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塘镇马圈村,一座颇具民国风情的“红墙灰闸”显得尤为耀眼,这便是历经百年风雨的马圈闸。为何要在此开河设闸呢?
马圈闸
清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正式开埠。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在天津开辟租界,开设洋行,倾销洋货,对海河航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上述灌溉与防洪矛盾外,围绕南运河水源,还引发了灌溉与航运之争。春季,南运河水小时,帝国主义列强希望南运河的水流入海河以保障海河航运,但马厂减河的小站一带,也迫切希望引南运河的水以浇灌稻田。夏秋时节,南运河水大时,小站一带又顾忌马厂减河行洪排涝会毁损稻田,帝国主义列强也不希望大水涌入海河,威胁海河航运及两岸租界。灌溉与航运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导致“营田局与河务局争讼难解之问题”。
民国6年(1917年),直隶境内形成夏秋连汛,以天津、保定两地受灾最为严重,灾民达600余万。海河西岸各国租界几乎全部被淹,以美国公使领衔的外国公使团向北洋政府发出照会,提出在整治海河干流的同时,疏通马厂减河以排洪入海。
北洋政府派熊希龄负责水灾善后事宜,并于1918年3月在天津成立了顺直水利委员会。顺直水利委员会为兼顾排洪与小站营田,一方面,将靳官屯大闸的旧式闸门改为西式新闸,闸门提起仅需数分钟,且新式闸门直达河底,泄水速度快,冲刷河泥较深。另一方面,又在马厂减河与“南运河接口处之下游约三十公里”,即今小站上游的马圈村另开新减河,泄洪直达于海。“新河河口设有操纵机关(水闸),以钢门六扇调剂水量”,这样,在伏秋大汛时,提启闸门便可使南运河洪水经马厂减河、新减河尽流入海,既减少了南运河洪水对海河两岸外国租界(外商)的威胁,也不会威胁到小站地区大规模的稻田。
民国9年(1920年),工程开工。民国10年(1921年)汛前,工程告竣。整个闸体建筑为钢筋混凝土与砌砖混合结构,共5孔,每孔净宽6米,总宽36.3米,设计流量100立方米每秒。新减河控制闸采用了西方闸工技术和德国建筑材料、启闭设备。闸门为直升式平板钢闸门,启闭设备为手摇式双吊点卷扬启闭机。因闸体结构和样式带有明显的西洋风格,故称“洋闸”。
民国17年(1928年),熊希龄在《顺直河道改善建议案》中称,自该工程建成以后,不仅马厂减河多了泄洪通道,不再有溃决之患,小站屯田也不再受洪水威胁,屯田利益未有伤损。
1937年8月,国民政府第29军与日本侵略者在马厂减河下游一带激战,日军用炮火炸毁了该闸左边孔。1956年,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天津专区组织对该闸进行维修改建。2018年,天津市再次对该闸进行维修加固。洋闸建成至今已逾百年,原来垒砌的砖块仍棱角分明、崭新如故,钢铁升降闸门依旧运转灵活,可控泄马厂减河来水入北大港水库,在历次马厂减河分洪、北大港水库蓄水和引黄济津调水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广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将这座极具时代印记,颇具观赏价值的新式钢筋混凝土水闸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END
撰文:郭恒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