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风云变幻,恰似一场历史的狂风骤雨,将无数人的命运卷入其中。在这乱世之中,查士标宛如一颗遗世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查士标,字二瞻,号梅壑,于 1615 年出生在安徽休宁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查维寅,身为太学生,博涉群书,对诗画更是情有独钟,且精于鉴藏,家中所藏鼎彝古器及名人书画真迹琳琅满目。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查士标自幼便浸淫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每日与笔墨纸砚相伴,与书画真迹为友,艺术的种子早早地就在他心底生根发芽。
儿时的查士标初学写字,便将董其昌的书法原迹奉为圭臬,一笔一划,悉心临摹。加之父亲的言传身教,他在书画艺术上进步神速。凭借着自身的天资聪慧与刻苦勤奋,崇祯七年(1634 年),年仅 20 岁的查士标在科举之路上初绽锋芒,得中秀才。彼时的他,风华正茂,心怀壮志,满心期许着能在明朝的仕途上大展宏图,为家国社稷贡献一己之力。
然而,命运的轨迹却在此时陡然转向。崇祯十七年(1644 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曾经辉煌的明王朝轰然崩塌。清军铁骑随后南下,所到之处,硝烟弥漫,生灵涂炭。身为明朝遗民,查士标亲眼目睹了这山河破碎、家国沦亡的惨状,内心悲痛万分。曾经的仕途憧憬瞬间化为泡影,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科举之路,带着满心的悲愤与不甘,携家眷避难于新安山中。
在这深山之中,查士标寄情于山水之间,与书画为伴,以笔为剑,抒发着内心的沉痛与对往昔的追思。虽身处乱世,生活颠沛流离,但那颗热爱书画的初心从未改变。此时的他,如同一只在暴风雨中独自翱翔的孤雁,在书画的天地里寻找着慰藉与力量,默默积蓄着能量,等待着厚积薄发的那一刻。
查士标的山水画,恰似一部风格多变的乐章,既有笔墨纵横、粗放豪逸的激昂旋律,又有仿倪瓒山水、枯寂生涩的清幽曲调,令人沉醉其中。
他的一类作品,多以水墨云山为题材,仿若将米氏父子笔下的云山烟树重现人间。那笔法看似荒率不羁,却在肆意挥洒间,渲染兼用枯淡墨色,巧妙融合董其昌秀润高华的墨法,粗豪中尽显爽朗之致。恰似《云山梦树图》,雨后江南,云雾仿若轻纱,悠悠萦绕于山峦之间,笔墨苍润,水汽氤氲,如梦如幻,观者仿若置身其间,亲身感受那空灵清幽之境,令人心驰神往。
而另一类作品,则以仿倪瓒山水为主,笔墨尖峭,风格枯寂生涩。他师法倪瓒,却并非简单临摹,而是融入自身感悟,以简洁笔墨勾勒山水,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静谧氛围。如《空山结屋图》,画面采用平远、深远的构图,远、中、近景相互呼应,物象聚散有致。近景水面平静,坡岸杂树错落,独木桥连通两岸;中景村落连片,茅亭瓦舍错落其间,水面开阔,小舟隐现;远景山峦于云雾中起伏,水口流泉潺潺。山石以直线勾轮廓,侧锋竖式皴擦,再以赭石晕染,坚硬质感尽显。树叶表现手法多样,长短线条与笔尖戳点并用,灵动而富有生机。整幅画意境荒寒清旷,尽显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观者仿若能远离尘嚣,寻得内心的宁静。
查士标的画作取材广泛,山水之外,枯木、竹石亦常入画。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自然万物的神韵,用画笔赋予它们别样的生命力。在他的笔下,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皆有灵,画面饱含诗意,仿若无声的诗篇,流淌着对自然与人生的哲思。
《四季山水图册》便是他这一风格的绝佳例证。全套十二幅,涵盖春耕图、春水船如天上坐、武陵溪径、长江胜览图等诸多画面,宛如四季的变奏曲,将自然的更迭与美妙展现得淋漓尽致。春日山水,繁花似锦,嫩绿初绽,他用细腻笔触勾勒出万物复苏的蓬勃生机;夏日山林,绿树成荫,清泉潺潺,观者仿若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清凉与宁静;秋日山峦,红叶似火,涧水悠悠,尽显丰收的喜悦与岁月的沉淀;冬日雪峰,寒林傲立,天地苍茫,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坚韧的氛围。每一幅画都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他对自然、对生活感悟的诗意表达,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不禁沉醉于那无尽的诗意之中,感受自然的魅力与生命的律动。
查士标的书法成就斐然,堪称一绝,在清初书坛独树一帜,与他的山水画相得益彰。他的书法以行书、草书见长,初习董其昌,对董书的笔法、结构、气韵领悟颇深,笔锋婉转流畅,尽显董氏的秀逸之气。后又上追米芾,取米字的跌宕起伏、痛快淋漓,将米芾的 “风樯阵马” 之势融入自家笔端,行笔愈发俊逸豪放。随着岁月沉淀与艺术探索,他溯源至颜真卿,汲取颜体的雄浑大气、筋骨内含,使得书法在豪放中更具稳重端庄之感,真正做到了集众家之长,形成独特风格,时人赞誉其为 “米、董再生”,名重天下。
观其书法作品,笔势纵横洒脱,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字体的大小、轻重、疏密安排得当,错落有致,看似随意挥洒,实则匠心独运。每一个笔画都饱含力量,起止分明,或刚劲挺拔,或婉转悠扬,墨色浓淡相宜,于飞白处尽显空灵神韵,展现出他精湛的笔墨操控能力与深厚艺术造诣。
查士标不仅精于书画,诗文亦有颇高造诣,其诗作收录于《种书堂遗稿》。他的诗文如同他的书画一般,充满了对自然、人生的细腻感悟与深沉思索,用词清新雅致,意境悠远深邃。如 “雪浪银堆势可呼,米家真意在模糊。房山仙去方壶老,千古谁传水墨图”,从诗中可深切感受到他对米氏父子水墨云山的钟情与对水墨艺术传承的深刻见解,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鉴赏力与文学素养。
在他的书画作品中,诗、书、画完美融合,相映成趣。画上题诗,诗的意境与画的神韵相互呼应,书法的线条美又为二者增添灵动气息。观赏其作,仿若踏入一场全方位的艺术盛宴,既能欣赏到山水的雄浑或清幽,又能品味书法的飘逸豪放,还能沉浸于诗文的深邃意境,令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充分领略到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查士标生性散淡、荣辱不惊,在明末清初画坛上交游广阔,一生过得平淡从容、洒脱自如。他的 “朋友圈” 中各色人等均有,既有当朝达官贵人,也有前朝遗民布衣,更多的是志趣相投的文人墨客,观点相左阵营在他那里都能和平共处,在那个时代算得上是一道奇观。
扬州,这座在明清之际浴火重生的城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查士标也不例外,他寓居扬州待鹤楼,在此留下了诸多佳话。彼时的扬州,文化氛围浓郁得如酒,书画之风盛行,查士标备受瞩目,“户户杯盘江千里,家家画轴查二瞻” 便是当时其声名远扬的生动写照。在扬州,查士标与王翚、恽南田、笪重光、孔尚任、石涛等当时画坛和文坛名流结交,众人时常雅集一处,或挥毫泼墨,笔走龙蛇;或品茗论道,畅谈古今。他们相互切磋技艺,探讨书画的笔墨韵味、构图意境,转益多师,使得查士标的绘画风格愈发多样,面貌不一。
查士标 73 岁时,还在扬州与孔尚任、龚贤、石涛等参加春江诗社。诗社中,才子们诗酒唱和,查士标凭借着深厚的诗文功底与超逸的才情,出口成章,引得众人赞叹不已。他的诗作与书画相互交融,为作品注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在这你来我往的交流中,碰撞出无数艺术的火花,推动着扬州文化艺术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
作为新安画派的领军人物,查士标对新安画派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凭借自身的卓越才华与广泛影响力,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之士投身新安画派,壮大了画派的阵容。在创作理念上,他倡导师法自然,不拘泥于古法,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为新安画派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作品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新安画派的画家们探索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新安画派在清初画坛独树一帜,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艺术力量,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后世诸多画家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不断探索山水画的新境界,让这一传统艺术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查士标自号 “懒标”“散人”,这名号看似疏懒,实则蕴含着他对自由、超脱境界的追求。他白天高卧,仿若尘世纷扰皆与己无关;夜晚则挥毫泼墨,于书画间畅抒胸臆,将白日所积情思倾注笔端。其行事随心随性,不受拘束,宛如闲云野鹤,逍遥自在。
“懒标” 之号,源自倪瓒的 “懒瓒” 之称,二人皆有那份不流于世俗的闲散气质。查士标虽生活于明清易代的乱世,却能超脱于功名利禄之外,以书画为寄,在艺术天地里寻得一方净土。他的画作,无论是豪放洒脱的水墨云山,还是静谧荒寒的仿倪瓒山水,无一不散发着这种超脱尘世的气息,让观者仿若能挣脱现实的枷锁,暂得心灵的休憩。
他的艺术成就斐然,绘画风格独树一帜,为新安画派的发展立下赫赫功勋;书法造诣高深,笔走龙蛇间尽显豪迈之气;诗文创作亦别具一格,诗意与哲理兼具。他的作品流传后世,为无数文人墨客所推崇、临摹,其艺术魅力跨越时空,至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