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孩子上不了高中?5成学生罹患抑郁?背后真相惊醒千万中国父母...

文摘   2025-02-03 18:30   山东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在家长圈,一直有这样的流言:

“一半孩子可能都上不了高中。”

但其实,“中考分流”不是现在才有的。
看过一组数据:
2000年,只有29%的孩子能升入普通高中;
十年后,这个比例是48%;
而到了2020年,已经有57%的孩子可以读高中。
如此看,我国的高中录取率是在逐年上升的。
可“担忧孩子上不了高中”的焦虑却甚嚣尘上。
随之带来的,是50%的抑郁患者为在校学生

为什么会这样?
首当其冲的,是巨大的升学压力
毫无朝气的孩子
提起“抑郁症”,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现在的孩子也太脆弱了!

屁大点压力就要死要活的,至于吗?

但现在的孩子,压力确实太大了。

网上看过一张图:

稍有差池,就连学霸也可能会错失普高。

可以说,比起过去,现在的孩子不是一般的“卷”。

听过一句话,很痛心:

“一个学生,一天叹的气比大人都多。”

他们所处的世界,要远比大人想象中辛苦,也更残酷。

小红书上,刷到过一所寄宿学校初一孩子的课表。

早晨5:20起床,晚上10点才能上床睡觉。

这就是住校学生的一天。

甚至有的孩子,不但要克服繁重的学习任务、难度骤增的学习内容,还得接受不断被压榨的自由时间,去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环球时报》也曾写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

在中国,最累的都是孩子;
因为他们自小就明白必须要强。

在本该青春洋溢、活蹦乱跳的年纪,我们的孩子却活得没有一点朝气。

现在的学生,就像是一台精密的仪器。

非但不能出错,还要时刻保持高效运转。

可人终究不是冰冷的机器。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陷入抑郁的牢笼...

一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光富所说:
“不管小升初,还是初升高,课业压力骤增都让许多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厌学、睡眠不佳、焦虑……
严重者已经出现抑郁症状。”
焦头烂额的家长
如果说,骤增的升学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本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深渊。
那么,父母的高期望焦虑情绪,就是将孩子最终推向“抑郁”的无形之手。
也许有人不解。
今天的孩子,吃穿不愁,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可比起咱们小时候。
现在的孩子,自出生起就背负了太多期待——

在班里要名列前茅;

必须考上重点高中;

不允许有一门偏科!

于是,焦虑,就成了我们这一代家长都有的共性问题。

焦虑现在的竞争太过激烈;

焦虑孩子未来会没有学上;

更焦虑自己在教育孩子时的“手足无措”...

“作为学生,你的当务之急,就是把自己的学习搞好。”
这句爸妈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有些孩子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
似乎只有不停地催促孩子学习,才能稍微缓解父母的焦虑情绪
然而,孩子不是大人。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遇到压力,都只能向内去消化。
一旦最后无法承受这种压力,孩子轻则抑郁,重则自杀

认识一位儿童精神科医生,他说:

“能够坦然接受自己孩子抑郁的父母,真的很少很少。”

甚至,很多父母在听到孩子抑郁后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

“你还抑郁?

我都快抑郁死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直到孩子休学的那一刻,才突然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激烈的竞争环境、巨大的升学压力,以及繁重的课业任务...
以上种种,都让我们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没有朝气,也让家长愈发感到焦头烂额。
但真正让人感到难过的,其实是:
家长被环境引发的焦虑裹挟着,一味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状态、情绪以及人际交往等问题。
千万别等到悲剧发生,才发现为时已晚。

想让孩子远离抑郁

家长应做好这两点
那么,家长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真正远离抑郁呢?
懂得及时干预,很重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何凡说:
孩子抑郁的高发期与青春期有一定重叠,而开学压力和升学压力都是诱因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
对升学阶段的不适应,是引发孩子抑郁的主要诱因
所以,不想孩子“抑郁”,家长一定要做好下面2点。
一、努力成为孩子的“屏障”
家长们首先要明白:
你和孩子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而不是站在彼此的对立面
尤其在升学阶段,我们更应努力成为孩子的一道“屏障”。
记得亲戚家孩子小升初那会,学得很辛苦。
可孩子愣是没喊过一句累。

他妈妈觉得不对,于是便跟孩子约定:

以后晚上只要超过10点,就是没写完也不写了。
说完,妈妈还专门给老师打了电话说明情况。
后来,在一次家庭聚会上。
大家聊起此事,孩子才半开玩笑地说:

要不是我妈,当时想“死”的心都有了。

现在适应了强度,反倒觉得其实没啥。

你看,这就是“屏障”的意义。

在外界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父母与其被焦虑情绪困住,不如跳脱出来,努力为孩子做好保障

优秀的父母,都敢于为孩子的人生托底

二、做好孩子的“能量转换器”
家长对孩子的心理缺乏正确认知,很容易让孩子在抑郁情绪里越陷越深。
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共情理解孩子,做好孩子的“能量转换器”。
把孩子的“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能量”。

在家里,你是不是也经常听到孩子“抱怨”:

作业写不完,我要累“”了。
这道数学题简直难得要“”!
一点意思都没有,还不如“”了算了...
心理学上说,每个把“死”挂在嘴边的人,其实不是真的想“死”,而是渴望爱
孩子也是一样。
只有我们真正关注到孩子的心理状态,才能为他注入更多的爱和精神能量。
最后,点个“在看”,
别让我们的孩子孤立无援。
-END-
养育孩子的干货,这里都有;
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
洞见父母,和千万父母一起成长。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

洞见父母
和千万父母,一起做智慧家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