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孩子天天挨打,现在的孩子天天抑郁,他们到底怎么了?

文摘   2025-01-15 19:27   北京  

看过一项调查数据:

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的比例,高达19.85%,中部地区更是攀升至 23.7%。

这意味着,每5个孩子中,就有 1 个正被抑郁的阴影笼罩。

回想过去,尽管打骂是家常便饭,但孩子却鲜有心理问题。

是如今的社会环境太复杂,还是教育方式出现了偏差?

现在的孩子,受到的关注太多

以前的家庭,“多子多福”的观念盛行。

家庭里孩子众多,父母忙于生计,难以将全部精力,聚焦于某一个孩子身上。

然而,如今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

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却有父母二人,再加上祖辈的两个老人,甚至四个老人。

六七个人,共同参与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

人多了,孩子受到的关爱自然增加。

但与此同时,控制、包办、干预也随之增加。

一方面,孩子本应自己面对的问题,大人们迫不及待帮忙处理,将所有障碍一扫而空。

长此以往,孩子应有的责任感和独立性,根本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父母的过度关注就像放大镜一般。

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大人的严密监视之下。

这种密不透风的爱,逐渐演变成禁锢孩子的“枷锁”。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失去自由成长的空间,内心的反抗情绪悄然滋生。

身心健康,自然也会跟着受损。

现在的孩子,背负的期望太重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

一位妈妈因为孩子考了98分,竟然患上了焦虑症。

看似荒诞的背后,却反映出当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父母对孩子有期待无可厚非。

但如今的情况是,很多家长难以接受孩子的平凡。

在他们眼中,只有满分、第一名才是孩子应有的成绩。

一旦孩子未达到他们心中的高标准,失望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而这种失望,又会不自觉渗透到对孩子的爱与评价中。

孩子是极其敏感的,他们能够敏锐察觉到父母的情绪变化。

当父母因成绩而焦虑时,孩子也会感受到强烈的挫败感。

这种负面情绪,如同隐匿在暗处的寄生虫,不断蚕食着孩子内心的能量。

长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会遭受严重打击,对学习的热情也会逐渐消退。

甚至可能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家长们要及时调整心态,给予孩子更宽松、健康的成长环境。

现在的孩子,释放情绪的出口太少

过去,孩子们拥有广阔的大自然,来宣泄内心的压力与委屈。

他们在田野间奔跑,在山林中穿梭,在溪水里嬉戏,尽情释放学习的压力和烦恼。

玩伴众多,大家成群结队地玩耍:

跳房子时的专注、跳高时的奋力一跃、跳皮筋时的灵动跳跃、爬树摸虾时的惊险刺激......

游戏不仅带来了欢乐,更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情绪支撑。

哪怕在家里被妈妈打骂,只要出门和小伙伴们玩一会儿,就能迅速忘却烦恼,重新恢复活力。

如今,城市中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家虽然温馨。

但百十平方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却像一座无形的壁垒,将孩子局限其中

学业的繁重,使得他们几乎没有多余时间去户外玩耍,课余时间也被各种辅导班和兴趣班占据。

除了家庭,他们很少有机会与外界建立深度的情感联系,缺乏来自外界的心理支持。

一旦亲子关系出现裂痕,孩子的心理防线便会崩溃,因为他们没有其他可以依靠的心理支撑系统。

内心的负面情绪不断积累,无处释放,极易引发心理问题。

无论处于何种时代之下,孩子内心的脆弱性,都是客观存在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在成长早期,大脑的情绪调节和认知发展系统尚未完全成熟。

他们对于外界的刺激和压力,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内心脆弱是普遍现象。

许多人在成年后,常常陷入对“原生家庭”的抱怨。

然而,当自己成为父母,又忽视了自身已成为孩子的“原生家庭”。

在家庭系统理论中,父母的行为模式、情绪状态和亲子互动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自我疗愈与疗愈孩子,便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任务。

对于父母自身而言,要深刻认识到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创伤,并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冥想、情绪表达等方式进行修复。

在亲子关系方面,要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如积极倾听、共情理解等。

尊重孩子的情感和需求,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家庭氛围。

同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帮助孩子识别和调整负面情绪。

助力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全方位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爱孩子,就要做孩子保驾护航的水手。

-END-
养育孩子的干货,这里都有;
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
洞见父母,和千万父母一起成长。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

洞见父母
和千万父母,一起做智慧家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