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称谓的演变

文摘   2024-12-20 12:00   天津  

天津海河夜景(三岔河口,前方为海河,下方为北运河,右侧为南运河。1918年裁弯取直以前,三岔河口在左前方第二座桥狮子林桥附近)

海河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系,她像一把巨大的扇面铺展在河北平原,其扇柄横跨天津市三岔河口至大沽口。

海河一直称“海河”吗?其旧称又有哪些呢?

三国时期,自南而北先后纳淇水、洹水、泒(gū)河的清河,再与纳湿余水的沽河汇流后的入海河段仍称清河或称泒河尾。至南北朝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对《水经》内容作了援引,但是郦道元也结合当时水系状况,把诸水汇流后的下游入海段称为泒河尾。

《水经·沽水》:海河称清河或泒河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海河称清河或泒河尾

据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显示,至唐代,此段入海河道被称为漳水。此时的入海口在军粮城一带,时称“三会海口”。据《通典》记载:“渔阳郡……南至三会海口一百八十里”。因“三会”不见明确记载,故对其理解不同、说法不一,有专家认为是确指某三条河,也有专家认为“三是“多的意思。不管是三条河还是多条河,其交汇后共同的入海口即为此处。三会海口是唐代向北部边境转运军粮的重要中转地,是具有泊船、装卸、中转和仓储功能的海港。

唐代,海河干流称漳水
唐代,今海河入海口在军粮城一带,时称“三会海口”

在宋辽对峙时期,此段河道属宋辽边界,称界河。这一时期,黄河先是在宋淳化四年(993年)决口,向西北流入御河(今南运河);又于宋咸平三年(1000年)五月,在郓州王陵埽决口,改道东南入淮泗流域;于宋庆历八年(1048年)在商胡埽决口,并在次年合永济渠(今南运河),注乾宁军(今青县)……黄河决口北泛为河北平原带来了巨量泥沙,极大地加快了界河入海口向前推移的速度。

北宋时,海河属宋辽边界,称界河
北宋时,入海口在泥沽寨一带,故又称泥沽海口

泥沽海口

直到南宋黄河南决夺淮入海,今海河水系才摆脱黄河的侵扰,此时入海口已大致推移至今大沽口一带。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今北京)名中都。金泰和五年(1205年)金章宗下令改凿霸州段浅涩的永济渠,使其流经杨柳青至今天津三岔河口,再经潞水(今北运河)至通州。这次漕运路线调整,使三岔河口成为永济渠、直沽河、潞水的交汇之所,战略地位陡然上升。之后,出于防卫的需要,在金宣宗贞祐年间(1213—1217年)朝廷在此设置了军事据点直沽寨。“直沽”二字取自海河时称直沽河的称谓,此时的入海口称直沽海口。

宋金时期,海河称直沽河,入海口称直沽海口,已大致在今大沽口一带
元代,入海口称界河口

元末明初,因海河入海口在大沽一带,故又有大沽河的称谓。明末,农学家徐光启在天津屯垦时,经调查走访并结合实践经验成书《粪壅规则》,其中首次出现有文字记载的“海河”之名。此称谓是沿河百姓对其河水可下注入海、海水亦可上溯入河的河海连通习性的总结,徐光启则担当了文字记录的角色,为其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

《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明代的海河标注为卫河(明代先后设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称天津三卫)

至清代,海河与白河、北河并用。如清雍正年间,陈仪著《直隶河渠志》中记载为海河,“自天津东北三岔口迄大沽口长一百二十里”。

清雍正年间,陈仪《直隶河渠志》记载:“海河,南、北运、淀河之汇流也。”

至于白河的称谓,则与水系走向有关。在清代,白河、潮白河、北运河、海河是依次汇入的关系,故北运河、海河均有白河的称谓,又因白河别称沽河,故北运河、海河亦有沽河的别称。斯当东著《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记载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团拜谒乾隆皇帝的行程,他们在大沽口看到“白河的水路非常蜿蜒曲折,船走得非常缓慢”,当船行至三岔河口时,又说“使节船沿着在天津汇合的其中一条河流航行,这条河也名白河”。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军舰进攻广东受挫后,北上大沽口,向直隶总督递交抗议书,要求与清政府进行谈判,最后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件事被记载为“白河投书”。

1793年,英国使团觐见乾隆皇帝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军舰北上大沽口,向直隶总督递交抗议书,最后不战而屈人之兵,又称“白河投书”
1900年美制京津运河图——标记为白河

至于北河的称谓,则大致源于雍正八年(1730年)清政府设直隶河道总督,此机构又称北河总河,驻天津,管理漳卫入运归海及永定河疏浚堤防之事。既涉及“归海”,必涵盖今海河干流。1901年《辛丑条约》曾提到“北河、黄浦两水路均应改善”“北河改善河道”,这里的“北河”指的就是海河。

民国初期,白河与海河两种名称并用,以后逐步被海河取代。如1925年,顺直水利委员会所著《顺直河道改善建议案》中写道:“是年七月间,永定河淤沙下行,致海河於四十八小时间,河底淤高自七尺至九尺之度。夫海河为直隶五河之惟一尾闾,海河淤高,排泄益形壅滞。”

至于白河的说法,则仍有延续,如1919年春南开大学确定了校歌,其歌词首句便是“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再如位于天津的北疆博物院在1922年建成时,法国科学家桑志华将其命名为“黄河白河博物馆”。此外,1933年桑志华还出版了《黄河白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亦使用白河之名。

南开校歌,1919年确定

1931年7月《白河》周刊在天津创刊,出版至1933年5月第2卷第26期。由天津白河周刊社发行

将海河河名作延伸,首次出现海河流域的说法,目前所见是1918年2月28日《时事新报》题名为《熊督办请拨工赈巨款之呈文》的文章,其中首次明确出现了“海河流域”之说。另外,1966年水利电力部海河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草案)》,首次使用海河干流的说法,并规划了海河干流的防洪方案。

1918年2月28日《时事新报》第一次出现“海河流域”

回溯历史,可以看出,海河称谓的出现虽已400余年,但经历了与白河、北河、沽河等共用的漫长时期,逐步取代其他河名进而延伸出海河流域、海河干流等概念并不久远。

海河入海口风光


END

撰文:郭恒茂

往期回顾

1、治水兴水的智慧结晶——哨马营减河

2、一举三善九宣闸

3、天津耳闸的前世今生

4、沕沕水水电站的故事

5、四女寺减河史话

海河水利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简称海委)权威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