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手毁了孩子…”,这个妈妈的深夜忏悔,值得所有人警醒

文摘   2025-02-04 18:40   北京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亲子关系是什么时候出现裂隙的呢?

从一部手机开始。

一个妈妈的妥协与悔恨

“你恨妈妈吧,我真的不想你成为一个废物。”
这是小红书上一个妈妈的忏悔。

儿子读小学时,她一直没敢给他配置手机。

上初一,孩子软磨硬泡,闹了很久,说别的同学都有手机。

她只好妥协,把自己的旧手机给儿子用。

失控开始了。

拿到手机的儿子,根本管不住自己,偷偷打游戏到凌晨。

早上起不来,经常谎称自己身体不舒服。

久而久之,作业也不写了,回到家就开始玩游戏、刷直播。

她忍无可忍,把儿子的手机摔碎了。

没了手机之后,儿子消停了一阵,但依然抓心挠肝。

结果过了一个星期,她发现儿子又有了一部手机。

儿子开始昏天黑地玩手机,骂没用,好声好气商量也不行。

最后,趁儿子睡着,她把手机拿走藏了起来。

第二天儿子得知后,开始摔东西、砸东西,两人激烈争吵。

她又当着儿子面把手机摔了。

儿子说了一句“你有病,这是同学借我的手机”,摔门离家。

一整天没回家,也没去学校。

这个妈妈自责且悔恨:

“我非常后悔给他手机,孩子被手机毁了,也被我毁了……”

一个孩子沉迷网络的背后

整天都在刷手机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心理学家李雪曾提到过,孩子成瘾背后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父母的控制。

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玩手机,就觉得人生毁了。

过度担心下,又控制不住,只好采取强硬的措施监督孩子。

控制之下,反而激发了孩子玩手机的欲望。

我遇到一个女孩,14岁,她妈妈把她手机抢了过来。

一个学期,都不准她再碰一次。

之后,这个女孩和妈妈的关系很冰冷,完全不和父母交流。

背后,她则偷偷攒了零花钱,托人买了一部二手手机。

每天晚上躲在被窝,玩到凌晨两三点,上课没精神,成绩下滑。

过了一个月,直接不去上学了,手机一拿就在床上躺一天。

家长的暴力戒断,孩子强烈抵制,陷入恶性循环。

这样一来,管理孩子手机使用的问题,只会愈加棘手。

另一种,是孩子能量被吸食。

儿童心理医生王莎莎,接诊过一个孩子。

七八岁的男孩,手机里下载了500多款游戏,沉浸在网络世界。

背后,是他无力面对的现实。

在学校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交流,加上顽皮,被老师调到最后一排。

他本来个子就不高,老师的做法让他感到被集体孤立。

现实中受挫,只能在网络世界找存在,在游戏中宣泄。

如果父母不理解这一点,把孩子的手机没收、网线拔掉。

那么,孩子很可能就转身跳楼。

为什么?

因为网络对这些孩子来说,是唯一的避难所。

没有孩子愿意一直躲在网络世界,他们需要有人能拉一把。

父母,是真正为孩子托底的那个人。

家长改变1%,孩子改变99%

面对网络的各种诱惑,缺乏自制力,孩子很容易沉溺其中。
当亲子关系因为手机,陷入僵持状态时,怎么办?

谁更灵活,谁占主动。

家长是更有能量的一方,做好3点改变,才能有效引导孩子。

1、转变认知,玩手机并非坏事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玩手机就紧张,多玩几分钟就焦虑。

我们太低估孩子了。

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孩子,网络素养超过我们的认知。

我认识一个初一女生,她在网上剪辑音乐短视频,有10万粉丝。

还有个男孩喜欢昆虫,在网上开了一个科普频道。

除了玩游戏,他们也在网上进行各种探索,发展自己的特长。

我们家长要转变“玩手机就废了”的心态。

不要强势打压,而是教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培养自制力。

在孩子还没有成瘾的时候,制定使用规则,限制使用时间。

已经成瘾了,怎么办?重点就在修复关系。

2、转变关系,给足心理营养

让孩子放下手机使,我们家长要思考一个问题:

孩子在手机里得到了什么?鼓励、欣赏、及时肯定、价值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把这些心理营养给到孩子。

儿童心理医生王莎莎有过一个成功案例。

一个13岁的孩子,严重网络沉迷,每天打20小时游戏。

原因,是不被爸爸支持和肯定。

通过心理咨询,孩子爸爸开始以商量的语气与孩子沟通。

感受到爸爸态度的转变,这个孩子情绪变得平和,与父母交流也多了。

如今,爸爸把手机还给了孩子。

他们商讨使用时间,从20小时,减少到10小时、8小时。

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孩子也很配合。

当孩子不需要在网络世界找爱和温暖,才愿意走出来。

3、转变思维,把游戏瘾转化成学习动力

家长对游戏谈之色变,是担心影响孩子学习。

王国峰老师说,享乐内驱力也是内驱力。

游戏是如何吸引孩子的?

目标明确,比如王者荣耀,就是要推倒对面的水晶塔。

其次,反馈及时,只要取得胜利,就会获得相应的奖励和心理满足。

一直输,孩子想逆风翻盘;赢了很多次,想要拿更高等级。

游戏的设置,让孩子主动自愿参与

家长就可以利用游戏思维,引导孩子把消极成瘾转变成学习动力。

比如让孩子自己制定目标,让孩子拥有“目标感”。

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家长及时给孩子正向反馈,给孩子信心。

将学习任务游戏化,孩子的内驱力才能持久。

精神分析师比昂说过:

“关系的本质,是谁向谁投射焦虑,谁为谁承接焦虑。

健康的关系中,强者(父母)会试着去容纳弱者(孩子)的焦虑;

病态的关系中,强者会向弱者宣泄自己的焦虑。”

孩子沉迷手机,首先家长要去做出调整,先解决自己的情绪。

有了好情绪,才有好关系,有了好关系,才有好教育。

就像教育家苏霍姆里斯基说的:父母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END-
养育孩子的干货,这里都有;
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
洞见父母,和千万父母一起成长。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

洞见父母
和千万父母,一起做智慧家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