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是什么时候出现裂隙的呢?
从一部手机开始。
一个妈妈的妥协与悔恨
儿子读小学时,她一直没敢给他配置手机。
上初一,孩子软磨硬泡,闹了很久,说别的同学都有手机。
她只好妥协,把自己的旧手机给儿子用。
失控开始了。
拿到手机的儿子,根本管不住自己,偷偷打游戏到凌晨。
早上起不来,经常谎称自己身体不舒服。
久而久之,作业也不写了,回到家就开始玩游戏、刷直播。
她忍无可忍,把儿子的手机摔碎了。
没了手机之后,儿子消停了一阵,但依然抓心挠肝。
结果过了一个星期,她发现儿子又有了一部手机。
儿子开始昏天黑地玩手机,骂没用,好声好气商量也不行。
最后,趁儿子睡着,她把手机拿走藏了起来。
第二天儿子得知后,开始摔东西、砸东西,两人激烈争吵。
她又当着儿子面把手机摔了。
儿子说了一句“你有病,这是同学借我的手机”,摔门离家。
一整天没回家,也没去学校。
这个妈妈自责且悔恨:
“我非常后悔给他手机,孩子被手机毁了,也被我毁了……”
一个孩子沉迷网络的背后
一种是父母的控制。
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玩手机,就觉得人生毁了。
过度担心下,又控制不住,只好采取强硬的措施监督孩子。
控制之下,反而激发了孩子玩手机的欲望。
我遇到一个女孩,14岁,她妈妈把她手机抢了过来。
一个学期,都不准她再碰一次。
之后,这个女孩和妈妈的关系很冰冷,完全不和父母交流。
背后,她则偷偷攒了零花钱,托人买了一部二手手机。
每天晚上躲在被窝,玩到凌晨两三点,上课没精神,成绩下滑。
过了一个月,直接不去上学了,手机一拿就在床上躺一天。
家长的暴力戒断,孩子强烈抵制,陷入恶性循环。
这样一来,管理孩子手机使用的问题,只会愈加棘手。
另一种,是孩子能量被吸食。
儿童心理医生王莎莎,接诊过一个孩子。
七八岁的男孩,手机里下载了500多款游戏,沉浸在网络世界。
背后,是他无力面对的现实。
在学校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交流,加上顽皮,被老师调到最后一排。
他本来个子就不高,老师的做法让他感到被集体孤立。
现实中受挫,只能在网络世界找存在,在游戏中宣泄。
如果父母不理解这一点,把孩子的手机没收、网线拔掉。
那么,孩子很可能就转身跳楼。
为什么?
因为网络对这些孩子来说,是唯一的避难所。
没有孩子愿意一直躲在网络世界,他们需要有人能拉一把。
父母,是真正为孩子托底的那个人。
家长改变1%,孩子改变99%
谁更灵活,谁占主动。
家长是更有能量的一方,做好3点改变,才能有效引导孩子。
1、转变认知,玩手机并非坏事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玩手机就紧张,多玩几分钟就焦虑。
我们太低估孩子了。
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孩子,网络素养超过我们的认知。
我认识一个初一女生,她在网上剪辑音乐短视频,有10万粉丝。
还有个男孩喜欢昆虫,在网上开了一个科普频道。
除了玩游戏,他们也在网上进行各种探索,发展自己的特长。
我们家长要转变“玩手机就废了”的心态。
不要强势打压,而是教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培养自制力。
在孩子还没有成瘾的时候,制定使用规则,限制使用时间。
已经成瘾了,怎么办?重点就在修复关系。
2、转变关系,给足心理营养
让孩子放下手机使,我们家长要思考一个问题:
孩子在手机里得到了什么?鼓励、欣赏、及时肯定、价值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把这些心理营养给到孩子。
儿童心理医生王莎莎有过一个成功案例。
一个13岁的孩子,严重网络沉迷,每天打20小时游戏。
原因,是不被爸爸支持和肯定。
通过心理咨询,孩子爸爸开始以商量的语气与孩子沟通。
感受到爸爸态度的转变,这个孩子情绪变得平和,与父母交流也多了。
如今,爸爸把手机还给了孩子。
他们商讨使用时间,从20小时,减少到10小时、8小时。
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孩子也很配合。
当孩子不需要在网络世界找爱和温暖,才愿意走出来。
3、转变思维,把游戏瘾转化成学习动力
家长对游戏谈之色变,是担心影响孩子学习。
王国峰老师说,享乐内驱力也是内驱力。
游戏是如何吸引孩子的?
目标明确,比如王者荣耀,就是要推倒对面的水晶塔。
其次,反馈及时,只要取得胜利,就会获得相应的奖励和心理满足。
一直输,孩子想逆风翻盘;赢了很多次,想要拿更高等级。
游戏的设置,让孩子主动自愿参与。
家长就可以利用游戏思维,引导孩子把消极成瘾转变成学习动力。
比如让孩子自己制定目标,让孩子拥有“目标感”。
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家长及时给孩子正向反馈,给孩子信心。
将学习任务游戏化,孩子的内驱力才能持久。
精神分析师比昂说过:
“关系的本质,是谁向谁投射焦虑,谁为谁承接焦虑。
健康的关系中,强者(父母)会试着去容纳弱者(孩子)的焦虑;
病态的关系中,强者会向弱者宣泄自己的焦虑。”
孩子沉迷手机,首先家长要去做出调整,先解决自己的情绪。
有了好情绪,才有好关系,有了好关系,才有好教育。
就像教育家苏霍姆里斯基说的:父母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