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老庄聊薪水>右上角···>设为星标⭐
秋日光影
「手术室里谁最闲?」
知乎热榜这条提问获得了2.3万条戏谑回复,点赞最高的答案是:
「麻醉医生啊——毕竟全程坐着上班呢!」
这个经典段子精准暴露出当代中国麻醉科医生的魔幻处境:
在满墙锦旗写着「感谢主刀妙手回春」的诊室里,他们是被刻意模糊的影子;
在术后家属拉着主刀医生的手反复致谢的走廊里,他们是被选择性遗忘的NPC;
甚至当医疗剧里的俊男美女在手术室上演《白色巨塔》虐恋时,
他们的工作场景是仍然叫不出名字的「活体背景音乐」。
一、麻醉医生的「影子人生」
某三甲医院麻醉科的张大夫在知乎匿名写下职业日记:「一台心脏搭桥手术4小时,主刀医生喝脉动的间隙获得五波家属鞠躬致谢,我抢救了三次室颤却被家属问『这机器滴滴响会影响主任操作吗』——感情我们就是带呼吸功能的人肉监护仪?」
数据显示,中国每万人麻醉医生数量仅0.65人,远低于世卫组织要求的2.5人标准。
但这支「医疗特种部队」的日常是:早7点冲进手术室调试设备,晚11点被急诊电话喊醒处理产科大出血,间隙还要扮演「人肉盾牌」——曾有家属指着术后谵妄患者的监控视频怒吼:「就是你们打麻药把我爹打傻了!」
虽然医学研究证明谵妄与术前基础疾病相关,但麻醉科永远是被集体诉讼时的首轮背锅侠。
二、风险溢价?不存在的!
经济学教授在讲座里激情澎湃:「职业风险与收入必然呈现正相关!」
台下麻醉医生集体冷笑——他们掌握着全手术室最致命的管制药品,调节着患者从生到死的生命阈值,但薪资水平长期稳居医院科室收入排行榜末位。
某网友用外卖骑手做对比堪称精妙:「给昏迷者持续供氧时薪58元,给清醒者送餐超时罚款500元,市场经济在这行实现了量子态坍缩。」
更魔幻的是职业价值评估体系:骨科主任靠一台关节置换就能提成四位数的年代,麻醉医生按小时计费的服务反而要接受「耗材成本管控」。
有科室自嘲发明了新商业模式:「建议按血压波动幅度收费,收缩压每超标10mmHg增收50元,毕竟我们才是真正的救场MVP。」
三、「救火队员」的悖论
医疗剧《外科风云》里有个令人拍案的情节:当麻醉医生提出患者存在潜在心衰风险时,外科主任不耐烦地摆手:「你们就会说不能做不能做!」
这恰恰撕开了业界最隐秘的伤疤——麻醉医生越是专业尽责,就越容易成为手术室里的「反派角色」。
三级医院年度纠纷统计显示,因麻醉评估叫停手术引发的投诉占全部医疗争议的63%。
「别人眼里我们是阻挠治病救人的拦路虎,谁会关心那个被强行推上手术台的肝硬化患者差点就没下来?」
一位资深麻醉医师在辞职信中写道,「现在终于懂了,所谓的『生命守护者』其实是医疗流水线上的安全冗余设计——不出事是应该的,出了事就是设计缺陷。」
四、系统性绞杀进行时
当80%的医学院麻醉专业要靠调剂才能招满学生,当规培医生在知乎提问「如何假装自己得了腱鞘炎逃离麻醉科」,
这个行业的底层生态已显露出残酷真相:它正在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批量制造「高危低认可」的职业特困生。
某省医院院长会议录音泄露了惊悚对策:「建议推广患者自控镇痛技术,再配两个护士盯监护仪,麻醉医生数量就能压缩三分之一。」
殊不知现代医学早给出警告:每减少1名麻醉医生,围术期死亡率就提高5.8%
可惜在DRG付费改革背景下,这种「隐性杀戮」往往被计入「必要运营成本优化」。
致我们终将消失的「人间镇静剂」
夜里十点的更衣室,刚下台的麻醉医生看着镜子里充血的眼球,突然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台词:「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恨这些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或许当某天新闻播出《我国麻醉医生数量达标》时,我们才会惊觉,那些在无影灯下沉默操控生死界碑的人,早已集体完成了对这个时代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唯一的问题是:下次做全麻手术前,您打算把命交给人工智能,还是祈祷有个冤大頭还没转行?
(本文灵感来源:急诊科朋友深夜吐槽录音/三台术后抢救实录/某医学论坛404帖子备份)
感谢阅读,点个“❤️”祝您健康开心~
END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