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小慧,李 冰,朱家安. 眼眶滑膜肉瘤1例[J]. 肿瘤影像学, 2024, 33 (3): 330-332.
基金项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RDJP2022-50)
通信作者:朱家安 E-mail: zhujiaan@pkuph.edu.cn
眼眶滑膜肉瘤1例
刘小慧,李 冰,朱家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超声科,北京 100044
[关键词] 眼眶肿瘤;滑膜肉瘤;超声;弹性成像
1
资料
患者,女性,43岁,主因“左眼球突出1年,视力下降3个月”经门诊收入院。患者2021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球突出,不伴视力下降、眼红、眼痛等,当地医院曾怀疑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查甲状腺功能实验室检查均正常,故排除该诊断,未予治疗。2021年10月患者出现左眼视力下降,伴眼球进行性突出、眼胀。当地医院影像学检查发现左眼眶占位性病变,遂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以“左眼眶肿瘤”收入院。查体左眼视盘边界欠清、伴充血,视网膜在位,后极部视网膜皱褶。双眼球突出度:右眼17 mm,左眼19 mm,眶间距100 mm。左眼眶压+~++,其余查体无特殊。
影像学检查:眼眶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示左眼球后包绕眼球的软组织占位性病变,铸造征(+),均质,眼球受压变形。眼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示左眼球后包绕视神经的占位性病变,T1低信号,T2中信号,强化明显、均匀,肿物位于视神经上方,紧贴视神经生长。眼眶超声检查示左眼球后低回声肿块(图1A),主要位于肌锥内上半部,大小约 20.5 mm×10.3 mm,肿块边界清,内回声欠均匀,形态规则,部分略包绕视神经,与视神经分界欠清晰(图1B),肿块内血流信号较丰富,视神经旁可见较粗大血流信号,可引出动脉频谱。弹性成像提示肿块内硬度较周围软组织明显增大(图1C)。影像学检查均提示左眼球后肿块,部分包绕视神经。超声检查提示血流稍丰富。
治疗过程:患者入院后完善检查,于全麻下行左眼眶肿物部分切除及活检术,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梭形细胞肿瘤,细胞丰富,细胞核肥胖呈束状排列,核分裂象易见(图2A、B),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考虑为梭形细胞肿瘤,单相性滑膜肉瘤可能性大,建议进一步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协助诊断。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K(-),EMA(局灶+),S100(个别细胞+),Desmin(散在+),CD34(血管+),TLE-1(+),Bcl-2(+),PanTRK(局灶+),Ki-67增殖指数(10%+)。进一步病理学检查:单相性滑膜肉瘤;镜下肿瘤细胞的荧光信号分布尚均匀,呈点状分布;计数肿瘤细胞100个,其中98个细胞中可见分离信号;SS18基因断裂分离的百分率为98%(98/100);送检肿瘤样本SS18基因探针双色断裂分离检测结果为阳性,符合滑膜肉瘤分子遗传学表现(图2C)。后结合病理学检查结果,于全麻下行左眼眶肿物扩大切除术,术后于本院化疗。
图1 典型病例超声图像
A:左眼球后肿物灰阶超声图像显示,左眼球后实性混合回声肿块,眼球后壁受压形变;B:左眼球后肿物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肿块与视神经分界欠清,包绕视神经生长;C:左眼球后肿物弹性成像显示肿块内部硬度欠均匀,相比于周围眼肌,剪切波速度明显增大(患者同时测得左眼眶内眼肌剪切波速度为1.1~1.5 m/s)。
图2(左眼眶)单向性滑膜肉瘤病理学表现
A、B:病理学表现为梭形细胞肿瘤,细胞丰富,细胞核肥胖成束状排列,核分裂象易见(HE染色,×100);C:(左眼眶)单向性滑膜肉瘤分子病理学表现。
2
讨论
滑膜肉瘤是一种具有独特遗传学特征的恶性肿瘤,其具有向间叶组织和上皮双相分化的特征,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5%~10%[1-3],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以男性多见,头颈部和大关节周围是其好发部位,最初由于频繁出现在大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而被称为滑膜肉瘤。但实际来讲该肿瘤并非来源于滑膜,而是起源于多潜能干细胞,并向间叶组织和上皮分化。原发于眼眶的滑膜肉瘤十分罕见,既往均为个案报道。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与其发病部位密切相关,既往报道[4]中发病于胸部的滑膜肉瘤临床表现包括胸痛、呼吸困难等,而发病于眼眶的滑膜肉瘤往往表现为进行性眼球突出,眼球移位、运动受限以及视力下降等,与其他眼眶内占位性病变的症状有相似性。
影像学诊断上,CT以及MRI检查可以从整体和局部对肿瘤进行评估。尤其是本例患者中,能够对眶内病变的累及范围以及是否有颅内病灶等进行评估。CT影像常表现为局部等于或高于肌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5]。本例患者通过超声对眼球后方的肿瘤进行多模态观察,肿瘤灰阶超声显示出不均质回声,能量多普勒观察到肿瘤血流信号紊乱,这些也是辅助判断肿瘤性质的信息。与CT和MRI相似,超声也发现肿瘤与视神经关系紧密,分界欠清晰,在手术当中也得到验证,术中观察到肿瘤与视神经以及眼球后极部粘连紧密。另外,剪切波弹性成像显示肿块硬度不均匀,且相比于眶内组织硬度明显增大,也初步提示肿瘤特性。超声结合CT、MRI的综合诊断可为初步判断肿块性质,尤其是判断血流情况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影像学诊断缺乏特异性,最终确诊往往需要病理学检查[6]。
组织学形态上,滑膜肉瘤具有不同的生长模式,其中单相纤维型最常见,即本例患者的病理学所见,表现为弥漫分布、排列紧密的短梭形细胞,梭形细胞间散在分布肥大细胞;单相上皮型主要由腺样排列的上皮细胞组成,广泛取材可见局灶的梭形细胞区域;双相型由比例不等的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组成,上皮样细胞为立方形或高柱状,其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梭形细胞成分和单相纤维型类似[7]。大部分滑膜肉瘤中可出现差分化区域,多表现为小圆形细胞、大圆形细胞或胖梭形细胞,可出现横纹肌样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够鉴别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并排除血管源性、肌源性等肿瘤[1]。分子病理学检查也具有重要作用,90%以上的滑膜肉瘤患者具有SS18-SSX融合性基因,通过分子遗传学表现可以进一步确诊[1, 8]。本例患者送检肿瘤样本SS18基因探针双色断裂分离检测结果呈阳性,进一步确定其符合滑膜肉瘤分子遗传学表现。
在治疗方面,滑膜肉瘤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7]。非肢端滑膜肉瘤患者的预后通常比肢体滑膜肉瘤的预后差。本例患者术后就诊于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进行化疗,化疗方案为达卡巴嗪1 500 mg+异环磷酰胺9 g+脂质体阿霉素80 mg静脉化疗4次,以及乐生9 g+脂质体阿霉素60 mg+达卡巴嗪1.5 g静脉化疗2次,规律随访目前未见复发。
综上所述,滑膜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常发生于四肢,眼眶滑膜肉瘤极少,诊断不仅需要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更关键的是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特点,同时也需要鉴别和除外其他软组织肿瘤。眼眶滑膜肉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术后化疗等辅助治疗作为完整切除肿瘤后的补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编辑:徐虹
审核:倪明