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静康日记陪伴你的第220天
“我血肌酐一直稳定在280,最近两个月突然涨了这么多。”
眼看病情控制不住,担惊受怕的患者急慌慌再次北上。说“再次”是因为两年前,他来过青岛求医。
“当时肌酐160多,降到了120,效果很好。”高凤平主任,也是患者的主管医生,代为介绍病情。
患者的疾病与一般肾脏病不同,是与生俱来的遗传性肾病。遗传基因来自他的母亲。父母一方有多囊肾,子女遗传肾病的概率是50%,不分男女。这位患者姊妹四人,3个确诊多囊肾,只有1人幸免。
作为一种先天性肾脏疾病,多囊肾患者的两侧肾脏实质部分会出现大小不等的囊肿。囊肿随年龄而扩大,一般到30~40岁以后出现腹块、腰痛、血尿、肠胃不适等症状。随着进展,还会相继出现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人总是矛盾的。作为医生,当然希望治疗过程是顺利的,所有患者都能摆脱恶疾。但临床的真实情况常常是治疗越顺利,“反弹”得越快。
“我看很快就降下来了,就没那么重视了。”经常有患者见效果良好,就轻率地平复了对肾脏病的恐惧。
这种内心的微妙变化像毫无新意的老套剧情,在临床上总是不知疲倦地上演。背后的导演可能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得到的太容易,珍惜就变得很难。
“轻敌”的患者从医院回到家里和工作岗位,无论用药、饮食、作息等等方面,都会因患者的支配发生一厢情愿的偏转,很快就会回到原来的生活节奏和模式,而那个模式恰恰也是导致肾病发生、恶化的“病态”模式。
所以,当患者暗自在心里放松对肾脏病警惕性的那一刻起,几乎也注定了未来与医生的不期而遇。
一般来说,经过治疗达到平稳状态的肾脏病会在两种条件下突然恶化。一是因某些风险因素发生了急性进展,一是病程缓慢进入到了快速进展阶段,毕竟肾脏病的进展速度是“先慢后快”。
经过了解,这位患者两种情况都符合。
首先,根据临床上发现的规律,血肌酐一旦突破200μmoI/L,通常都会加速上涨。
另外,患者的急性进展也是事出有因。
“这两年受限于距离和个人生活诸多不方便,患者一直服用西药对症治疗,近半年血压升高,而且他姐姐突然去世,心情也不好,导致肌酐上升了。”高凤平主任接着介绍道。患者姐姐也患有多囊肾,因肺动脉高压导致心衰去世。
血脉至亲的离世,又加上与姐姐患有同样疾病的宿命感,悲伤与恐惧一起压在他的肩膀上,压得他血压飙升。再次就诊时,虽然患者反复强调自己没有不适感觉,但他的血压已经高达170/110mmHg。要知道,血压是肾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事实上,除了血压,患者方方面面的生活都发生了偏转。
“老家是安徽,吃面食吃得比较多。”
虽然面条看起来并不油腻,做起来也比较方便,但根据专家王铁民院长的临床经验,饮食结构中面食偏多的人,出现高盐、血糖波动大、炎症反应、高血脂、肥胖等风险因素的概率大,对普通人来说影响不大,但对肾脏病患者,会导致他们的肾脏病进展比一般人更快。而经过指导,改变饮食结构后的患者,治疗效果也普遍有所提升。
“哦,还有血脂高。”经由专家王铁民院长提醒,患者首次注意到血脂异常。
推高血脂的因素之一也与面条摄入过量有关。面条中的碳水化合物在消化过程中会转化成葡萄糖,摄入过多会被身体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
经了解,患者于当地的治疗中并未进行降血脂的相关治疗。但实际上,高血脂会加重肾脏供血不足,进一步损伤肾脏。
“我感觉跟人家比,吃的还不怎么样呢。”看起来,患者对于慢病饮食的原则与意义也已经随时间流逝慢慢淡忘了。
细数下来,患者口中的“没感觉”已经至少包括治疗的中断、失控的血压、对病肾不友好的饮食结构和噩耗的打击。其实,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主动管理而避免。慢病全程健康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患者在健康教育中少一些“没感觉”,把成本更高的事后治疗变为省时省力的提前预防,保持感觉,保持身心安稳。
- END -
编辑 | 宣传科
声明 | 疾病,和健康一样,也是生命的自然状态。每个人躲不开,也避不掉。审视疾病,也是审视生命本身。从莽莽生活里抽身,来《静康日记》和自己的生命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