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如何击垮一个心智成熟、事业有成的成年人?
答案是:养个娃。
为了刚上初一的女儿,闺蜜像蜕了一层皮,花重金请学业规划师,找985教授咨询,替孩子中考做准备。
现在的家长,拼命到让人害怕!
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卷资源,卷赛道。
文化水平低的父母,拼时间,拼命赚钱。
拼了命,也要为孩子铺出康庄大道。
然而,孩子的反馈却让人揪心:
你越使劲,他越没劲,好像非要和你对着干!
是我们的孩子没出息吗?
相反,是你拼命给的东西,正在将他慢慢摧毁……
第一阶段:拼命焦虑,毁掉孩子的生命活力
6~10岁,是孩子上进心培养的关键期,也是自我意识的萌芽期。
人民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双减”政策之后,父母的焦虑症增幅约12.8%,不降反增。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时,就把读什么大学、找什么工作规划好了。
殊不知,孩子10岁之前的童年阶段,是否充满生命活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北大教授周延庆,分享过自己的“育儿”心酸史。
6岁背新华字典,高考顺利上北大,在哥大深造后,又回北大担任博导,周教授实现了“神童”到人才的蜕变。
妻子也是北大高材生,可谓典型的高知家庭。
夫妻二人从女儿小,就盼着她进北大,然而,女儿永远考倒数第一。
“这就是天道,你必须接受,她就这样。”
周教授的无奈,道出了不少家长的痛点:
有的孩子,你拼命让他输在起跑线,没用!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中,有个上海妈妈就上演了鸡娃大招。
女儿刚上幼儿园,她就逼着学钢琴,弹错一个音就得挨骂。
家里人觉得她精神分裂,她却焦虑孩子时间不多,再不努力“考不上名校”。
但,孩子能不能成才,真不是父母使劲就够了!
培养上进心、学习力,也要建立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
如果孩子长期被剥夺时间、剥夺注意力,他就无法在想象力最丰富的年纪,真正体验快乐。
生命的活力,体现在对生活全方位的感知,包括学习、运动、游戏、伙伴、心理。
不要让你的焦虑,让孩子的童年留下缺憾。
第二阶段:拼命付出,破坏孩子的成长规律
10到14岁,是青春期孩子快速成长的阶段,但成长皆有定律。
家长必须尊重每个孩子的“花期”,而不是只会浇水施肥。
近期,一个妈妈辅导儿子的视频冲上热搜:
桃李满天下的教师妈妈,为了儿子呕心沥血,无奈儿子还是只考18分。
多少家长“掏心掏肺”,孩子“还是老样”。
和青春期的发育年龄类似,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长周期。
有的孩子偏科严重,有的孩子适应性差,还有的阶段性对学习无感。
一是让孩子在学习上背负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是让孩子失去基本能力,导致不懂得感恩、生活自理能力差。
在他的成长中,父母从来任劳任怨,心甘情愿付出一切。
上初中那会儿,脑子还没“开窍”,怎么学也学不会。
可一看到父母,瞬间变得愧疚,再焦虑也要拼命学,差点把自己弄抑郁。
他说,自己属于“大器晚成”型,上了高中才觉得学习游刃有余,初中的时候就不应死学习。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
从害怕考试的“丙等生”,摇身变成文体兼修的“全优生”,他以荷花自喻:
春天山花烂漫时,我在水中眠;
夏天才露尖尖角,迟开也鲜艳。
尤其快速成长的青春期,你越拼命付出,孩子越反抗。
尊重孩子成长规律,不包办、不恐惧,不一味付出,花才有绽放的可能。
14~18岁的孩子,进入到青春期的塑形阶段。
孩子上高中之后,学业压力增大,心理压力也随之上升。
这一阶段,孩子的自主意识达到顶峰。
你越想掌控,他们叛逆反抗的程度也会越强烈,也就越想逃离。
高中文理分科时,家长强势替孩子做决定,剥夺孩子的自主选择权; 孩子对异性有好感,家长强势干涉,影响孩子正确了解异性的机会。
结果,两个孩子从7楼双双跳下,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迅猛发展,自尊心不断增强,绝不能一味打压和扼杀。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担心孩子犯错、误入歧途,选错人生方向。
但,你可以掌控一阵子,不可能掌控一辈子!
每个孩子都有犯错的可能性,在可控范围内允许孩子试错,是家长的教育智慧。
人类是以不断犯错的方式,来适应世界的。不允许孩子试错,意味着谋杀孩子的生命力。
孩子连犯错的机会都没有,更无法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也无法通过成败真正体验人生。
要允许孩子有自主掌控人生的权利,更要相信孩子有自主决定人生的能力。
唯有如此,孩子的自我意识才能健康发展,自我同一性才能顺利形成。
才能真正找到人生价值,顺利度过危险的青春期。
“当我们种下的花没有我们预期的长得那么好时,我们不应该怪花,而是从自己的种植等方面寻找原因。”
我们种下的每一朵花,都有它自己的周期。
回归教育的初心,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不做包办孩子人生的家长,我们的人生和教育也能更顺畅!
养育孩子的干货,这里都有;
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
洞见父母,和千万父母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