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的书法成就

乐活   2025-01-09 12:02   河南  

在明代中叶的江南,有一位集诗、文、书、画 “四绝” 于一身的奇才,他就是文徵明。身为 “江南四大才子” 之一、“吴门四家” 的核心成员、“吴门书派” 巅峰期的领袖,文徵明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如同他笔下的书法,初看温润典雅,细品则意蕴无穷,充满了坚韧与执着。

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他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的一个仕宦之家,家世可追溯到汉代的文翁。然而,这位日后的艺术巨匠,年少时却并未展现出过人的天赋,甚至有些 “愚笨”。七岁才能站立,十一岁才开口说话,在科举之路上更是屡屡受挫,从弘治八年至嘉靖元年,他九次应试应天府,皆未能如愿。但也正是这些挫折,促使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成就非凡。

在诗文领域,他与祝允明、唐寅、徐桢卿并称 “吴门四才子”,其诗词清新脱俗,散文古朴典雅,深受白居易、苏轼的影响;绘画方面,他师从沈周,山水、人物、花卉、兰竹无一不工,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 “吴门四家”,共同开创了吴门画派的辉煌;而在书法上,他更是独树一帜,隶、楷、行、草各有造诣,与祝允明、王宠并称为 “吴中三家”,成为后世书家敬仰的楷模。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文徵明的书法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

文徵明虽开窍较晚,但他并不气馁。18 岁时,他考中秀才,然而岁试时,宗师批评他的字不佳,仅评为三等。这一打击如同一记重锤,让文徵明深感耻辱,也由此激发了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他开始刻苦钻研书法,每日临写《千字文》,每次十本,寒来暑往,从未间断。

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文徵明有幸得到了多位名师的指点。他的诗文老师是状元吴宽,吴宽师古尚雅,书法崇尚苏东坡的凝厚端庄,反对当时流行的纤媚台阁体,其文风与书风都对文徵明产生了深远影响。绘画老师则是吴门画派的开山祖师沈周,沈周不仅绘画技艺高超,诗词也颇为出色,家族以 “隐” 为家训,高节自持,他与文徵明情谊深厚,相交二十余载,在绘画技巧与为人处世方面都给予文徵明诸多教导。

而对文徵明书法影响最大的,当属李应祯。22 岁时,文徵明师从李应祯学书。李应祯为人耿直,博古好学,其书法清润端方,行草书精密秀挺,如绵里裹铁,遒劲而有生气,被文林赞为 “行草独步一时”。李应祯的教导极为严格且独到,他曾见文徵明的书法有模仿苏轼笔意之处,便大声斥责:“破却功夫,何至随人脚踵?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 他主张博学而后自成一家,这种理念深深扎根于文徵明心中,促使他在书法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

文徵明的书法用笔精妙绝伦,他汲取了赵孟頫的圆润、欧阳询的严整、二王的飘逸和黄庭坚的清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笔风格。起笔时,他多用露锋,或露藏兼之,行笔中锋,使得筋骨血肉匀当,笔画饱满有力。转折之处,方圆兼用,富于变化,每一处转折都恰到好处,仿佛是精心设计却又自然天成。点拂波捺之间,使转运行之际,笔笔有自,处处见法,用笔之妙,珠圆玉润,清气拂颊,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姿媚之内。特别是他八十岁以后的作品,更是心手相忘,全以神运,出神入化,达到了书法用笔的极高境界。

行草书的结字,文徵明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与米芾风格迥异,他的字绝无大起大落的左欹右侧,稳健如赵松雪,却又不囿于赵书。在稳健的基础上,个体字的布白极为巧妙。他通过阔白、开张、上提、错位等方法,精心经营内部空白,使得轻重虚实相称,结字活泼,富有动势,寓险绝于平正之中,含秀姿于端庄之内。此外,文徵明的结字还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字带画意,他常常将山水兰竹的画法参入笔画,或穿插萦带,或枝叶相叠,画意横生,让人仿佛能从他的字中看到风舞琼花、鸟鸣竹涧的美妙画面。

文徵明书作的章法与其绘画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书作大都从高处落墨,以远处养势,疏而不散,旷而不空,大有一泻千里之感。行草书作,章法大都取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在一行中沿着中线左右摇摆,给人一种灵动而不失秩序的美感。从字与字的关系看,随着笔法和墨色的变化,写出疏密错落有致、轻重大小相间的形态,相互呼应,彼此映衬。从整体看,上下左右映带,笔断意连,气势连贯,和谐统一,展现出一种平和典雅的气质,这或许与他本人心性的谨严与认真,坚守儒家中和温柔的审美风范息息相关。

文徵明的《滕王阁序》堪称其行书代表作中的经典之作。这幅作品创作于他 85 岁高龄之际,此时的他已达到 “人书俱老” 的境界,书法技艺炉火纯青。

《滕王阁序》本是初唐王勃的千古名篇,文徵明以行草书写,洋洋洒洒近一千零九十四个字,全篇一气呵成,毫无涂抹修改之处,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从用笔上看,清爽劲利,圆熟流畅,提按顿挫明晰,使转灵活利落,既有晋唐以来华丽、流畅、圆润的基本特点,又融合了宋元以来古朴、厚重、雄健的笔意。他汲取二王和智永、赵孟頫的笔意,又吸取苏轼、米芾、黄庭坚等宋元书法家的精华,点画飘逸洒脱,遒劲多姿,结体疏密有致,行笔行云流水,展现出极高的书法造诣。行笔收放有致,气势奔逸健畅,仿佛让人亲临滕王阁之大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神韵十足,堪称极品行书。

《独乐园记》则是文徵明 89 岁时的巅峰之作,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镇馆之宝之一。此作长达 655.2 厘米,宽 27 厘米,内容由 94 行、800 余字组成。

在这幅作品中,文徵明以其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将行书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用笔秀妩温润之甚,去尽少年圭角,笔势行云流水却毫无生硬之感,既有严谨的法度,又展现出意态生动、飞动轻灵的特质。在风格上偏向妍美,通过字形结构的巧妙运用,使得每个字之间的关系恰到好处,形成和谐的视觉效果。圆润婉转的笔势展现出精致的美感,字与字之间的牵丝映带、穿插避让等细腻之处,让作品整体更显生动,尽显苍润雅逸、笔力精湛,传达出一种对人生、自然与艺术的深刻思考。

《行书千字文》是文徵明 89 岁的行书代表作,用笔精到而萧散流畅,又不失草书之磅礴,堪称明朝最美行书。它汲取魏晋以来二王、智永等书法家的精髓,继承了智永等人的笔法,受黄庭坚和康里子山的启发,同时汲取苏轼等大家的经验,呈现出介于行草之间的独特风格。

其字形规整、匀称,行文布局稳重而合理,兼具严谨与法度。笔画流畅顺滑,线条韵味和谐,字字顿挫有致,密切相连却不致紧张。气质风格平和简静,兼具传统之美和灵动之气,在平和简静的外表下,难掩那份古雅的气质风韵。自问世后,便成为后世练习行书的最佳法帖之一,其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非常适合初学者临习,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徵明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深远,首先体现在他引领了吴门书派的崛起。众多文氏后裔与门生汇聚一堂,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吴门书派,使得文家笔法风靡江南,大有笼罩一代之盛。从《文徵明年谱》所附的《后裔表》与《及门表》来看,文氏后裔中有擅长文艺者及门生各达五十多人,其后裔跨越明清两代,门生中则有三十余人兼善书法。在文徵明后裔中,文彭、文嘉、文振孟等均非常杰出。文彭不仅书画继承家风,还开创了吴门印派,成为文人篆刻流派的开山之祖;文振孟则有 “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版署额与其曾祖相” 之誉。这一时期,文家笔意风靡江南,正如翁方纲在一段题跋中所写:“予尝见明初人手迹,每多深得赵书神致,实遥接周驰之后。明中叶,而犹未大变。宋、沈、詹、解虽自成格,而所津逮,无若吴兴之绵远。直至文衡出山,而江左字体,乃多用文家笔意,不仅赵体。” 即便到明末董其昌将松江书风推至巅峰,吴门书派衰微之时,吴中一带的文氏书风仍未被董氏取代。

文徵明对董其昌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董其昌崛起于吴门书派日见衰微之际,成为一代大师。他的聪慧之处在于不师文徵明之迹,而师文徵明之心,师文徵明之径,一心追慕古人。董其昌在学书之初,便以文徵明为参照与竞争的对象。参阅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可以发现他研习过的晋、唐、宋人法书名帖,基本上也是文徵明所研习过的,此外他还常以己书与赵孟頫相比。这些正是文徵明的学习途径,可见董其昌能在吴门书画衰微之时异军突起,文徵明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

文徵明的书法还远播海外,尤其在日本备受推崇。尽管他生平立下 “三不应” 的规矩,即 “宗藩、中贵、外国” 三不应,不肯应酬外国人,这或许与他痛恨当时倭寇经常从海上来犯骚扰有关。但他的书画还是流传到了海外,其中以日本最多,且以书法为甚。在日本江户时代,文徵明的书风对 “唐样的书法” 产生了深远影响,诸多日本学者认为他是开启 18 世纪日本文人趣味的关键人物。虽然从江户时期日本书坛的作品来看,并没有直接体现文徵明书风的流行,而是杂糅了宋、元、明多位书家的风格,但不可否认,文徵明的书法为日本书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徵明的书法成就,是他一生坚韧不拔、勤奋钻研的结晶。他从一个被视为 “愚笨” 的少年,成长为独领风骚的书法巨匠,其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书法,不仅是笔墨的艺术,更是他心境、学识与品格的体现。在明代书坛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史上,文徵明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引领了吴门书派的辉煌,为后世书法家开辟了前行的道路,也为无数书法爱好者树立了榜样,激励着后人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不断探索、追求卓越。

文中图片选自文徵明的《四山五十咏》

艺域无疆1
无何有之乡,有一座痴梦山,痴梦山里有一座呓语斋,呓语斋的主人整天做着痴人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