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生平及其绘画成就

乐活   2025-01-05 14:00   河南  

石涛,原名朱若极,乃明代靖江王后裔,生于崇祯十五年(1642 年)。其家族渊源可追溯至朱元璋的哥哥朱兴隆,历经岁月,至父亲朱亨嘉承袭靖江王爵位。然而,他出生之际,正值明朝大厦将倾,风雨飘摇。

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李自成的大顺军与清军铁骑先后搅乱乾坤,天下大乱,南明政权在南方仓促建立,妄图延续国祚,却内忧外患,纷争不断。石涛的父亲朱亨嘉,在这乱世之中,妄图逐鹿,于桂林自称 “监国”,改元洪武 278 年,此等举动,无疑是在南明本就脆弱的权力架构上,又添一道裂痕。这般逆行,自然引得南明隆武帝的怒火,旋即遭两广总制丁魁楚讨伐,兵败被擒,最终幽死福州。

王府倾颓,年仅三岁的石涛,在忠仆的庇佑下,逃离桂林,一路颠沛,来到全州。为求生存,他遁入湘山寺,落发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自此,世间少了一位王孙,多了一位僧童。在青灯古佛旁,他开启了与书画相伴的传奇人生,那过往的繁华与骤至的苦难,皆化作笔下的山水,晕染出独特的人生底色。

在全州落发为僧后,全州一带战火连绵。石涛在师兄喝涛和尚的带领下,离开连年战争的全州,沿湘江北上到达武昌,在武昌的一座寺庙中暂时安定下来。此时大约为顺治八年(1651 年),石涛十岁左右,便已 “好集古书”,“暇即临古法帖”,开启了读书学画之路。

顺治十二年(1655 年),十四岁的石涛作了兰花图,这是他首次作画,笔下兰花已初显灵动之姿,似有幽芳暗溢。同一年,他初次游历黄山,那奇松怪石、云海翻腾的壮丽景致,深深烙印心间,为日后创作埋下伏笔。两年后,十六岁的石涛在武昌完成了他早年的作品《山水花卉画册》(十二页),其笔墨虽显稚嫩,却也展露才情,山水有灵,花卉含情;并前往佛教繁盛的江浙一带云游,叩谒些洞门下的愿庵净伊禅师(俗名丁元公),不但受到礼遇,丁元公还为他画了一张肖像。同时,有石涛 “偶画识于西湖之冷泉” 之画册面世。随后几年,石涛又在庐山、南京天龙古寺等地游历、求道、访贤,一路山川,皆化作他心底的画卷,滋养着艺术幼苗。

约康熙五年(1666 年),二十五岁的石涛与师兄喝涛一起去往安徽宣城敬亭山。清代宣城在皖南诸州府中经济相对发达,文化氛围浓厚。石涛在宣城的诗画社结交了施闰章、吴肃公、梅清、梅庚等名士,并同他们相与唱和。

其中石涛与梅清最为相契,虽二人年龄相差近二十岁,梅清作为长者却对石涛青眼有加,不仅诗词唱和,在书法绘画上更是神交。他们一同游黄山、画黄山,相互切磋、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梅清笔下的黄山,清峻飘逸,石涛所绘,则雄浑奇崛,二人风格各异又相互交融,共同开辟了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影响颇巨的 “黄山画派”。石涛曾言:“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那黄山的云海、松石、飞瀑,皆成为他画中的精魂,其绘画风格在这山水滋养与名士砥砺中逐渐成型。

约在康熙三年(1664 年)前后,石涛在松江拜旅庵本月为师。旅庵本月佛学渊博,工书法与诗文,赋诗作字均无蔬笋之气。石涛十分敬重旅庵,不但向其学佛学,在诗文、书法方面也得到不少启发。石涛《画语录》中的中心思想 “一画论”,就是受旅庵禅学的启示而创立的。

旅庵指点石涛 “谓余八极游方宽,局促一卷隘还陋”,要求石涛瞻仰天下名山名寺,丰富自己,不可孤陋寡闻,拘于一隅。之后石涛游历了西湖、黄山、敬亭山等地,每至一处,观山川走势,感天地灵气,将自然之韵融入笔墨,为画作注入灵魂,使其画艺愈发精进,渐成大家风范。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康熙南巡,驻跸南京,石涛于名刹长干寺接驾,得见天颜。五年后的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康熙再度南巡,于扬州平山堂,康熙竟当众呼出石涛之名,石涛受宠若惊,感恩戴德,遂绘《海晏河清图》进献,署名 “臣僧元济顿首”,彼时荣耀加身,自觉前程光明。在达官贵人的撺掇下,已届五十岁的石涛,怀着满腔热望,于同年秋冬,毅然北上京城,欲向 “皇家问赏心”,期盼能如老师旅庵本月般,得康熙礼遇,于京城一展才华。

初至京城,石涛凭借先前声名,频繁出入王公贵族府邸,与吏部尚书王骘、辅国将军博尔都等权贵相交,将自己精心创作的得意之作相赠,望能得到引荐,以面圣颜。他还依博尔都指点,画高风亮节之墨竹,联合 “清初四王” 中的王原祁、王翚补石添兰,欲借此进献康熙,博龙颜青睐。然而,事与愿违,康熙厌恶谄媚,欣赏的是画僧的出世脱俗,而非这般入世攀附。加之石涛汉人前朝皇室身份,在康熙严控汉家读书人之际,更为敏感,其刻意逢迎之举,终未如愿。

在京城的三年,石涛虽周旋于权贵间,作品送出无数,银票耗费颇多,却始终未得康熙召见。此间,他仅能在 “问赏” 之余,潜心绘画,将心中块垒、眼前见闻,皆诉诸笔端,绘出如《搜尽奇峰打草稿》这般的巅峰之作。但京城的冷遇,让他深感失落,发出 “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 的喟叹,终于认清现实,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秋风萧瑟时,买舟南下,黯然离京。这场京城之行,恰似黄粱一梦,醒来后,石涛心境大变,艺术风格也随之转变,此后作品更添几分超脱与不羁,在绘画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石涛绘画,山水、花鸟、人物俱佳,而以山水画成就最高。他的山水画,构图新颖,打破传统的 “三叠两段” 布局,常采用 “截取法”,截取自然中最具神韵的片段入画,如《搜尽奇峰打草稿》,画面繁密却层次井然,近景巨石嶙峋、树木繁茂,远景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观者仿若置身山水之间,感其雄浑壮阔。在用笔上,他融合中锋、侧锋、逆锋等多种笔法,或刚劲有力如屈铁,或轻柔细腻似春蚕吐丝,墨法上,枯湿浓淡相参,焦墨提神,淡墨晕染,如《泼墨山水图》,水墨肆意挥洒,酣畅淋漓,尽显山水氤氲之气。

其花鸟画同样别具一格,早期师法传统,后大胆创新,注重写生,笔下花卉娇艳欲滴、禽鸟灵动活泼,《墨荷图》中,荷叶以大笔泼墨而成,墨色变化丰富,荷花用淡墨勾勒,清新脱俗,尽显荷之高洁。人物画方面,他常以佛道、高士为题材,人物形象古朴生动,衣纹线条流畅自然,《罗汉百开册页》中的罗汉,形态各异,神情超脱,展现出深厚的白描功底与对人物神韵的精准把握,其艺术成就之高,为后世画家开辟诸多新路。

石涛不仅绘画技艺精湛,还著有《石涛画语录》这一绘画理论巨著,以 “一画论” 为核心,阐述了绘画的本质、创作方法与审美标准。他提出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认为 “一画” 是万象之根,绘画应从心出发,以自然为师,“搜尽奇峰打草稿”,反对泥古不化。画家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融入个人感悟与时代精神,方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这一理论,突破传统画论局限,从哲学高度探讨绘画艺术,为中国画发展注入新活力,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后世画家创作之路,从扬州八怪到近代齐白石、张大千等,皆受其启发,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中国画向前发展,使石涛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无可撼动。

石涛的一生,恰似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历经王朝更迭、身世浮沉,从皇室贵胄沦为流浪画僧,又在书画领域开疆拓土,成为一代宗师。晚年的石涛,定居扬州,回首半生,诸多感慨皆付笔端,绘出无数传世佳作,其艺术风格愈发成熟,意境愈发深远,那是岁月沉淀与才情碰撞的结晶。

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石涛在扬州悄然离世,享年六十六岁,结束了传奇跌宕的一生。其画作却如熠熠星辰,在中国画坛长明不灭,后世画家如扬州八怪、张大千、齐白石等,沿着他开辟的道路,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石涛不仅留下精湛画艺,更以 “一画论” 为后世点亮艺术灯塔,让中国画在传承中革新,在岁月长河里,持续散发魅力,激励一代又一代创作者,勇攀艺术高峰。

文中图片选自石涛的《小品册》

艺域无疆1
无何有之乡,有一座痴梦山,痴梦山里有一座呓语斋,呓语斋的主人整天做着痴人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