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思辙的北齐生意究竟会如何进行——信用与货币关系的展开
文摘
电视剧
2024-06-04 11:49
上海
庆国商贾们因为范闲被庆帝器重,纷纷购买内库库债。这里大家都能看出来就是在类比国债。而范思辙进一步分析,商贾们看重的是皇室的信用、庆国的信用,范闲也说金银数量终究有限,庆国的信用才是货币的基础。范思辙在“国家信用即为财富”的论断上最终思考出“连接国家信用与货币之间需要有一个铺子”的结论。信用与货币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既然“金融发展史”本质上是围绕货币的发行与使用的历史,那么作为货币底层基础的“信用”究竟是什么,如何影响到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以及经济法与法律与金融专业会考察的金融监管?
一、信用是什么?
范闲以内库发行库债,一开始并不被看好,所有商贾都想着购买库债拿到范闲强买强卖的证据,回去让都察院参范闲一本。直到范思辙力挽狂澜,搬出了皇家的背景,最终让商贾们纷纷抢购库债。在庆国的时代背景下,商贾们难以理解与接受库债是很正常的——库债呈现在商贾们面前的只不过是范闲印出来的一张张纸,而纸本身根本值不了几个银子。无论是实物货币还是纸币,我们接受它、使用它,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出于对它代表某种价值的信任。就例如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听到的一个例子,尽管因为没有看到过证据,学长至今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很久以前还没有货币,人们只能通过使用贝壳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不管其真实性究竟为何,若是真的,那么为什么贝壳能够充当起这么一份在我们今天看来是货币雏形的角色?是因为即便是在那个时期,人们在日常的交换活动中也需要价值贮藏,而人们普遍认同贝壳基于其稀缺性而产生的价值贮藏功能,从而让贝壳充当起担任交换价值度量中介的角色。再后来,为了“度”的标准,人们开始使用银来替代贝壳。不难发现,无论是贝壳,还是银等贵重金属,人们都是希望能够持有这些东西从而在未来能够进行可持续的交换,背后蕴含的都是持有人对于未来可以继续通过这些物品再交换到其他物品的信任,无论这份信任究竟是来自国家的规定还是人们的共识。当银等贵重金属成为国家法定铸币后,其所发生的磨损也基于人们对于交易便利性的考量而被忽略,也即磨损的银也可以被认定为“官价”正常使用,这就是基于人们对于未来通过国家法定铸币进行持续交换的期待与信任,这种信任渗入了人们对于国家信用的认可与依赖。这就是国家信用与货币之间的联系。
二、国家信用与货币之间的“铺子”
随着人们商品交换的频率提高,银等贵重金属的运输成本、风险高的弊端逐渐暴露,承担兑付功能的钱庄(后文直接称“银行”)就诞生了,想必范思辙也就是想明白了这么一个道理。
银行通过收取实物货币并签发支付凭证的形式,以账务上“借记”负债的形式对凭证持有人进行无条件支付的承诺,并收取中介费用。由此,实物货币的交换变成了支付凭证的流通,银行作为一个替代实物支付的信用工具,承载着人们对其支付能力的信用,其实更多的是对银行实际储存货币的信任。再后来,银行主们不满足于收取手续费、保管费。他们发现,因为自己是“一对一”的方式签发凭证,那么总有人没有来对付,自己的库里就一直有沉淀的货币。那么对于这部分货币,他们就会以这些别人的货币为基础,偷偷签发更多的凭证给借贷人进行借贷,这就形成了信用扩张。此时人们对银行所签发的支付凭证可被真正转换为实物货币的期待,其所依据的不再是银行存储着的货币,而是银行主自己的支付能力,而银行主们支付能力又来自于银行内所保管的货币数量,因此他们就想方设法吸引储户将钱存入自己的银行,就形成了通过利息吸引储户来进行储蓄的形式。由此,银行的业务逐渐从“保管-兑付”过渡成“吸储-放贷”。银行就此将货币的作用从支付延伸到了融资,银行一头连着资金闲置方、一头连着资金需求方,这样的信用中介特点使得银行信贷构成了最为典型的“间接融资”方式。银行作为信用中介,为了控制风险,需要依靠贷款的资金成本(利率)。商人无论是经营好坏,都需要支付给银行高额的利息费用。商人都是逐利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定会去寻求一个降低可借用资金成本的方法。随着公司制度的发展,确立了现代公司有限责任的特征后,公司这种组织形式既解决了公司责任与投资者责任的分割,同时公司财产的独立性和董事的受托责任又满足了投资者对于公司内部运营权限分配的信任问题,公司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成为了商人更频繁使用的融资工具,投资者对于货币所有权的移转风险寄托于公司信用,收益直接与公司经营业绩挂钩。因此,公司能否融资成功,需要保持其良好的公司信用,投资者以货币去换取公司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证券信用”。无论是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间接融资,还是依据公司信用进行的直接融资,都是更多用来解决生意拓展过程中的困难。而生意的进行过程中,也有着一系列的风险。商人需要寻找一项能够保证自己投资、 规避风险的合适方式。此时,作为“以多数的确定补偿少数的不确定”的保险制度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投保人通过向保险人支付保费而获得了在发生风险后从保险人处收取约定回报的承诺,由此保险作为一项风险规避的工具成功地避免了对于未来风险的恐惧。这将货币价值进行了一次跨期限的信用交换,使人们可以用一个可以接受的代价向第三方转移未来不确定的风险。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来,金融工具无论如何创新,始终都是围绕着“支付中介——信用中介——信用交换——风险转移”的链条进行的。任何的金融监管都要围绕着信用风险的控制。无论是银行作为支付机构的“支付中介”,还是银行经营业务所担任的“信用中介”,亦或是证券为代表的“信用交换”以及保险所进行的“信用风险转移”,信用都是金融交易过程中的核心。金融监管要做的就是避免信用错配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