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晋婷,黄仕豪,段庆红. 右手拇指恶性增生性外毛根鞘瘤1例[J]. 肿瘤影像学, 2024, 33 (2): 205-208.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黔科合支撑[2021]一般451)
通信作者:段庆红 E-mail: duanqinghong@gmc.edu.cn
第一作者简介
王晋婷,放射影像学硕士,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医师,擅长肿瘤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通信作者简介
段庆红,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国内高级访问学者,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委会委员,中国影像技术研究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泌尿生殖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贵州省放射学分会委员,贵州省影像质控委员会委员,贵州省肿瘤治疗质控委员会委员,擅长肿瘤影像、腹部影像诊断。
右手拇指恶性增生性外毛根鞘瘤1例
王晋婷1,黄仕豪2,段庆红1,3
1.贵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
2.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放射科,广东 珠海 519000 ;
3.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贵州 贵阳 550008
[关键词] 增生性外毛根鞘瘤;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
1
资料
患者,男性,68岁,因“右拇指进行性肿大伴活动受限半年”入院。患者于2020年1月无明显诱因发现右拇指肿物,伴灰指甲,轻微疼痛,未予特殊处理。近半年来,右拇指肿物增大,侵及整个右拇指远节,大小约40 mm×30 mm×20 mm,伴右拇指持续性钝痛,右拇指远节指间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入院后行影像学检查,右手拇指正侧位X线检查提示:右手第1远节指骨骨质破坏并有软组织肿块形成,考虑肿瘤病变可能,建议增强检查及穿刺活检(图1A、B)。右手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平扫示:右手拇指末节骨质破坏,仅存基底部少许骨质,局部见大小约40 mm×31 mm×39 mm等密度实性肿块,边界欠清,密度尚均,周围皮肤局部不连续,伴少许气体影,病灶累及指间关节,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建议活检(图1C~G)。右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示:右手拇指末节明显肿大,见实性肿块,部分层面似呈多囊状改变,病灶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呈等信号(图1H),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成像(fat-suppression 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FS-PDWI)呈稍高信号(图1I),周围肌肉、肌腱显示不清,右手拇指末节指骨大部分吸收破坏,仅存基底部少许骨质,病灶侵入指间关节囊内,累及关节间隙,肿物局部沿拇长肌腱生长,跨越指间关节水平;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图1J、K),可见多发小囊状、筛孔样稍低/无强化区;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呈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未见明显减低(图1L)。考虑恶性肿瘤可能,建议 活检。
患者行右拇指末节肿物切开活检术,术中见:右拇指远节肿胀明显,指腹轻微潮红,局部皮肤质地较硬,背侧指甲、甲床缺如,软组织腐烂,挤压少许渗液流出,于右拇指远节桡侧做一长约30 mm手术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见大量鱼肉组织,远节指骨大部分已被破坏,残存少许骨质结构,病灶侵及近节指骨关节面。术后病理学诊断:右拇指肿物示皮下增生纤维组织中见异型细胞团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缺乏颗粒层,可见毛鞘角化及坏死(图2A、B)。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异型细胞p63(+),p40(+),CK14(+),EMA(+),GCDFP-15(-),CAMA5.2(-),CK7(-),CK8/18(-),CEA(-),Bc1-2(-),Vimentin(-),Ki-67增殖指数约50%+。最终诊断为右拇指恶性增生性外毛根鞘瘤(malignant proliferating trichilemmal tumor,MPTT)。
图1 右手拇指MPTT影像学表现
A、B:右手拇指正侧位X线片示右手第1远节指骨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影;C~G:右手CT平扫示右手拇指末节骨质破坏,仅存基底部少许骨质,局部见等密度实性肿块,周围皮肤局部不连续,伴少许气体影,病灶累及指间关节;H~K:右手MRI平扫+增强扫描示右手拇指末节明显肿大,见实性肿块,T1WI呈等信号,FS-PDWI呈稍高信号,右手拇指末节指骨大部分吸收破坏,仅存基底部少许骨质,病灶侵入指间关节囊内,累及关节间隙,肿物局部沿拇长肌腱生长,跨越指间关节水平,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伴多发小囊状、筛孔样稍低/无强化区;L:DWI呈高信号,ADC值未见明显减低。
图2 右手拇指MPTT病理学表现
A、B:病理学表现为皮下增生纤维组织中见异型细胞团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缺乏颗粒层,可见毛鞘角化及坏死(HE染色,×40)。
2
讨论
MPTT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毛囊外根鞘的皮肤附件肿瘤,在皮肤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不到0.1%[1],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90%以上发生于头皮,偶发于背部、臀部、手腕、胸部和肘部[2]。Headington[3]于1976年首次报道MPTT,并概述了MPTT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毛根鞘瘤(trichilemmal cysts,TC)和增生性外毛根鞘瘤(proliferating trichilemmal tumor,PTT)是MPTT的早期阶段,TC、PTT的病理学表现为边界清楚、鳞状细胞特征和毛根鞘过度角化,当TC、PTT侵入邻近组织并伴有发育不全和坏死时,则被称为MPTT。在MPTT组织病理学中,常见周围结缔组织浸润、有丝分裂率高、坏死、核异型性、细胞多形性、角化异常、颗粒层缺失和糖原化透明细胞鳞状上皮小叶增生[4]。Herrero等[5]报道,在MPTT的诊断中,细胞非整倍体和CD34缺失是重要的标志物。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中的p53和Ki-67增殖指数则对预测MPTT的侵袭性具有指导意义。负责DNA损伤修复的p53表达降低,表明细胞中有丝分裂率高的Ki-67增殖指数升高,与恶性转化和高复发率相关[6-7]。MPTT病因不明,可能与慢性炎症、外伤有关。
MPTT罕见,截至2023年11月,检索PubMed英文数据库及国内中文数据库共有76例病例报道,其中以临床病例报道多见,包含影像学资料的有9例,而单独的影像学病例报道仅有4例,且影像描述较为单一。MPTT影像与临床一致,缺乏典型特征,芦青等[8]报道1例左大腿根部MPTT其超声表现为中等回声包块,边界欠清,内部回声强弱、分布不均,伴不规则无回声及斑点状强回声,血流信号丰富。CT上MPTT表现为实性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或组织平面被穿透累及周围结构,表明其恶性肿瘤浸润生长的特性。MRI相较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肿瘤常表现为T1WI等或稍低信号,肿瘤内T1高信号仅能在TC中观察到[9],这种TC的T1弛豫性可能是因为TC在组织学上具有均匀致密的嗜酸性物质,包括钙化或粘性物质,钙盐颗粒的表面弛豫效应的积累或高蛋白质含量引起的。在T2WI上MPTT常为混杂高信号,伴线性或网状低信号,其中高信号区提示肿瘤内囊变及坏死。增强扫描MPTT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病灶内可见小囊状无强化区,反映肿瘤内实性小叶及囊性腔结构[10]。查阅文献尚未发现MPTT的DWI相关研究,而本例患者DWI扫描呈高信号,ADC值未见明显减低,与一般恶性肿瘤扩散受限特征不符。MPTT以病理学诊断为主,影像上难与皮肤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相鉴别,SCC一般表现为原有皮损处(瘢痕、慢性溃疡等)或正常皮肤上的结节或斑块,向四周扩展、增长迅速,组织学上癌巢以不规则生长为主,无小叶状构型,无外毛根鞘角化[11]。
MPTT具有侵袭性,转移方式主要是淋巴结转移。由于本病罕见,缺乏标准化的诊疗指南,治疗首选手术切除,虽然目前尚不能确定哪种辅助治疗明确有效,但Sutherland等[12]通过术后根治性放疗获得了良好的局部控制效果。近年来,随着核医学分子影像的发展,基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的精准肿瘤免疫治疗也许能为该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13]。通过本例患者的诊治经过,希望能加深人们对MPTT的认识,以减少误诊,而明确的辅助治疗方案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编辑:徐虹
审核: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