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
但有些行为,却在不经意间成为孩子的绊脚石。
闺蜜对儿子的学习习惯极为关注,这本是一件好事。
但她每次看到儿子坐姿不端正,就立刻出声纠正。
一旦发现作业中有错字,更是吼着让孩子修改。
甚至孩子稍有分心,她也会严厉提醒。
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绪变得消沉。
原本亲密无间的母子关系,也变得紧张兮兮。
我忍不住提醒闺蜜,让她换位思考一下:
如果在工作中,领导时刻在旁边监视着她,稍有不对就纠错,她心里是什么感受?
孩子内心很脆弱,他们不喜欢被否定。
事实上,最能毁掉孩子积极性的行为,90%的家长都在做:
不停地纠正、不停地消耗、不停地指指点点......
不停纠正,是对孩子的消耗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
最糟糕的家庭,就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有次班级组织家访,孩子们的“遭遇”看得我很心疼。
有些家长对孩子近乎苛刻,哪怕只是掉了一个馒头,都会遭到大声斥责。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每天都战战兢兢、诚惶诚恐。
这种对孩子的消耗,可谓贻害无穷。
首先,它会导致孩子失去自信。
一个总是被父母纠正的孩子,内心不断积累挫败感。
时间长了,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不敢勇敢尝试新事。
原本充满活力的心灵变得越来越沉重,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此外,不断纠正会使孩子陷入内耗。
看过一个心理咨询案例:
一位妈妈从小就很严格,总是不停纠正孩子的各种行为。
从生活琐事到学习细节,无一放过。
结果,孩子在12岁时就被确诊为中度抑郁,妈妈后悔不已。
孩子的内心,本就比成年人脆弱。
长期处于这种被过度纠错的环境中,心理能量会被不断递减,最终陷入自我挣扎的困境。
为人父母最顶级的自律,是控制掌控欲
热衷于纠正孩子的父母,心里往往隐藏着一种“好为人师”的掌控欲。
他们总是不自觉将期待强加给孩子,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
然而,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孩子的内驱力,使他们失去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欲。
要知道,在1到12岁关键阶段,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正处于爆棚的状态。
他们像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探险家,渴望发现世界的奥秘,用自己的双手触摸未知领域。
只有让孩子养成自主性、自觉性的好习惯,他们才能脱颖而出。
朋友家的儿子小Z,从小就是 “别人家的孩子”。
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内驱力超强。
妈妈在培养孩子方面,始终保持“退后半步”的状态。
小Z三岁左右时,妈妈发现他对音乐有强烈兴趣,便从音乐启蒙入手。
小升初时,他就进了重点初中的音乐特长班。
妈妈真正尊重孩子,允许他不做什么,也不贴标签。
在玩手机方面,家长也不过分干预,让儿子自主设定使用规则。
小Z玩游戏失控时,爸爸让他自己决定保留一个游戏,孩子能理解背后逻辑。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孩子的内驱力被充分激发。
为人父母最顶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的掌控欲。
当我们看到孩子的行为与预期有偏差,不要急于纠正。
学会放手,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发挥空间,才能培养出健康独立、有活力的孩子。
激发内驱力的3三大策略
想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激发内驱力,试试这3个妙招:
1、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权
自主决策,是内驱力的核心引擎。
家长应逐步放权,从家庭小事(如每日着装、周末活动安排),到学习规划(如自主选择课外读物、制定学习时间表),给予孩子充分选择权。
在孩子选择过程中,引导其分析利弊,而非直接干预。
不断增强孩子的自我认知与责任意识,明白选择后果。
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激发内在动力,挖掘孩子潜力。
2、塑造成长型思维模式
培养成长型思维,对孩子内驱力提升至关重要。
鼓励孩子将困难视为成长阶梯,锻炼思维契机。
比如,可引导孩子反思解题过程,聚焦方法改进,而非仅关注分数。
利用名人故事或身边榜样,激励孩子相信自身的可塑性。
孩子在应对挑战时,逐步养成成长型思维,持续提升能力,保持内驱力的旺盛。
3、创设多元的激励环境
激励,是点燃孩子内驱力的火把,但需多元。
除传统物质奖励外,精神激励更具长效性。
家长应敏锐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真诚具体的表扬。
如“你的作文细节描写很生动,人物栩栩如生,体现了你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还可设立目标达成奖励机制,激励孩子为目标主动奋进,催生强大的自主性。
内驱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
不仅需要家长执行力到位,精神上也不能放松警惕。
点个在看,祝愿大家都能养出自主性、内驱力爆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