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升初”的孩子家长,都有相似的焦虑:
孩子小学时成绩亮眼,劲头十足,是邻里夸赞的 “小学霸”。
可上初中后,却像换了个人似的,学习态度懈怠,整天没精打采。
家长们生怕孩子延续这种状态,到了初三冲刺期,与理想的高中失之交臂。
然而,教育就像一场马拉松,一时的快慢,并不能决胜负。
那些在中学阶段,能长期稳居班级前 10 名的孩子,背后往往有着滋养他们成长的家庭土壤。
研究表明,后劲儿足的孩子,大多来自以下2种家庭。
想象这样一些场景:
孩子满心期待,拿着考了80分的试卷回家。
“成绩怎么退步了?你是怎么学的?养你还有什么用!” “又出去疯玩!整天光知道玩,长大后能有什么出息!”
一旦成绩波动,情绪的 “火山”立刻喷发。
可当孩子被唠叨、抱怨、愤怒充斥,每日承受负面情绪的“枪林弹雨”。
孩子会变得敏感自卑,像被抽走了自信的脊梁。
在自我认知的道路上迷失,无法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评价,总是自我怀疑。
与之不同的,是情绪稳定的家庭环境。
研究表明,情绪平和的孩子,在学习上更加专心致志。
这是因为他们内心,没有因家庭纷争带来的焦虑与不安,能够全身心投入知识的海洋。
小辉是我班上的学霸,有一次,学校组织知识竞赛,小辉准备了许久,却遗憾落选。
回家后,他满心沮丧,忍不住掉眼泪。
但是,他的父母没有丝毫责怪。
“宝贝,妈妈知道你为比赛付出了很多,你已经很棒了,没获奖不代表你不优秀,咱们一起看看,哪些地方还能做得更好。”
在父母的安抚下,小辉很快调整了心态,学习更加刻苦努力。
可见,一个温暖、包容、善于沟通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有着多么强大的助力。
懂得培养好习惯的家庭
另一种容易养出学霸的家庭,是懂得培养好习惯。
第一,有效陪伴的习惯
很多家长认为,陪伴孩子,就是坐在旁边监督他写作业。
一旦孩子犯错、速度慢,就立刻 “催吼打骂”。
殊不知,长期处于父母高压监督下的孩子,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内驱力大大降低。
真正的陪伴,应当是孩子成长的同行者,而非监工。
孩子身上出现写作业拖拉、粗心大意等毛病,根源往往在于专注力的失衡。
此时,父母需静下心来,全面排查问题所在。
是孩子学习环境过于嘈杂?还是学习任务安排不合理?
找到问题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与矫正。
让孩子逐步攻克,重拾信心与专注。
第二,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堪称孩子成长的 “超级武器”。
快速阅读的能力,是孩子之间拉开差距的快捷键。
培养阅读习惯,要从小抓起。
家长可以在家中营造阅读氛围,设置专门的阅读角,摆满各类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书籍。
与孩子一起沉浸书海,分享读书心得,让阅读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爱上阅读,养成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
第三,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无数研究证实,从小养成专注学习习惯的孩子,在学业上往往能脱颖而出。
智商、家境固然有一定影响,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潜移默化养成的学习习惯,专注力更是重中之重。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比如,鼓励孩子参加拼图、积木搭建等益智游戏,锻炼手眼协调与注意力集中;
在孩子学习时,采用番茄工作法,设定 25 分钟专注学习时间,期间不打扰;
结束后给予适当休息奖励,让孩子逐步提升专注时长。
专注力,是孩子学习的 “基石”。
总而言之,孩子的成长是一场家校共育的接力赛,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对孩子的影响深远持久。
家长们若能努力营造情绪稳定、善于沟通的家庭氛围,用心培养孩子的各项好习惯。
相信孩子在中学,乃至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定能后劲十足,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向着梦想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