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列强的侵略,给近代中国人民带来了痛苦的烙印,打破了宁静的生活,但也带来的先进开放的西方文化,上海作为中西结合的第一城,创造了显著的成就。作为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在发展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是经过中央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但谁来承担起实施决定的重担,成为了最令人为难的问题。
在建国之初,陈云等元老曾主政上海,不仅稳定市场经济,还提出了重要的改革举措。可惜元老也有力不从心那天,这个担子交由更加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负责,芮杏文成为了候选人之一。不过在他离开上海前往中央任职后,邓小平却为调动感到后悔,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中央领导人这么想呢?
01
江水涟水县是芮杏文的家乡,这片江南水乡本该是人民的乐土,却在抗日战争遭到践踏,注定了芮杏文要经历动荡不安的年代。无论在何等时代,知识都是改变人生的重要基础
身处在炮火中的芮杏文也意识到了这点,用尽一切机会去弥补知识空缺,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命运,更为了将来投身国家大事,改变四万万同胞的命运。17岁那年,芮杏文等来了参军的机会,意气风发的青年加入抗日队伍,将笔杆化作武器,对敌人发起猛烈的攻势。
作为地道的书生,芮杏文不善于领兵打仗,可他也有上级器重的一点,那就是善于管理。当年他随军来到东北地区任职,感受到了当地混乱、落魄的气息,明明有优质资源却无法发挥利用,这让芮杏文痛心不已。
在他的鼓舞宣传下,东北人民齐心协力搞经济建设,恢复了石油等重工业生产设施,打通了与前线之间的命脉。经过短短两年的管理,东北地区就重获生机,人民不再畏惧这片寒冷的土地,心中革命的薪火也越来越旺盛。
02
建国后,东三省重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成为国家发展的马达,芮杏文看到自己的任务完成后深感欣慰,开始忙于提升个人素养。毕竟他是中学出身的干部,总有一天会遇到不熟悉的问题,到大学中读书进修才是最好的出路。
于是在1950年,他靠自己努力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恶补了因领导革命工作落下的专业知识,渐渐了解到高深的工业知识,也算是“半个专家”。此时国内盛行石油开采,大西北急缺这方面的人才,想到芮杏文在东北有相关经验,中央就将他调到了兰州主持工作,没想到真发掘了不少油田。
然而在他完成任务,回到中央不久,就遭到了不小的冲击,暂时被下放到基层劳动。芮杏文没有被强权所吓倒,他默默等待着国家重用自己的那天到来,相信金子总会发光这个深刻道理。待国内局势稳定后,芮杏文受到了中央的召唤,进入国务院协助工作,将自己在工业方面的知识倾囊相授,推动经济发展回到正轨之上。不过在1986年,他迎来了仕途的转折点——出任上海市委书记。
03
改革开放期间,上海作为重点关注地区,需要做出足够的成绩,去证明邓小平等领导人的观点。奈何上海此前发展一塌糊涂,财政亏空不说,还出现不少贪腐现象,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改革。
芮杏文走马上任后,立马审查了市政府的财政情况,并提出了极其大胆的想法:用募捐,或出售土地给开发商来筹措资金。这个想法让众领导人面面相觑,这是他们未曾设想过的道路,高回报的同时也意味着高风险。芮杏文大手一挥,立马组织各级干部实施,几年时间就获得了足够的资金,为上海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上海市闻名的浦东,当初也是芮杏文率先提出开发计划的,他认为浦东开发得当将来会是重要的国际商务区。可惜在紧要关头,芮杏文受到了提拔,他十分不舍浦东开发的远大计划,但又不能违抗上级的安排,最终进入国家计委任职。事后邓小平视察上海时,听闻了芮杏文当年的构想,心中充满了懊悔和自责,若是多留芮杏文奋斗几年,说不定上海还能更上一层楼。
结语
离开上海后,芮杏文也渐渐失去了斗志,毕竟长期承受重担,身体也因不良习惯受到损害,不久后便退居二线。2005年,芮杏文在家中安然离世,可惜他还没有亲眼看到,如今自己深爱着的上海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