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是首都北京的母亲河,也是京津冀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实施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打造绿色生态河流廊道,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生态领域率先实现突破的着力点,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引领示范作用。近年来,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委)按照《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加快推进永定河流域治理管理现代化工作方案》部署,以“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为目标,积极协调京津冀晋四省(直辖市)及有关各方,创新流域治理管理新模式,扎实推进永定河系统治理,探索建立了以投资主体一体化带动流域治理一体化的复苏河湖生态新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各方协同配合,永定河再现生机活力,两岸生态面貌焕然一新。
强化统一调度配置,再现“流动的河”
河流生命的核心是水,命脉在于流动。复苏母亲河,首先要让母亲河流动起来。为确保永定河活水奔流,海委持续完善流域水资源配置体系,畅通永定河生态补水通道。完成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总干线扩机、引黄北干线1号洞出口下游河道卡口综合整治、口泉河连通等工程,打通引黄北干线向永定河生态补水通道;完成小红门再生水、南水北调中线向永定河生态补水工程,建设北运河与永定河连通工程,基本建成永定河生态水网体系,有效保障永定河生态用水。
同时,持续强化永定河流域生态水量统一调度。海委协调京津冀晋四省(直辖市)及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六方共同签订《永定河生态用水保障合作协议》,实现当地水、再生水、引黄水和引江水“四水统筹”,官厅、册田、友谊、东榆林、洋河、镇子梁和壶流河水库“七库联调”。2017—2023年,累计向永定河生态补水40亿m³,桑干河册田水库、石匣里、洋河响水堡、永定河官厅水库等重点控制断面生态水量满足度均超过100%。2021年,永定河实现断流26年来首次全线通水,865km河道连山通海;2022年,永定河与京杭大运河实现世纪交汇;2023年,永定河自1996年断流以来,首次实现全年全线有水,全线流动累计228天。涓涓不绝、清水长流,永定河阶段性实现“流动的河”目标。
统筹推进生态治理,打造“绿色的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永定河面临着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空间萎缩、生态功能退化的困境。为有效破解永定河生态难题,海委按照“治理、恢复、涵养、提升”相结合的思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同时,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突破点,加强取用水监督管理,持续激发水资源刚性约束效能。推动开展初始水权分配工作,组织编制完成《海河流域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明确京津冀晋及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永定河地表水分配水量,推动永定河水量分配落实落细到县区,细化重要断面生态流量和水量下泄指标。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指导开展流域范围内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整改提升,推进取水口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完善省界断面监测体系,实施官厅水库上游桑干河、洋河取水口门监控工程,实现河道沿线取水口门监控全覆盖,流域水资源监测管理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永定河春季生态补水 摄/覃世明
永定河首钢园段 摄/张全跃
官厅水库一泓碧水
经过近几年的治理修复,永定河河湖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流域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增强,《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2022年修编)》显示,上游地区新增水源涵养林面积6.65万h㎡,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至8.21万h㎡;河道防护林面积较2014年增加1.60万h㎡,流域森林覆盖率由2014年的20.8%提高到28%,生态安全屏障逐步稳固。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与2016年相比,2023年永定河平原地下水水位回升4m。河流水质得到有效改善,2023年全年Ⅲ类及以上水质河长由2014年的34%提高到95%,劣Ⅴ类河体基本消除。沿河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截至2023年年底,流域累计调查发现浮游植物500余种、浮游动物270余种、底栖动物280余种、岸边带高等植物430余种、鱼类50余种、湿地鸟类360余种,且种群数量逐年增加,黑鹳、丹顶鹤等多种珍稀鸟类重现永定河。“绿色的河”建设效果明显,永定河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初步建成。
天津屈家店枢纽开闸放水 摄/李冠伦
永定河上游大同御河(南环桥至京大高铁桥)水质显著提升 摄/李晓磊
门头沟斋堂水库 摄/高万富
永定河畔首钢园,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摄/张全跃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守护“清洁的河”
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法治体系,以制度化确保永定河碧水常清长效化。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为重要抓手,持续强化流域水资源和河湖水域岸线统一管控,在永定河干流、支流和重要水库分级分段设置省、市、县、乡(镇)四级河湖长456名,实现河湖水域河湖长全覆盖。建立永定河流域市(区)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搭建流域管理机构﹢地方﹢公司协作平台,推动河湖治理保护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推进转变。同时,扎实开展“清河行动”和“清四乱”专项行动,河湖面貌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基本实现河湖库“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全线清零。
聚焦流域协同治理,探索建立以投资主体一体化带动流域治理一体化的新模式。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推动成立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中央资金撬动作用,全方位引入社会资本,结合“一地一策”资金平衡方案逐步落地,推进固定资产良性运营。部省之间、流域之间、政企之间、责任主体之间以永定河治理工作为纽带,实现上下游联动、政府与市场联动,成为目标同向、措施一体、利益统一的治理与发展共同体,形成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流域综合治理“永定河样本”。自2020年以来,海委联合京津冀晋四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连续5年开展“关爱河流,保护永定河”活动,积极倡导组织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有效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爱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集各方之力,汇各界之智,联手守护碧水长流,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加快数字孪生建设,赋能“智慧的河”
数字孪生永定河作为数字孪生海河建设的先行先试重点项目之一,是实现永定河流域治理管理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海委充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牵头组织和统筹协调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流域共建共享机制。与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数字孪生永定河;与永定河流域五省份联合成立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搭建共建共享工作机制;与气象、自然资源、生态保护等部门共享监测与基础数据,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为数字孪生永定河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数字孪生永定河建设,充分发挥委属企业天津市龙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推动数字孪生技术与水利业务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在数据底板建设方面,结合流域高分卫星影像、河道与泛区倾斜摄影及与北京市共享数据,构建了永定河流域二、三维水利数字化场景,并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后,对下垫面变化剧烈的官厅—屈家店河段、永定河泛区及时采用激光雷达等先进技术进行复测,为模型与应用“视算一体”提供了精准数据底板。在流域“三道防线”监测体系建设方面,以永定河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为基础,充分利用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了由气象卫星﹢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永定河天空地一体化监测能力有效提升。同时,逐步完善流域水利专业模型库。面向流域防洪,构建了降雨短临预报模型、卢沟桥以上精细化分布式水文模型、三家店以下河道及泛区二维水动力模型、工程调度与泛区运用的防洪调度模型等多模型耦合体系,基于数字化场景,实现了降雨—产流—汇流—演进全链条模拟、预报调度一体化决策;面向生态水量调度,构建了“物理机制﹢统计方法”双驱动的来水预报和多目标生态水量调度的模型体系,支撑实现流域生态水量调度“帕累托最优”。随着数字孪生建设的不断迭代完善,永定河流域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稳步提升。
数字孪生永定河系统流域防洪“三道防线”界面
下一步,海委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在流域治理管理中的主力军作用,全面提升流域统筹协同联动能力,推动打造母亲河复苏的“永定河样本”。
永定河补水后,碧水扮靓长阳新城 摄/张俊丰
来源:《中国水利》杂志 202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