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四画僧及其画风

乐活   2025-01-07 14:00   河南  

明清交替之际,风云变幻,山河破碎,华夏大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明朝末年,政治腐朽,内忧外患交织,农民起义军蜂起,李自成的大顺军直捣京师,崇祯帝自缢煤山,宣告了明王朝的覆灭;紧接着,清军入关,铁骑横扫,天下易主,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政权更迭带来的是血雨腥风,战火纷飞中,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无数仁人志士的家国理想也随之破灭。

值此乱世,有四位奇僧横空出世,他们出身、经历各异,却殊途同归,遁入空门,以书画为刃、为笔、为心声,抒发黍离之悲,在清初画坛掀起惊涛骇浪。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 “清初四画僧”—— 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

这四位画僧,或为明室后裔,或为前朝遗民,国破家亡的惨痛遭遇让他们对旧朝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执念,不愿臣服于新朝,便斩断尘缘,在青灯古佛旁,用笔墨勾勒出内心的精神世界,于尺幅之间倾注满腔悲愤、遗世独立与超逸才情,为当时因循守旧、摹古之风盛行的画坛注入革新力量,开创出独树一帜、惊世骇俗的艺术风格。如今,虽时过境迁,但他们的作品穿越时空,熠熠生辉,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震撼着今人的心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 “清初四画僧” 的丹青世界,探寻他们笔下的乾坤。

墨点含悲,孤高桀骜——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作为 “清初四画僧” 之首,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身世更是令人唏嘘。他出身明朝宗室,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本应享受荣华富贵,却生逢乱世,命运急转直下。明朝覆灭,清军入关,身为王孙的他瞬间从云端跌入谷底,国破家亡的惨痛遭遇如同一把利刃,斩断了他对尘世的眷恋。1648 年,23 岁的朱耷在经历了父亲离世、妻儿惨死的重创后,万念俱灰,削发为僧,遁入空门,法名传綮。此后,他在佛门度过了漫长岁月,却始终未能平复心中的悲愤,尘世的苦难如影随形,化作笔下的笔墨丹青,倾诉着无尽的哀愁。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堪称一绝,独树一帜,是其艺术成就的璀璨明珠。他早期受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传统的熏陶,后大胆创新,发展出阔笔大写意画法,开创一代新风。其笔下的花鸟形象夸张奇特,似是而非,却又极具神韵。他常将鸟、鱼的眼睛画成 “白眼向人”,那翻着白眼的禽鸟,单足独立于怪石之上,或是鱼儿在水中冷漠游弋,皆仿佛带着对尘世的不屑与鄙夷,实则是他孤傲不群、愤世嫉俗性格的鲜明映照。他画的花卉蔬果,笔墨凝炼沉毅,虽着墨不多,却笔笔精到,浓淡相宜、刚柔并济,洒脱豪爽、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浓、淡、焦、润等多种墨色,层次感十足,充分体现了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特点,宛如在诉说着他内心的激昂与悲戚。如《荷花水鸟图》,画面中孤石倒立,疏荷斜挂,一只翻着白眼的缩脖水鸟独立于小头朝下的怪石之上,整个画面传达出一股荒凉、寂寞而又伤感的意境,恰似他凄凉身世、冷落情怀的生动写照。

山水画亦是八大山人的艺术重镇。他的山水画风格独特,师法董其昌,却又能脱出藩篱,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其所绘山水多为荒山野岭、残山剩水之景,给人一种荒凉残败、野逸无人之感,与他多年出家隐居的遗民心境完美契合。他善于运用简洁的笔墨和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山水的独特魅力和神韵。画面往往留有大片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空间,使得画面更加空灵、深邃,仿若能听见画中山水的无声叹息,那是他对山河破碎的深沉喟叹。在山体以及烟云的处理上,他取法北宋米芾,追求厚重与体积感;在山石的皴擦上,则师法元倪云林之渴笔,干笔涂抹,以求苍茫之韵;在树的画法上沿袭明董其昌的浓墨重点法,以求画面干湿平衡,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终成自家风貌。

八大山人的书法造诣同样深厚,堪称一绝,与他的绘画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其书法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主,风格多变,却又一脉相承,尽显高古超逸之气。他的楷书早年取法黄庭坚,后融入己意,笔画挺拔刚劲,结构严谨端庄,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倔强之气;行书则流畅自然,笔势豪迈奔放,如行云流水,又似疾风骤雨,肆意洒脱间饱含着内心的波澜起伏;草书更是其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以狂草为核心笔法,笔画急促奔放、线条变化多端,富有张力和节奏感,不拘泥于规范,创造性地运用古今各家的书法技法,达到了 “须臾大醉草千纸,书法画法前人前” 的境界,仿佛在笔墨纵横间宣泄着他的满腔悲愤与无尽才情,令人叹为观止。

八大山人以书画为寄托,将身世之悲、家国之痛、遗民之思融入笔端,化作花鸟的白眼、山水的荒寒、书法的狂放。他的艺术作品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沧桑巨变,也让后人得以窥探他那颗孤傲、悲愤却又炽热的心。在清初画坛,八大山人宛如一座巍峨高峰,矗立云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后世无数画家如 “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等,皆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传承其精神,续写着中国书画艺术的辉煌篇章。

搜尽奇峰,笔绘乾坤——石涛

石涛,作为 “清初四画僧” 中的佼佼者,同样身世不凡,他本姓朱,名若极,是明朝靖江王朱亨嘉之子,乃明宗室后裔。生于明末清初那个风云激荡的乱世,幼年的他便饱尝家国破碎之苦,父亲朱亨嘉因政治斗争,在他三岁时死于非命,石涛被迫逃离王府,遁入佛门,法名原济,字石涛,后又有诸多别号,如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老人等。这些名号背后,藏着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与复杂的心绪,“苦瓜和尚” 似在诉说他一生的苦涩艰辛,而 “大涤子” 则寓意着他晚年渴望荡涤尘世纷扰、超脱凡俗的心境。

石涛一生漂泊不定,却游历甚广,恰似一位行吟画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早年,他在武昌出家,于古寺青灯之下,潜心研习书画,初露锋芒。随后,他开启了漫长的游历生涯,登庐山,观瀑布飞泻,感悟山水之雄浑壮阔;游黄山,赏奇峰怪石,汲取自然之灵动神韵;泛舟长江,望波涛浩渺,领略天地之苍茫无垠;涉足江浙,探幽访古,品味人文之醇厚底蕴。他像一位虔诚的朝圣者,在名山大川间寻师访友,切磋画艺,与高僧大德谈禅论道,从自然与人文中汲取养分,滋养他的艺术灵魂,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石涛的山水画成就斐然,独树一帜,堪称一绝。他极力主张 “搜尽奇峰打草稿”,以大自然为师,将亲身游历的山川美景融于笔端,故而他笔下的山水,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仿若能让观者听见山间的风声、水声,嗅到泥土的芬芳、花草的清香。在笔墨技法上,他博采众长,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大胆创新。他的笔法丰富多变,中锋、侧锋、逆锋、散锋交替运用,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线条或刚劲挺拔,如铮铮铁骨,展现山峦的险峻,或轻柔婉转,似袅袅炊烟,勾勒云雾的缥缈。皴法多样,披麻皴、荷叶皴、解索皴等信手拈来,且融合自创,根据山石的不同形态、质感,灵活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山石的纹理与立体感。在用墨方面,他更是妙笔生花,浓墨、淡墨、焦墨、宿墨相互交织,墨色层次丰富,对比强烈。有时以浓墨勾勒山体轮廓,突出其雄伟厚重;再用淡墨渲染,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仿若山间云雾缭绕,如梦如幻,尽显山水的氤氲气象与雄浑气魄。

构图上,石涛大胆创新,打破传统山水画的固有模式,常采用 “截取法”,截取山水的局部,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让画面既有局部的精致细腻,又有整体的和谐统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他的代表作《搜尽奇峰打草稿图》,长达数丈的画卷中,山峦起伏,怪石嶙峋,树木繁茂,溪流潺潺,画面繁密却又井然有序,细节之处尽显匠心,观者仿若身临其境,随他一同游历山水,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石涛的花鸟画与兰竹画同样别具一格,不拘成法。他笔下的花鸟,造型简洁明快,笔墨生动洒脱,往往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花鸟的神韵与情趣。其兰竹画更是一绝,竹子挺拔坚韧,兰草飘逸清幽,他以书法入画,用笔刚柔并济,墨色浓淡相宜,赋予兰竹以君子之风、文人之气,看似随意挥洒,实则笔笔精妙,尽显其深厚的笔墨功底与高雅的艺术格调。

石涛不仅是杰出的画家,还是卓越的艺术理论家,他所著的《画语录》,蕴含着深邃的绘画思想,如 “一画论” 强调绘画源于对自然万物最本真的感悟,“笔墨当随时代” 倡导画家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这些理论对后世绘画发展影响深远,为中国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清初画坛,石涛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与革新精神,如同一颗璀璨星辰,照亮了当时因循守旧的画坛夜空,后世无数画家,如扬州八怪、张大千、傅抱石等,皆从他的作品与理论中汲取灵感,传承其创新精神,续写着中国山水画的辉煌传奇。

禅意山水,雄浑壮阔——髡残

髡残,这位明末清初的画坛巨匠,本姓刘,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等,来自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他的一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充满了坎坷与坚韧,与石涛并称为 “二石”,与程正揆合称“二溪”,又和八大山人、弘仁、石涛携手跻身 “清初四画僧” 之列。

髡残自幼便对绘画展现出浓厚兴趣,然而,在他成长的岁月里,明朝政权摇摇欲坠,天下大乱。二十岁时,他毅然削发为僧,法名髡残,开启了漂泊不定的修行之路。三十余岁,明朝覆灭,清军入关,身为大明子民,他满腔热血,投身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奋勇抗争。可惜,历史的洪流无情,抗清斗争最终失败,他被迫避难常德桃花源。这段艰难岁月,虽饱尝艰辛,却也让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山川奇景、古怪树木、异禽珍兽,皆化作他心中的绘画素材,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埋下了深厚伏笔。

后来,髡残辗转来到南京,先后隐居于大报恩寺、幽栖寺等地。他潜心修行佛学,钻研绘画技艺,在佛门净地,用画笔抒发内心的悲愤与对故国的眷恋。他性格直率,虽身染痼疾,却从未放下手中画笔,与程正揆(号青溪道人)交往密切,时人并称 “二溪”,二人常切磋画艺,相互砥砺,共同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髡残的山水画成就极高,堪称一绝。他主要继承元四家的绘画传统,尤其深受王蒙、黄公望的影响。构图上,他大胆创新,繁复重叠,营造出幽深壮阔的境界,让人仿若置身于重山复水之间,山回路转,柳暗花明。笔墨运用更是精妙绝伦,他偏爱干笔皴擦,以渴笔、秃毫展现山水的苍劲老辣,线条刚劲有力,如屈铁盘丝;再用淡墨渲染,使画面层次丰富,虚实相生,意境悠远。间以淡赭作底,为画面增添古朴典雅之气,山川的雄浑厚重、草木的华滋繁茂跃然纸上。山石多采用披麻皴、解索皴等技法,变化多端,且以浓墨点苔,凸显山川的立体感与厚重感,每一笔都饱含着他对山水的深情与感悟。

《层岩叠壑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中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山间云雾缭绕,瀑布飞泻,溪水潺潺。山脚下,屋舍错落有致,有人悠然自得,或垂钓,或读书,仿若世外桃源。用笔雄浑奔放,皴擦点染间尽显山水神韵,将江南山川的空灵茂密、浑厚华滋展现得淋漓尽致,观者仿若身临其境,既能感受山水的磅礴气势,又能体悟到其中静谧悠然的意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髡残的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摹,更是他心灵的寄托与情感的宣泄。他将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悟、对禅理的领悟,统统融入笔墨之中,使画作充满了深沉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每一幅画都是他内心世界的映照,展现出他在乱世中坚守自我、追求艺术真谛的执着精神。在清初画坛,他以独树一帜的风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画家,在山水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

冷峻清幽,逸笔黄山——弘仁

弘仁,作为 “清初四画僧” 中的一员,有着独特的人生轨迹与艺术追求。他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有诸多别名,如舫、鸥盟等,出家后法名弘仁,号渐江、梅花古衲等,安徽歙县人氏。生于 1610 年,彼时明朝已显颓势,内有农民起义烽火连天,外有后金政权虎视眈眈,社会动荡不安。弘仁出身歙县望族,幼年受良好教育,在歙县社学读书,后赴杭州成为 “杭郡诸生”,一心准备科考,期望能在仕途有所作为,光大门楣,然而命运弄人,家道中落,祖父、父亲相继离世,生活陷入困境,他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砍柴、誊抄书稿维持生计,尝尽人间疾苦。

明朝覆灭,清军入关,天下大乱,弘仁的人生也随之发生剧变。1645 年,清军进攻徽州,他毅然投身抗清斗争,追随明末名臣金声和江天一,可惜兵败,徽州陷落。随后,他与老师汪无涯南下福建,投奔唐王政权,未几,唐王被俘,南明小朝廷覆灭,希望破灭。1646 年,心灰意冷的弘仁在武夷山天游峰皈依古航道舟禅师,削发为僧,自此开启了以书画寄情、与山水为伴的佛门生涯。此后,他游历四方,足迹遍布黄山、武夷山、庐山等地,最终回归歙县,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将毕生心血倾注于绘画创作,成为 “新安画派” 的奠基人,与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并称 “清初四画僧”。

弘仁绘画初学黄公望,后痴迷于倪瓒画风,对倪瓒推崇备至,曾作诗云:“疏树寒山澹远姿,明知自不合时宜。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 在他眼中,倪瓒的笔墨宛如珍宝,值得焚香供奉、日夜研习。他早期作品受宋元山水技法影响,如明崇祯七年(1634)的《秋山幽居图》扇和崇祯十二年(1639)的《冈陵图》卷,笔法结构参用倪瓒、黄公望,虽运笔略显拘谨文弱,却已初显才华,为日后风格形成奠定基础。

随着阅历增长、心境变化,弘仁绘画风格逐渐成熟,独树一帜。他以天地为师,“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崖独杖藜”,在师法古人同时,大胆创新,将对自然的感悟、遗民的情思融入笔端。他笔下的山水,多取材于黄山,构图洗练简逸,常运用几何式构图与截景式构图,画面简洁却极具张力,给人无尽遐想。如《黄山图册》,六十幅画作将黄山各处名胜尽收眼底,山石以几何形体呈现,线条刚劲流畅,疏密有致,展现出黄山的雄伟险峻与空灵秀丽,尽显其 “得黄山之真性情”。

笔墨上,弘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中锋用笔,线条清刚简逸,苍劲整洁,极少皴染,多以大面积留白营造意境,在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处见苍劲,淡而有余韵,格调冷峻清幽,超脱尘俗。与倪瓒相比,虽师法其简淡疏远,却少了荒凉寂寞,多了清新之意,这源于他对黄山实景的深刻洞察与热爱。

除山水外,弘仁喜爱画松树、梅花,所画松树干挺拔、枝桠盘曲,梅枝如屈铁,暗香流动,二者冲寒傲雪,正是他坚贞人格的象征。他曾自号 “梅花古衲”,遗命友人在墓侧多种梅,足见其对梅花的钟情。书法方面,楷书学颜真卿,行书学倪云林,兼具神韵;诗歌上,后人辑成《画偈集》,诗画相映成趣,展现出他的才情与心境。

弘仁一生清寂孤苦,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自我,以书画抒发对故国的眷恋、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代表了遗民画风的高峰,更推动 “新安画派” 走向辉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冷峻清幽的画作、超凡脱俗的意境,至今令人神往,启迪着无数后来者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清初四画僧” 的艺术成就斐然,对后世画坛影响深远。他们开创的革新画风,振兴了当时沉闷的画坛,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广阔空间。清中期的 “扬州八怪”、晚期的 “海派” 及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等诸多名家,皆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传承其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续写着中国书画艺术的辉煌篇章。

文中图片选自髡残的《山水册》

艺域无疆1
无何有之乡,有一座痴梦山,痴梦山里有一座呓语斋,呓语斋的主人整天做着痴人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