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但一回到家就变得戾气很重,尤其一碰到孩子闹情绪,立马就火冒三丈。但也有人不以为意,说:
却不知,这样一个情绪时好时坏的人,就像是一颗提前在家里装好的“定时炸弹”。倘若不及时加以疏导,拆除“引线”,谁也不知道,它究竟何时会被彻底引爆。当着众人面
她“逼”孩子跳下五楼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
很揪心。
画面中,只见一个小男孩紧贴墙壁,站在五层楼高的空调外机上,像是在躲什么。
之后,从窗户里伸出一根长杆,并朝着孩子站立的方向“挥舞”了几下。
哪想下一秒,孩子就跳了下来。
据了解,视频中的男孩,是因为贪玩担心被母亲责罚,才躲到了防盗窗外的平台上,而拿长杆“拍打”男孩的,则是他的母亲。
所幸后续经医院诊断,坠楼男孩暂无生命危险。
但这起让人倍感触目惊心的男童跳楼事件,却足以为无数家庭敲响警钟。
有媒体采访知情人称,男孩母亲是出于对“孩子可能坠楼”的担心,才取来长杆“拍打”男孩的。
其目的,是想要规劝男孩进屋。
在外人看来的“恐吓”,此时却变成了“关心”。
更令人心碎的是,当众人第一时间在坠楼发生后上前营救时,还听到男孩仍不停地哭喊着“妈妈别打我”。
这,才是一个家庭真正悲哀的地方。
好的父母,首先一定是能够看见孩子的情绪,并善用恰当的方式及时进行疏导,而非刻意去引爆那颗无形且危险的“定时炸弹”。
正在被“两情障碍”困扰...
视频中,那位妈妈在面对孩子出现过激行为时的反应,在心理学上有个解释:是指父母难以看见孩子的情绪,并无法及时回应孩子的感受。只要不顺着自己就会愤怒,只要孩子一闹情绪就心态爆炸,越是身边亲近的人,越是如此。听过一位朋友吐槽:
可有一次,当她跟妈妈又不可避免地大吵一番之后,才突然发现:朋友说:
不管是自己写作业拖拉,还是家务事没做好,妈妈从来都不会跟她好好说话。当一个人无法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去很好地表达自我时,正是有了“述情障碍”的一种表现。即,要么耍赖犯混、爱冲动,要么过度理性,就像个没有任何情感的机器。以上所说的“两情障碍”,不仅正在困扰着大多数家庭,也是家长教养中的一大难题。有调查显示,“两情障碍”的产生,与原生家庭脱不开干系。比如那位拿长杆“拍打”男孩的妈妈,对孩子出于害怕的过激举动,显然无法做到真正的共情与理解。而那个因为担心自己贪玩被责罚而冒险爬到窗外的孩子,则是根本不晓得该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由此,可以说:
如果父母在共情上有障碍,那么,其孩子在表达上也会存在阻碍。倘若家长教养时缺乏正确的情绪认知,一直重复旧有的方式,那么,我们便只会得到旧有的结果。然而这样做,情绪是发泄了,但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当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被“复刻”到一个人一生的亲密关系中,不论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与子女的相处,都会深受其害。所以,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没钱,也不是溺爱,而是在这两件小事上抓瞎。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说过:
教育就是“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
什么是”够好的母亲”?
唯有父母先做到共情,主动帮孩子疏导情绪,ta才有可能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扉。即是说,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向其发出渴望主动帮助ta的意愿。这就需要咱们父母及时对自己的认知加以调整,不被情绪所左右。因为父母的情绪和教养方式,都会直接影响着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的人生幸福。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研究发现: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应该学会的,是先闭嘴、再表达。比如,当情绪突然间翻涌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先在心中默数12秒,好让自己冷静下来,之后再去与孩子建立良性沟通,效果就会好很多。
希望所有爸妈在教养孩子时,都能在情绪上处理好“共情”与“表达”这两个小细节,懂得先通情,再达理。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从原生家庭的桎梏中真正脱离出来,重拾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