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有人说:
“我像是父母的拳击手套,他们挥出的每一拳,都重重打在我身上。”
这句话,让我沉思良久。
小时候,家里的亲戚长辈总夸奖我“懂事”“细心”,是个乖孩子。
这些品质,常让我的父母引以为傲,但只有我自己知道:
争吵时,我又成了他们的“裁判员”...
以至长大后出来工作的我,总是小心翼翼:
大会上不敢发言;
做方案反复纠结;
把孩子”夹“在中间,消磨的是孩子的个性和敢闯敢拼的劲头。
真正恩爱的父母,从不会让孩子左右为难。
他们知道,与其逼迫孩子“站队”,不如试着主动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有爱的成长环境。
![]()
![]()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那些从小就被父母“夹”在中间的孩子,难免都扮演过以下3种自己并不熟悉、也不喜欢的角色。大多数成为“夹心人”的孩子,都曾是父母的“传声筒”。
据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南迪·内森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的一生中,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而这期间所产生的负能量,都会传染给身边的人。也就是说,在”传话“的过程中,一切父母的负面情绪,孩子都要照单全收。
久而久之,因为缺乏安全感,孩子不仅会变得敏感、脆弱,也更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处处看人脸色行事。
第二种角色:“仲裁者”
生活中,或许你也听过这样的话:
“我跟你妈离婚(闹矛盾),那都是因为你妈不好,对不对?”结构派家庭治疗开山鼻祖萨尔瓦多·米纽庆就曾描述过这种“关系三角化”的两种类型。所谓“仲裁者”,指的便是其中一种:
“跨代联合”。
一旦父母产生争执,其中一方或双方都尝试通过获得孩子的支持来反对另外一方,无形中,就会让原本与此无关的孩子,成为那个一锤定音的“仲裁者”。由此,从情感上来说,孩子只会觉得自己被生生撕裂了。第三种角色:“替罪羊”
还有一类孩子,在家庭中是夫妻双方用来推卸责任、发泄情绪的“替罪羊”。记得看过一则新闻:
却因寻找不顺,便干脆在路上酗酒、打骂孩子......一个年纪尚小的孩子,却成了大人用来发泄情绪的”垃圾桶“。
那些在父母无端苛责下长大的孩子,同样也会因此产生一种近乎病态的代偿心理,直至最后完全将“自我”舍弃。
这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
![]()
父母的脸色
决定了孩子人生的底色
在孩子眼中,那些父母间爆发的激烈冲突、争执还有冷战,无异于一场惊悚又压抑的恐怖片放映。心理学上,对这种父母把孩子“夹”在中间的现象,叫做“关系三角化(Family Triangulation)”,由著名的家庭治疗师莫瑞·鲍恩提出。即是说,如果两个亲密关系出了问题,通常需要第三人的介入来缓和两人的矛盾。如此看来,“关系三角化”既能避免夫妻间正面冲突,还能通过孩子向对方传递一些有效信息,似乎没什么问题,反而对维系家庭的平衡还是有帮助的。特别是许多父母吵完架以后,都会不自觉地“拉拢”孩子一起来攻击、“诋毁”自己的另一半,导致“夹”在其中的孩子真正是苦不堪言。当父母习惯于把阴晴不定的脸色挂在脸上时,那么最终受伤的,注定只有孩子。在此期间,丈夫一直向女儿灌输各种对妈妈不好地评价。
结果,本该最思念母亲的女儿,再见到妈妈时,心中只剩下了愤恨。
著名的梅拉宾法则(The Rule of Mehrabian)也指出:
“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约有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辅助表达的方法如手势、语气等则占了38%,而非语言动作如表情、肢体语言所占的比例则高达55%。”哪怕来自父母的一个微表情、一个小动作,都能被孩子很敏锐地捕捉到。真正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既不是家境好坏,也不是成绩高低,而是父母的脸色。![]()
![]()
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为什么说“真正恩爱的父母,从不会让孩子左右为难”?因为不管父母如何争吵,最后的“输家”,都只有孩子一个。而在教育孩子以前,爸妈首先要学会的,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所以,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用来疗愈亲密关系的沟通原则:
商量。
听到这,可能有人会说了:
别急,其实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很多”商量“,都属于假性商量,比如当一对夫妻教育理念不一致时,通常会很容易演变为一场封闭的辩论会——“别人家小孩都开始学钢琴了,我给咱孩子也报上。”
“孩子还小,我觉得没必要吧?”
其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才是父母争执的源头,从而活成一个痛苦的“夹心人”。都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夫妻间真正和睦恩爱,才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