属的4个医疗组。“华山MDT模式”在脑胶质瘤的全程管理中,展现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特色。

首先,我们设立了MDT门诊,这是整个诊疗流程的第一步,包括胶质瘤门诊、神经肿瘤MDT门诊,以及涵盖神经内科、神经免疫及神经感染等领域的综合门诊等。对于初诊时未明确诊断的疑难病例,我们通过多方会诊,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诊断,为后续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自今年起,我们团队组织开展了“MDT大查房”。每周二,我们组织放射科、放疗科及肿瘤内科的专家,共同参与患者的查房工作。在查房过程中,各专家能够充分交流意见,确保治疗方案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此外,针对那些尤为复杂、疑难的病例,我们设立了更为专业的神经肿瘤MDT Tumor Board。该会议由吴劲松教授牵头,每两周举行一次,吸引了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放射、影像、放疗、肿瘤以及血液科、病理科等多学科的专家参与。同时,会议还邀请了全国同仁进行线上交流,共同分享病例、讨论治疗方案。这一平台的建立,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诊疗视野。

MDT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整合了多学科专家的知识与资源,打破了单一学科的知识壁垒。每位专家在各自领域内拥有深厚的专业造诣,而MDT模式则将这些专业力量汇聚一堂,共同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优化的诊疗方案。这种个体化的、规范化的、精准的治疗策略,正是MDT模式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03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在讲课中探讨了转移瘤的临床诊疗规范与个体化治疗策略,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脑转移瘤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成为临床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请您分享一下我国在脑转移瘤诊疗领域的现状,特别是华山医院在此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成就。

庄冬晓教授:

随着癌症治疗效果的提升,特别是药物治疗和综合治疗的不断进步,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这也导致了脑转移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统计,癌症患者平均发生脑转移的概率大约在20%至40%之间,只要生存时间足够长,大部分患者最终都可能面临脑转移的问题。
因此,目前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并非胶质瘤、脑膜瘤或垂体瘤,而是转移瘤,其数量远远超过原发肿瘤。近年来,我在临床实践中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脑转移瘤患者。为应对这一挑战,上海市抗癌协会已经成立了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肿瘤科、放疗科和神经外科的专家共同构成,我在其中担任副主委一职。通过定期举办学术会议,从多角度共同探讨脑转移瘤的诊疗策略。
在治疗脑转移瘤时,我始终提醒团队,不能仅从神经外科的角度看待问题,而应站在神经肿瘤学的高度,全面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和治疗方案。每个神经外科专家都必须转变观念,不再仅仅局限于颅内病灶的切除,而是要考虑如何治愈疾病,如何让患者获得最大程度的益处。由于专科医生的知识有限,难以对复杂的转移瘤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因此MDT在转移瘤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我的团队中,每个脑转移瘤患者都会经过MDT的讨论,包括前面提到的MDT门诊、MDT大查房和MDT Tumor Board。
目前,脑转移瘤的诊疗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两大方面,局部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如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如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对于每个患者,我们都需要全面评估其全身状况、原发灶情况、全身播散情况,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手段。

其中,外科在脑转移瘤的治疗中主要扮演三个角色:首先是明确病理,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并进行化验,为后续的分子病理检测和精准治疗提供依据;其次是解决颅高压和防止脑疝等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最后是局部控制,对于药物治疗或放疗无法控制的局部病灶,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彻底切除。然而,手术切除并不是治疗的终点。脑转移瘤的治疗需要全程化管理,MDT应在初诊、制定方案、后续治疗协调以及复发后的再次治疗等各个阶段都发挥重要作用。


04

脑医汇-神外资讯: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目前在脑转移瘤的药物治疗领域是否有新的进展?比如最近一些在胶质瘤治疗中重新焕发活力的传统化疗药物替尼泊苷、洛莫司汀等,以及新兴的靶向药物,在脑转移瘤的治疗中应用得如何?

庄冬晓教授:

替尼泊甘和洛莫司汀,作为胶质瘤治疗领域中的传统药物,近期在临床中展现出了新的治疗潜力,这进一步验证了其有效性。尽管这些药物以往可能因副作用问题而受到一定限制,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药的研发突破,针对其副作用的治疗手段也日益完善,从而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在脑转移瘤的治疗前沿,新药层出不穷,每年都有令人瞩目的新疗法问世。以肺癌脑转移为例,针对EGFR突变的患者,第三代奥希替尼横空出世。与前两代药物相比,奥希替尼具有极高的血脑屏障透过率,实现了颅内客观缓解率高达90%以上的疗效,这一突破彻底颠覆了以往靶向药物对脑内转移灶控制不佳的局面。

同样,在乳腺癌脑转移的治疗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传统的HER-2阳性乳腺癌曾被视为预后不佳,但随着HER-2靶向药物如赫赛汀和帕妥珠单抗的出现,众多患者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这些药物在脑内的控制率仍然有待提升。而第二代药物吡咯替尼在脑内病变中展现出了一定的疗效,为脑转移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进一步地,新一代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如DS-8201(德曲妥珠单抗)更是为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带来了福音。DS-8201通过将赫赛汀与德鲁替康相结合,实现了卓越的治疗效果。有临床病例证实,DS-8201无论是单用还是联合贝伐单抗,在控制颅内乳腺癌脑转移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专家简介

庄冬晓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国际交流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 上海市抗癌协会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

  •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外科手术专委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分子诊疗专委会委员

  • 《中国癌症杂志》青年编委


识别二维码,前往庄冬晓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脑医汇App(原神外资讯/神介资讯App)话题圈子”重磅上线,这里有各种专业问题及权威解答,点击“阅读原文”抢先体验!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神外资讯
【脑医汇】品牌旗下新媒体,传播、分享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业务交流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